1700年前,盗墓界“祖师爷”开启神秘古墓,却为何空手而归?
近几年关于盗墓题材的小说、影视剧层出不穷,而且每每出现都会引发一股追捧的热潮,但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盗墓这个行当拥有十分久远的历史,而且还有不少“人才”涌现出来。
比如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不凖”,就是1700多年前的盗墓界大佬,他曾经在公元279年进入位于河南汲县境内的一座古墓,进入后竟然空手而归,却留下了一部千古奇书——“汲冢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进入古墓剧照
一、惊现“寒酸”古墓
1、大佬的发现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700多年前的公元279年,一日深夜,不凖找到了汲县境内的一座古墓,在经过一些处理后,他发现进入墓室内部并不困难,于是勘察好周围的环境后,毫不费力的进入了。
在进入墓室寻找一番后,不凖多少有点失望,虽然古墓从规模上看是一座典型的“大墓”,可是墓主人的陪葬品也太寒酸了点。从职业的角度去看,目光所及的陪葬品中大都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
莫要说他这样的行业大佬了,就算是初来乍到的盗墓“新手”,估计也会被眼前的情况搞到一脸懵,又经过一轮寻找后,不凖是死心了,原来古墓内部中堆积的各种陪葬品并非是传统的金银玉器,而是散落在地上的大量竹牍。
他随意拿起地上的一些竹牍读了起来,发现上面的文字都是弯弯曲曲的,压根不像是晋代的文字,这和古墓的形成时间有很大的出入。
不凖心中虽有疑惑,但自己只是个盗墓贼,又不是文化学者,干嘛对这些奇怪的竹牍咬文嚼字呢?他也没仔细看上面写了什么,把玩了一会儿就给扔到了地上。

图片:大量竹牍剧照
2、大佬的遗憾
看过《鬼吹灯》的朋友都知道,这盗墓贼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在带入墓穴点燃的蜡烛将要熄灭的时候,就必须停止盗墓活动,离开古墓。
不凖不甘的搜索了一圈,确定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后,眼看蜡烛就要熄灭,于是就用竹牍续上,凭着光亮走了一段,遗憾的是依然没有任何眼前一亮的发现,不凖失望至极,随便拿了几块碎银子就离开了古墓,甚至在走的时候都懒得把盗洞给填补上。
事实上,让不凖没有料到的是,那些散落在地面上,他还拿起来读了一下的竹牍才是真正的宝贝,甚至放到中国历史上都是“珍藏级”的存在。
由于不凖离开的时候没有遮掩盗洞,当地的村民在不久后就发现了这座古墓,由于是在汲县境内,因此也被称为“汲冢”,村里的教书人听闻其中有大量古时候的竹牍,认为这可能是有用的,于是建议村民报告给了官府。
二、重大的历史意义
1、两次整理编撰
官府在听说这个消息后,也是感到十分惊讶,认为这还真是一件离奇的事情,于是就派专人到“汲冢”内进行收集,反正也没有啥金银财宝,唯一的目的就是把散落在墓中的大量竹牍给收集整理出来。
经过数十人没日没夜的搜查,最终该墓中出土的竹牍足足装了几大车,这些竹牍就是轰动四海的“汲冢书”,并且还被记载到了《晋书》之中。
由于这些竹牍在泥土中被掩埋的时间实在太久,当初连接竹牍之间的草绳、皮绳都已经腐烂掉了,竹牍散落在墓穴各处,每一片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上到朝廷,下到各级官府对于古墓竹牍的整理编纂工作都十分重视,还专门派遣当时著名的文化学者荀勖、傅瓒等人进行修复,在整理了数目,归纳了篇幅后,最终将这些竹牍上的战国时代文字,全部改写成晋代时流行的隶书,这得以让古墓竹牍的真实面貌原原本本的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那么这些“汲冢”的竹牍到底记载了什么呢?为什么说它们足以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呢?
图片:发现的竹牍资料截图
2、巨大的文化价值
原来“汲冢书”并非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著作,而是源自于战国时代“七雄”之一魏国的官方史书,上面记载了从先秦夏朝建国一直到魏襄王在位时期的历史。
虽然到了晋代,官方还保留有不少先秦史料,但散佚的文献更是数不胜数,这次“汲冢书”的发现无疑补全了之前的遗憾,填充了大量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史料空白,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在“汲冢书”里就包含了《公孙段》、《穆天子传》、《卦下易经》、《生封》、《易繇阴阳卦》、《杂书》等珍贵的篇目书籍。
到了晋惠帝在位时期,官方又组织了学者卫恒、束皙等人对“汲冢书”进行了二次整理撰写工作,让这部神秘的古书摇身一变成为了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并且取名为《竹书纪年》,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一下就明白了呢?

图片:翻阅《竹书纪年》资料截图
当然了,还是有一件事是令人遗憾的,《竹书纪年》的原版,也就是盗墓大佬不凖在古墓中翻阅的竹牍,在西晋“永嘉之乱”时已经损失殆尽,后世无法目睹其真容。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之后,于公元前213年下达了“焚书坑儒”的命令,这让除了秦朝自己保留的史料和典籍得以保存外,百家争鸣时期留下的各种文化书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加上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有禁止民间私自藏书的禁令存在,这也让我国的文化史面临了一次巨大的断层,以至于很多时候,就算是中原人也无法知晓先秦时代的社会真相。

图片:竹简被焚烧剧照
但是“汲冢书”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点,也填上了很多历史空白,最重要的一点,这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和《春秋》遥相呼应,给后世专家学者们追溯古代中国史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吗?史学家的3个问题,证明主人不是秦始皇?
我要新鲜事2023-07-02 20:51:420001南美挖掘到三千年前的古墓 文物上居然有汉字
文物可以验证山海经的描述或许真实存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代文明之一,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和无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散落在我国各地。然而1865年,一座刻有武当的银雕像在远离大洋彼岸的秘鲁出土。这座雕像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是中国殷商时期的雕塑,风格完全相同。专家们在《山海经》中发现了一些线索。古代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8-21 19:18:190000河北老农挖菜窖,意外发现一口石棺,考古专家:埋好,再等13年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张家口的一个老农,想在院子附近挖出一个菜窖,用来冬天储存白菜,却不料在挖掘过程中起出了鹅卵石和砖块,老农觉得事情不简单,就选择立即上报文物部门,他猜测下方藏着一座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1:07:510000孙维国:新疆地区发现的兔类骨骼与兔形象文物
兔,俗称兔子,是活跃于荒漠、草原、森林的哺乳类兔形目兔科动物的总称。常见有家兔和野兔,爱食草,喜跳跃、奔跑,极为可爱。1977年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距今6200万年的模鼠兔化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兔形动物。截至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兔形象文物是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距今5300年的兔形玉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呈伏卧状,耳朵向后伸。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04:090000中国古人如何采取避孕手段?有一简单秘法服后终身不孕
古代中国妇女怎么避孕?本文作者倪方六9月29日,为世界避孕日。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古代避孕话题。世界避孕日一直到2007年才由6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发起。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避孕问题,并发明了很多避孕方法。中国古人很早就有了避孕意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常被人们当神话来阅读的《山海经·西山经》中,便有这个方面的记载。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02: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