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濡须河畔 玉光璀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2022十大考古#

发掘单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张小雷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坐落于太湖山向南延伸的十里长岗的南端及两侧平地上,东距长江25千米、西距巢湖30千米,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遗址于1985年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87、1998、2000、2007年进行5次发掘;2008年以来持续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并于2013-2017年进行5次发掘。初步确认遗址有内、外两条壕沟,内壕与裕溪河形成的封闭空间,为主要的生活区,内壕以北为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
2019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被纳入到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课题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对遗址聚落布局的研究、寻找与墓地相匹配的生活区遗存成为此轮研究的主要目标。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至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本体开展2次勘探、4次发掘工作,勘探总面积18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获。

发掘主要集中于3个地点:岗地东南角的大型红烧土遗迹地点、墓葬祭祀区西侧地点和外壕北段地点。

大型红烧土遗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0米,复原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中部红烧土堆积普遍厚1.5-1.8米。北部红烧土堆积较薄,经过发掘,发现红烧土堆积底部存在建筑遗迹,呈长方形,南北长11米、东西宽5.5米。

西侧基槽内填红烧土、陶片和少量石块,南、东、北侧为红烧土坑状堆积,边缘有柱洞式小坑,小坑内填红烧土和陶片,且基槽、小坑内侧边缘都被烧烤呈暗红色,底部有烧结面,在东北部有几件大口尊呈倒扣放置。

结合对红烧土堆积西侧区域的揭露和解剖,目前初步认为,该红烧土堆积与其西侧区域共同组成一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遗存。


墓葬祭祀区西侧地点也是凌家滩考古的重大突破。发现了一座祭祀坑和石头铺垫的祭祀遗迹。


祭祀坑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4.1米,东西宽3.5米,深度32厘米。祭祀坑内共出土陶石玉类文物260余件。石器以60余件石钺为特色,其中一件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

玉器以玦、管等小型饰品为主,并出土了少量新器形,如齿轮形器、椭圆形牌饰、梳形器等。




最特别的是一件龙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发现。

同时,也出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体量最大的玉璜。

陶器有鬶、杯、壶、鼎、大口尊等。器物造型独特,最有特色的是白底黑彩、饰垂幔纹的彩陶葫芦瓶。

祭祀坑内器物绝大部分都经过大火高温焚烧,部分陶器甚至石钺都已被烧变形。

在祭祀坑的西侧外围是一处由大小不等的石子铺垫组成的祭祀遗迹。整体呈半环状环绕着祭祀坑,宽约10米,厚0.4-0.9米。经钻探,发现这处石头遗迹呈长条状,延伸到岗地西侧的平地,可能为通往墓葬祭祀区的道路。
外壕发掘地点位于凌家滩岗地北端的北侧,发掘揭示了外壕的宽度、深度和堆积结构,外壕口宽45米、底宽25米、自深2米,共分为6层,底部有厚达0.2-0.5米的凌家滩文化晚期陶片层。南侧即为岗地,且岗地堆土里包含有碎石块,应为开挖外壕向南侧堆土而成。岗地与外壕的落差达6-9米,再加上较宽的外壕,能起到积极的防御功能,同时,外壕还能起到蓄水和垃圾倾倒场所的功能。

凌家滩遗址高等级祭祀礼仪遗存的新发现以及成套高规格石钺和大量玉石器、陶器新器形的出土,大型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的揭露,外壕及北部岗地的解剖,进一步刷新和升华了学术界对遗址社会背景、规划布局、功能性质、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程度、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作用等核心内涵价值的认识。
通过这些新发现,可以认为凌家滩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遗存、关键区域、关键节点和良渚古国文明源头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对于研究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中国古代先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的重大意义更加凸显。
发掘工作照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河北发现一蒙古贵族墓,独木棺外箍铁条,葬一男二女,何关系成谜
梳妆楼蒙古贵族墓与独木棺本文作者倪方六2013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岗嘎墓地的发现,为蒙古贵族的丧葬风俗找到了源头(相关文章:《史载元朝皇帝用独木棺下葬,内蒙古发现一处古墓群,揭开源流之谜》)。已发掘墓葬中,多数葬具使用独木棺,证明《元史》所记成吉思汗等蒙元皇帝用独木棺下葬的说法不虚。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2:330000文物出土后瞬间蒸发,摄影师留下一张照片,专家:手速不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古代遗迹和古代的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能为现代的历史学提供文明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考古学家可以通过考古来告诉人们社会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的,这对现实生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考古学家在考古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例如刚出土的文物,瞬间就消失了。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8:36:050000讲座:朱岩石:北朝都城考古学研究
本文为2022年10月21日15时,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汉唐考古名家讲座第一季第三讲——北朝都城考古学研究”讲座纪要,摘录于下分享给大家!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岩石研究员主讲,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煜教授主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霍巍、齐东方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讲座。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06:100000王震中:论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及“夏”与“中国”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9:45:3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