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遗址现场论证会在陕西西安召开
2023年2月27日,太平遗址现场论证会在陕西西安沣东新城考古营地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协办。

会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湖北大学、山西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就太平遗址发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后续的工作计划和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等问题把脉论证。


27日上午,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太平遗址的发掘现场,就遗址的发掘情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参观了考古基地出土文物展、文物库房、修复中心等,并合影留念。


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院长主持会议,首先由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队长王小庆研究员汇报太平遗址2021年至2022年的考古工作情况,从遗址概况、发掘收获、总结认识、保护展示等四个方面介绍目前的工作成果。
截至目前,太平遗址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遗址内发现形式多样的居住建筑、少量墓葬和祭祀遗存、大量袋状灰坑,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遗物,其中,玉器、卜骨、叶形陶牌饰、合瓦形陶铃等的发现,显示出太平遗址应有一定的级别。在各类遗迹中还浮选出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为了解先民对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小麦的发现打通了麦类植物东传路线的关键节点。初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随后,与会专家就太平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学术论证,对太平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形成一致意见:
第一,太平遗址经过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出土遗物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为研究客省庄二期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填补了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空白,完善了关中自史前到历史时期的纵向历史脉络。
第二,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科学有序。在考古工作过程中,勘探数字化、标准化,发掘规范化、精细化,充分考虑了多学科合作,较为全面地提取考古信息。同时,田野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展示利用同步推进,是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典范。
第三,太平遗址潜力巨大,建议制定长期而系统的考古工作规划,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导下,有重点地持续展开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进一步深入核心区域全面了解遗址的情况,同时结合周边聚落遗址群进行区域和跨区域研究,充分挖掘太平遗址的考古学价值。
第四,建议持续强化对考古出土资料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在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遗址内涵。
第五,建议充分考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发掘和保护同步进行,切实加强土遗址保护,同时做好公众考古工作,推动国家级遗址公园建设,传承遗址文化内涵。
会议尾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总结发言。太平遗址的发现激活了我们对沉寂多年的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的认识,其独特的布局、高等级的建筑与遗物表明龙山时代关中地区存在显著的发展。来自各方的文化因素汇聚于此,显示关中地区在风云激荡的九州大地,作为枢纽,勾连四方,对于环嵩山地区第一个王朝的熔铸而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孙周勇院长代表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专家的支持与肯定表达感谢,表示各单位都会吸取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做好太平遗址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
执笔: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宋代瓷器莲花纹的大发展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竞相发展。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莲纹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在装饰领域中的显赫地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1:31:570000茶托、发酵茶和汤剂——以考古发现切入中国早期茶史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46:000000扎根田野,推本溯源——雷兴山:北京琉璃河遗址的文化、聚落与社会
为了更好地“学习考古、认识北京”,2022年8月6日,人大考古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老师,专题讲解《北京琉璃河遗址的文化、聚落与社会》(图一)。此外,还特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队现场负责人、青年考古学者王晶老师,作为对谈人,分享琉璃河近来最新的发掘成果。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06:160004李零:说龙,兼及饕餮纹
中国人,逢年过节,经常舞龙舞狮。舞龙是中国艺术,舞狮是外来艺术。龙是模仿什么动物?它的早期形象是什么?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一、龙是想象的动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4:38: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