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是北京市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的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的改革发展、明确博物馆之城建设蓝图,全面提升博物馆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近日,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工作组的统筹领导下,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完成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 (2023-203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此次发布的《规划》(征求意见稿)以“城”为规划基准,突出“馆城融合”,创新提出“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重点文博区”等内容,分为序言、编制背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部分,共计25000余字。
本次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3年2月17日至3月18日。《规划》(征求意见稿)可在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上查询。社会各界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提出意见建议。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在邮件标题标注“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明确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加速推进,经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成立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工作组,共同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印发《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设立“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类博物馆培育,探索“类博物馆”开放管理模式。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已经逐步呈现资源联动、共建共享、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势头。
规划重点内容
明确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基本格局初步显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影响力持续彰显。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博物馆事业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为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构建博物馆之城空间布局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根据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挖掘整合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潜力,面向全市着力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构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条博物馆之城的关键空间轴线和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4大政策分区。
完善博物馆之城体系结构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按照全域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优化博物馆体系,实施“5511”计划,重点培育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50家“卓越博物馆”、100家特色中小型博物馆、一批类博物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博物馆体系。
建设智慧型博物馆城市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场景带动、标准驱动、数据融合,建设 1个基础设施底座、1个大数据中心、3大应用体系,形成市民有感、城市有数、服务有智的智慧型博物馆城市。
规划建设重点文博区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博物馆及城市文化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博物馆之城重点文博区,以地标型重点博物馆或重要博物馆集群为核心,通过博物馆功能外溢并与城市空间、功能充分融合,建设文化导向的新型城市综合功能区,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就业,成为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基础单元和重要支柱。
推动馆城融合发展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构建馆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一是推动博物馆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博物馆之城建设,助力相关城区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彰显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全社会文化氛围。
二是推动博物馆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博物馆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北京老城展陈体系,优化完善三山五园博物馆群体系,引导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主题博物馆布局。探索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与开放利用实施机制,推动国有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故居等)承担博物馆功能。
三是推动博物馆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培育博物馆文化服务新业态,建设亮点纷呈的博物馆特色商圈,积极参与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四是推动博物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展示北京乡村特色内涵。
五是推动博物馆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支援帮扶协作和区域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来源 | “北京文博”公众号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中国好东西全让蒋介石运在台湾?台北故宫一国宝确让北京故宫眼馋
散氏盘,送给皇帝的寿礼文/吴甜甜、倪方六散氏盘名称:散氏盘年代:西周厉王时期出土地:康熙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收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价值:国家珍贵文物,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她是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的产物,从大陆带过去的众多国宝级文物,存放其中。这篇文章要说的“散氏盘”,就是其中一件重要的国宝级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5:510000这种调味料令西方人着迷,进口中国后中国人也离不开,烧菜少不了
胡椒的传奇本文作者倪方六由丝绸之路传入的各种食材和佐料,直接改变了中国人的食材结构和烹饪方法,让中国美食变得更有滋味!丝绸之路有陆上与海上之分,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都给中国人带来了丰富的可食之物。在以前专栏里,笔者曾提到胡荽、胡豆、胡萝卜、大蒜、大葱、芝麻、葡萄、石榴、胡瓜(黄瓜),等等,都是张骞凿空西域时或是之后,引入的外来物种。(黄瓜,原名胡瓜,非中国原产)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46:330000盗墓者把填平的盗坑重新挖开,盗出刘邦陪葬墓文物107件
刘邦陪葬墓滤坑事件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盗墓圈有滤坑的现象。所谓“滤坑”,就是挖掘已被别人盗过的墓。丧葬中有重新起出骸骨择地再葬的“二次葬”风俗,滤坑就是“二次盗”。古往今来,十墓九空,都被盗过,可以说现代盗墓都是滤坑。滤坑并不代表收获小,如果古墓是早期被盗,好多随葬品在当时不值钱,盗墓者是不要的,往往会扔掉,比如铜钱、陪葬俑什么的,但放在今天就是文物,值钱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40:510000盗墓挖出失传古籍,记载周天子拜见王母娘娘,考古家:确有此事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5000多年的时光中衍生出了很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们依靠自已的智慧创造出了自已的文明和文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文物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也有一些文物随着盗墓贼的挖掘重新回到世人们的眼前,不仅如此还为我们揭晓了一个个不一样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7-10 20:34:340000国外网友:为了证明夏朝的存在,中国对夏朝的考古有多少进展?加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按照时期来分,一共有二十九个朝代,当然实际的国家数量可能更多,而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中国自夏朝以来,清朝结束的历史。但是外国人认为夏朝可能不存在,对此他们认为因为考古证据的不足,夏朝可能不是第一个王朝而是部落群体。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52: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