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
文物也称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遗留或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和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随着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除了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方法外,新的保护利用理念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而产生。疫情期间,博物馆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通过直播、线上展厅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了博物馆展览方式的升级,促进了博物馆职能的发挥,让文物“活”起来。如今步入数字变革和后疫情时代,从数字化采集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再到对数字资源的活化应用,数字化也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内容构建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对数字化保护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概括来说,可分为采集、管理和利用三个内容维度。
采集是基础。采集就是把文物所携带的珍贵信息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转化,转化成计算机信息技术可处理、储存和利用的数据资源。包含文物摄影、三维扫描、分析检测等技术手段,可深入探究和有效保留文物信息,弥补一般观察的不足。
例如,文物摄影中常借助红外、X射线等光源进行摄影,以弥补普通灯光摄影的局限性。X射线可穿透金属等文物内部,对文物结构、制作工艺、病害分布、纹饰等研究起补充作用;三维扫描技术脱胎于机械设计,现普遍运用于各质地文物、古建筑、古遗址信息提取方面,可在造型、尺寸、纹饰、病害等实现一比一还原;而利用仪器进行分析检测则可获取与文物产地、制作年代、制作工艺、腐蚀老化等相关的物理化学信息,并助力于保护修复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
采集是当前急需工作,尤其是针对濒危文物而言,尽早把它们所携带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信息进行深入完整提取是非常有必要的。
管理是保证。信息化管理通过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科学统计数据、整合档案信息,进而实现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文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具体包括展厅、库房、藏品、考古现场、文物交接运输以及成果数据等文物管理各工作场景要素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科学统计文物数据、整合文物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统筹和风险感知预警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工作的不利干扰,实现万物互联的智慧文博。通过文物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文物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
利用是目的。将采集的数据、搭建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利用,是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对于文博单位,可辅助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比如实现虚拟修复复原、辅助修复、无损检测分析、3D打印、数字化拓片、仿真书画复制等。对于社会公众层面,可以利用触摸屏等方式实现文物多维度信息展示;通过AR、VR、全景漫游等虚拟现实展示,及博物馆新媒体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导览、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提高观众展览体验和教育效果;在观众接待服务上如智慧讲解、文创产品等方面提供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还可采用文物知识动漫、益智游戏、互联网 云服务(如数字化流动博物馆),做到服务多维度传播。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问题困境
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一路走来,始终在不断变化、发展,而数字化保护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问题。
缺乏对核心内容的有效认识。术业有专攻,大部分文物工作者往往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对媒体平台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 、智慧博物馆、大数据、云计算等认识不清,具体应用实践中难以做到得心应手、有效利用。其实文物数字化从狭义讲,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可移动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
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段。当前,数字化保护利用发展极不均衡,除了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在数字化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外,部分文博单位的数字化之路尚未充分开展,存在重采集轻管理使用现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信息采集,之后便存在电脑或硬盘里无人问津,这样的数字化和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无异。
缺乏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大部分文博单位通常是外聘公司来做数字化保护方案,自己的业务人员往往不清楚当前技术的实现功能,难以根据自身实力、资源、受众等进行精准设计和实施数字化保护方案。而公司缺乏对各个博物馆的深入了解,也或为节约成本,存在一个解决方案套用到N家博物馆的现象,在数字化保护工作方面形成新的“千馆一面”。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展望
在具体实践方面,一是不断加强数字化保护研究开发。从成果对比来看,使用知网引擎搜索“文物修复”“文物分析研究”“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主题,研究成果数量分别为2865、1049、300、186项(此数据截至2022年12月)。这个结果也反映了文物保护行业各个门类的历史发展状况,文物数字化保护相比成果较少,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要加大数字化技术研发,不断研发新技术或新设备进入采集、管理和利用全流程,便捷精练采集技术,提高采集精准度。相信,随着传感器、屏幕、VI、AI、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升级,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的未来”和“人类数字化生存的高级形态”的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会迎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专业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文博单位通过引进、培养自己的数字化人才,可根据单位实际及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选择适合自身的数字化保护利用解决方案,建立短期和长期发展建设思路和规划,从而达到长效保护,避免资源重复、浪费。
三是加强数字化采集成果的管理和利用。加强数字化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备份,由上级文物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大的云平台,便于资源的调配使用。
四是在利用传播渠道上面,除了加强博物馆自身展览形式的优化、云化、人工智能化外,不断拓宽在其他行业人群的推广普及,比如教育行业通过多维度的数字化文物展示和历史回放,促使青少年更加积极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心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行业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行业管理,着手文物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建立行业标准体系,规范行业行为,淘汰落后技术,扶持鼓励创新。
二是拓宽资金渠道。目前除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具备显著优势的单位获得社会资金和力量支持,其他文博单位则基本依靠政府专项文物保护资金补助。要解放思想,优化改革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广泛地介入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行业,通过文物知识产权、各类文创开发等形式用市场的手段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目前数字化成果利用手段五花八门,各种技术设备层出不穷。对于数字化保护开发者来说,要认清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受众——人民群众,群众需要什么,想从中获得什么,就要有的放矢地提供什么。数字化保护不是炫设备、炫技术,有效且优质的信息承载和内容传播才是数字化保护的关键。认清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内容,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相关技术和装备研发,打造适合公众且喜闻乐见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才是我们的目标。
随着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的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保护利用手段让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真正“照进”现实,用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熏陶人、教育人、感染人、提升人,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秦杰 白广珍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编辑 |张 怡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地名
0001印尼巴东山遗址发现神秘建筑 比人类文明起源更早
迷失在丛林深处的巴东山,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谜团。1914年,荷兰考古学家克罗姆博士偶然发现了这座金字塔状建筑,它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造结构之一。这个惊人的发现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默默被遗忘,直到最近才重新引起全球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关注。巴东山遗址的发现历史和其对人类历史和文明起源的影响,令人着迷而充满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6-14 20:51:250000软萌的硬知识 | 2192个考古盲盒里,都有啥?
来源|众望新闻编辑|张怡实习编辑|王雨莹复审|冯朝晖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47:070002揭晓!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发布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形式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综合评议,评委投票选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宣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按时代早晚顺序)1四川稻城皮洛遗址2河南南阳黄山遗址3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13: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