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忆往 | 怀念石兴邦先生
我是见过石先生的。那是我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有一天,石先生来我家做客,父亲将我拉到先生面前说,这是我家老大,晓悟。快叫石伯伯。石伯伯好!这是我和石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会面。
父亲与石先生的情谊还得从他考古起步的地方陕西说起,这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华县、渭南考古,也有大家不太了解的半坡考古,正是因为半坡考古使他与石兴邦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第一次安排田野实习。实习的第一站是西安半坡遗址,这也是父亲的第一次考古实习。半坡遗址考古实习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父亲曾经回忆过这段历史,他们实习时房子不够住,他和高明、徐元邦两位同学只能住在马厩里。马厩的斜对面放着房东大爷的一口寿材,寿材头正冲着三人住的地方。三人在马厩中间用一个席子拉开遮住,一半是宿舍,一半就是马厩。夜里,牲口大小便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那时已经进入冬天,西安的天气还是很冷的。为了赶时间,大家天不亮就得起床上工,这时乡间的土路还冻得硬硬的,可以踩在上面走,可一到中午出太阳,路面融化了,鞋底粘的到处都是泥,到了下午,太阳落山了,地面又冻结了。每天考古发掘工作完毕,男同学们把采集完的人骨、兽骨,用蒲包提着回去,放在床下。西安半坡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这一年的年底。
其间,我父亲与黄景略、王克林三位同学曾组织办过一次田野考古发掘实物展,把发掘的文物,诸如陶器、石器、鱼钩等摆出来,三人轮流做讲解员。这个展览引来了众多的村民,人数多达上万人,村民也许第一次看展览,觉得很神奇。石兴邦先生也看了展览,赞叹道:“这一班的学生对考古很热爱,很有激情”,这一展览“开创了考古学走向群众的开端”。
石先生主持的半坡遗址发掘创立了“半坡考古范式”,开创了国内全景式聚落考古的先河,催生了中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但在石先生的心中,半坡考古还不止这些,在他的口述史《叩问远古的村庄》一书中,他提及了俞伟超、杨建芳和我的父亲张忠培等在半坡实习的北京大学学生,提到了父亲组织的那次“文物展”。我想,这些从半坡遗址走出来的中国考古学巨擘、大咖也是石兴邦先生引以为豪的地方。
半坡考古之后,石先生与我父亲的联系基本就没有间断过。我在整理父亲的书信中,发现了多封石先生给我父亲的来信。现摘录两封如下:
信一
忠培同志:
来信和稿子都收到了。
您这稿子写的很好,很实际也很有寸分。
尹达同志的纪念文集,决定出,十月份或十一月份作定稿,我希望您写一篇文章,评价他的事功也好,写一篇学术论文也好,作一纪念是我们理应义为,希望您能完成,十月下旬,我在北京,您可寄到考古所即行。
《史前研究》从明年起由考古研究所主办,我想使他成为史前研究的机关刊,能反映这一学科面貌,请您多写文章寄来。
即颂,研安。
兴邦
1985.10.4
信二
忠培同志:
您好!
来信收到,甚喜,关于“史前文化”一书,幸亏您和文明同志通力合作,英俊后生奋力挽写,得以完成,实一大佳绩,甚为感念。前面1.5万字的前言部分原来由我写的,后面我请您和文明写,不知成否?
您谈的培养人才一事正合时势及需要,所言甚是,希望您能为此受些辛苦。上次在我家谈后,我即向XXX同志谈了,他当时就表示赞同,并力争实现,我近日和他谈及此事,他已向局里诸领导说明此事,并特别提到您,要把您挖来,现在做西大工作,他和现任校长是同窗好友,也不成问题,我和他商量发信向省长荐言,志在今年暑期实现,因为培养人才,人心所向,力争促其实现,文物局已向省长提出,为高级研究人员特建一处高级宿舍,初步已得到同意,我想对工作、生活条件将在全国走到前面,这样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在考古上搞一个中心(东方文化中心)是不成问题的,这是我的想法,我希望您以后能建业,落脚西安就理想了。
向马老师和孩子们问好!
谨致
敬礼
兴邦
2000.4.6
石先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开创人。他致力中华文明的探索,专注于史前考古研究,出版《西安半坡》《临潼白家》等多部学术专著以及发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新石器时代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辩证发展及其源流的考察”等论文百余篇。石先生为陕西考古倾注大量心血,搭建了陕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基础框架,并前瞻性布局考古工作,为陕西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10月,当我从媒体上得知石先生走了的消息后,一种莫名的悲痛袭上心头。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先生的面容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但在我心目中,他的形象永远是高大的。特整理出上述这些文字,来纪念我心中的石兴邦先生。
作者:张晓悟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湖北的千年古墓 挖出几量豪车(墓中马车)
墓中挖出六辆马车是为了显示帝王身份。在考古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在我国出土了众多的古墓,但这其中却很少有保存完整的,大多都被盗墓贼给光顾。而就在本世纪的初期,湖北地区出土了一座千年古墓,专家经过清理后却惊讶的发现,墓中竟然有六辆豪车,一经出土就惊艳了全国。这座古墓正是位于湖北枣阳市的九连墩墓,因为此墓上方有九个土堆一字排开,所以才得名九连敦。出国墓我要新鲜事2023-04-04 15:06:230002滥食龙: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长1.3米/距今2.28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阿根廷是大型恐龙的乐园,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就生活于此。不过除了大型恐龙外,阿根廷也生活着许多小型恐龙,其中比较特殊的有滥食龙,它是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因为体型小的缘故,它有什么吃什么,是一种小型杂食性恐龙,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滥食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2:37:380000政府拨款支持来华盗掠,俄罗斯盗走敦煌经书40%,仅汉文卷1.8万件
遗书流散痛史:俄罗斯人五十根蜡烛换得两包敦煌遗书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来说说俄罗斯人盗窃中国文物的事情。在近代中国文物流失史上,俄罗斯人往往不被注意,大家提到骗劫敦煌遗书,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英国人斯坦因。其实,俄罗斯人才是真正的中国文物大盗。(莫高窟壁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24:190000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教研厅函〔2021〕13号有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有关联合培养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14:570001父母喜欢叫小孩为“毛子”、“丫头”,还当小名用,知道为什么吗?原来老话有讲究,过去老人都懂的
过去取小名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如今是身份鉴别和社交的需要,在早期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释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从实际使用来看,确是这样,夜晚看不清对方——“你是谁”——“我是大毛子”,这么一问一答一下子就清楚了,不会被当贼当坏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6: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