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东烟台发现北宋纪年墓

图一 发掘区全景照
2021年7-8月,烟台莱州书院兰亭项目建设用地考古勘探中发现有墓葬分布,11-12月烟台市博物馆对这批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因墓葬位于烟台市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东三岭子村东侧,定名东三岭子墓群。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3座,从北宋延续到清代,其中宋元墓尤为重要,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器物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带有明确纪年的北宋墓葬在胶东地区更是极少发现(图一)。
1.宋代墓葬
共发掘宋代墓葬11座,以砖室墓为主。宋代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南侧,阶梯状,南侧较窄、北侧连接墓门处较宽。墓门位于墓道北侧,墓门由上部门楼、中部券拱门、下部门框、立柱及门内封门砖组成,门楼带有斗拱、檐柱等仿木建筑构件,施红白两色石灰,有些门楼带有花草等彩绘。甬道位于墓门北侧,上侧为砖砌券拱顶,下侧为平砖垒砌的砖墙。墓室位于北侧,上部为覆斗形或圆形穹窿顶,下部为方形或圆形墓壁,墓底南侧连接甬道部分与甬道等深,做成天井状,北侧墓底高于天井4-6层平砖,做成棺床;墓室内壁多砖砌斗拱、立柱、门窗、灯台及桌椅板凳,所有砖雕均凸出墓壁约半块砖,墓壁涂有白石灰,建筑构件施红色彩绘(图二)。

图二 宋代砖室墓(M7)
此类墓葬未发现葬具,棺床上放置2具人骨,均为折肢葬(图三)。M7墓室东壁及墓顶各发现一块“熙宁元年”纪年砖(图四)。随葬品很少,一般仅在灯台上放置一件当作油灯用的瓷碗。

图三 宋代折肢墓(M7)

图四 M7墓室东壁 “熙宁元年” 纪年砖
宋代墓随葬品较少,仅发现几件黑釉瓷碗及少量瓷罐、瓷瓶(图五)。另有几十枚铜钱,包括“祥符元宝”、“宋元通宝”、“绍圣元宝”“至道元宝”、“元祐通宝”、“皇宋通宝”等。

图五 宋代墓葬出土器物
2.元代墓葬
共发掘元代墓葬6座,均为圆形穹窿顶砖室墓,南北向。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南侧,阶梯状或长斜坡状,南侧较窄、北侧连接墓门处较宽。墓门位于墓道北侧,墓门由上部门楼、中部券拱门、下部门框、立柱及门内封门砖组成,门楼上带有门簪等装饰。甬道位于墓门北侧,上部为砖砌券拱顶,下部为平砖垒砌的砖墙。墓室位于北侧,上部为圆形穹窿顶,下部为八角形墓壁,有些墓为了省砖下侧直接利用砂岩壁作为墓壁。墓底大部分以平整的砂岩为底,另有少数为砖铺底,此类墓底南侧连接甬道部分与甬道等深,做成天井状,北侧墓底高于天井4-6层平砖,形似棺床;少数墓室内壁有砖砌房屋、立柱、灯台等装饰,所有装饰均凸出墓壁约半块砖。元代墓葬均被严重破坏,穹窿顶全部消失,门楼及墓门、甬道上侧的券拱顶多已消失。墓底均被盗扰,墓底发现少量人骨及印痕,多为夫妻合葬,另有一座三人合葬墓。随葬品均置于墓底(图六)。

图六 元代砖室墓(M9)
元代墓葬随葬品多已遗失,因此发现的随葬器物较少。仅在墓底发现数件瓷器和滑石器,瓷器包括青瓷高足杯、白釉瓷碗、白釉玉壶春瓶等;滑石器包括瓶、碟、香炉等,均为明器(图七)。发现少量铜钱,以北宋钱为主,另有“大定通宝”等金代铜钱。

图七 元代墓葬出土器物
3.明代墓葬
共发掘明代墓葬5座,多为方形石板墓。东西向,均为双室墓。墓圹近方形,头侧较宽,直接开在砂岩上,四周带有生土二层台,墓顶为数块石板封顶。有些头侧带有壁龛。葬具为单棺,仅残存棺痕,有些棺底铺有草木灰。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葬和仰身屈肢葬均有,头向东。随葬品置于壁龛或墓底近东壁处。
明代墓葬发现数量少,有些在近代平整土地时遭到破坏,因此出土器物较少。出土器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瓷罐、瓷碗等,另有滑石香炉等少量滑石器。
4.清代墓葬
清代墓葬共发掘21座,包括砖室墓、石椁墓及土坑墓三种,墓向较乱,南北向、东西向及西北-东南向均有。清代墓仅发现一个带长斜坡墓道的中型墓,其余均为小型墓。以单室墓为主,部分为双室墓,另有一座三室墓,墓室均为长方形,有些为并穴合葬墓。砖室墓墓壁由单砖平砌,以粘土或石灰勾缝;墓顶均已破坏。石椁墓墓壁多由石块垒砌,粘土勾缝,有些石椁墓墓壁由单砖平砌,粘土或石灰勾缝;墓顶用3-4块石板封顶,所用石材多为本地滑石。土坑墓直接开在生土上。明清墓多在头骨一侧墓壁开有壁龛,壁龛呈方形或圭首状,双室墓隔墙中部开有小窗。墓底平坦,有的铺有细沙。葬具为单棺,多已腐朽,有些棺底铺有草木灰。多为为仰身直肢葬,部分为仰身屈肢葬。随葬品置于壁龛或墓底。
清代墓葬上侧在近代平整土地时遭到严重破坏,墓底少有盗扰,但随葬品较少,反映这一时期流行薄葬。出土器物以陶器和瓷器为主,包括陶罐、镇墓瓦、酱釉四系罐及酱釉灯盏等;发现一件嵌玉铜带扣,做工较精美;另有几十枚铜钱,包括“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
东三岭子墓群从北宋中期一直延续到清末,对研究莱州地区宋代-清代丧葬习俗及墓葬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同一时期墓葬具有明显的分组现象,判断此处应为多个时期的家族墓地。北宋纪年墓在胶东地区发现较少,本次发现的“熙宁元年”纪年墓为同类墓葬及器物断代提供明确的依据。折肢葬作为一种特殊的葬俗以往很少发现,这种葬俗在下葬时将股骨与胫骨折叠后紧贴于腹部,当肉体腐烂仅余人骨后形似下肢从髌骨处折断一般,由于北宋砖室墓人骨普遍腐朽严重,而折肢葬人骨略显凌乱,因此以往很多发现将其归入二次葬,本次发现的北宋砖室墓人骨多保存完整,折肢清晰可见,对研究北宋葬俗提供全新的实物资料。香炉、杯、碟等滑石明器普遍出现在元、明墓葬中,滑石明器在莱州以往墓葬发掘中也多有发现,如毛纪家族墓地、西关墓群等,莱州以外鲜有发现,莱州盛产滑石,自古滑石工艺就比较发达,随葬滑石明器成为莱州元、明墓葬的一大特色。
莱州市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
执笔:孙衍、孙兆锋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变化是20世纪遗产传承发展之本
自1982年以来,ICOMOS每年都发布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给予世界眼前一亮的遗产价值多视角认知。今年发布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遗产的变化”,它旨在倡导全球各遗产地及保护机构,展示遗产研究和实践的历史之厚重,在重视当代与未来中,找到在气候变化现实中获得韧性的路径,同时发现面向低碳未来的包容性转型的潜力。0000玛雅文明三千年前就有高速公路?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有新发现
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北部近3500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发现了417座玛雅城市遗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城市由总长约177公里的“超级公路”连接,研究人员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高速公路系统”。我要新鲜事2023-05-24 20:03:310000不知道吧,中国古代球迷也有自己的歌,歌词比现代写得好
古代球迷怎么助兴?本文作者倪方六看球讲究什么?气氛!没有气氛,看球也没有劲,中国古代正式的蹴鞠活动都会起鼓乐以助兴。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谓:“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鼓乐声起,场上的球员踢得带劲,会有精彩发挥;球迷看了会兴奋,不时有意外惊喜。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02:080000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时出现反常事,更奇怪的是那些佛经宝卷哪来的
敦煌遗书,不是时候的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什么叫敦煌遗书?学术界的定义是敦煌出土的公元4世纪至11世纪古写本及印本,系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献。发现时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发现地点:敦煌莫高窟发现者:一位道士,名王圆箓(发现遗书的藏经洞)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37:460000破解一字奖十万:西方屡破“死文字” 甲骨文为何难以破解
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0:10: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