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17

浙西南古村落保护利用水平的不同层级及改良建议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46:103

浙江西南部的金华、衢州一带,聚落型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留存下很多完整的古村落。但是,其中的各县区、各乡镇、各村寨,因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社会观念、政府决策等方面的不同,而使其保护和利用的状况显现出不同层级的差异。本文以衢州衢江地区和金华兰溪、浦江地区的古村落为例,对浙西南古村落特点及不同层级的保护利用状况进行探讨。

浙西南古村落的

建筑风貌特征

浙西南金衢盆地,南邻闽赣客家族聚居区、西邻皖南古徽州地区、东靠浙东沿海地区、北接杭嘉湖经济文化区。区域内兰江、衢江、东阳江等小水系,与新安江、富春江等大水系连通,构成该区域内古代主要的水运交通线路,方便了与外界的交流往来。而该区域内自古地狭民稠,和平时期居民多外出谋生,战乱年代则又多有外人迁入避难。区域内汉族和畲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构成各村落主要的人口族群。因而,虽然相比较于浙东沿海地区和浙北杭嘉湖平原,这里的经济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又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共存的。

这一点高度地反映在古村落的建筑风貌上,吸收杂糅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基因。这里有徽派建筑,有客家民居,也有苏杭地区汉族房屋,还有畲族的瓦厝等少数民族建筑。大多数古建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但是也能反映出历史上地区内的贫富差距、民族习俗、时尚偏好、时势治乱等因素的差别与变化,因而建筑有砖砌、有土夯、有木构,有的雕梁画栋,纹饰精美,有的朴实无华,因陋就简,有的只是满足普通起居需求,有的在居住之外又具有军事堡垒的功能。建造质量的优劣,遗产价值的高低,在此直接关系到了古村落是否更有利于保护,能否得到更多的资源条件来被保护。

浙西南古村落的

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

金华衢州一带,有盆地必有山脉,过去的先民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领地得以生存繁衍。有人躲避水患或战乱,又或许是为延续狩猎的生产方式,选择高山密林居住;有人不惧水患,为得广田和水路交通之便,选择低地临水处定居;有人采取中庸,选择半山丘陵地带进行生息繁衍。因而这里的古村落有的隐藏在深山密林,如衢江的翁源、洋坑;有的坐落于半山湖畔,如浦江的前吴、上赵;还有的临近江河要道,如兰溪的诸葛八卦村。但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所处位置高低,所有村落都须临水,即使深山古村翁源也是沿着山间溪流而建。

相对于半山地区和临水低地的村落,深山密林中的村落交通险阻,进出非常不便。但对于保护而言,交通不便既有益处,也有弊处。交通不便,经济开发和设施建设必然滞缓,因而有利于古建筑的保留。但也因为交通不便,导致人口外流以后的回流不便,房屋遭到废弃而更容易毁坏,并且又阻碍了古建筑的改造和利用。

浙西南古村落的

保护和利用水平层级

以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这一类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已高度融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诸葛村地处兰溪县城西18公里,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于1994年开始发展旅游业,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经营,成为浙西南的一大热门景点,国家4A级景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村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村庄格局保留完整,各种祠堂、功勋堂等纪念性、仪礼性建筑经过修缮后完好地保存下来,普通民居的风格风貌也得以保持原真。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诸葛村的保护利用起到了显著的正面作用。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为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组织进行村落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且开放游览也是文化遗产被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

临近的新叶古村、衢州东坪古村,采取的也是同样模式。这一类古村落在浙西南地区属于保护利用水平的第一层级。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直接的影响就是原住民的流失和生活氛围的异化,使村落的核心软件遭到破坏和丧失。诸葛村的原住民在政府的鼓励下,大量搬出古村,于新区另择地建屋居住,而原有住宅则被收归公有,作统一经营用途。

诸葛八卦村

地处于衢州衢江区举村乡中心区的翁源村,为汉畲杂居的古村落,具有鲜明的文化多样性。该村远离城镇,依傍山溪而建,平静地躺在深山密林中,人烟寥寥。村庄原始格局得以保留,大量传统民居得以完好保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困难的交通条件。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政府和村委会已经采取措施,进行统一的保护修缮和初级的开发利用。但其开发利用明显受阻于交通,很少有游客光临,即使是外出的原住民也很少回来,只能作为一个小众化的旅游景点。这一类的古村落在衢江山区还有一定存量,可以归入浙西南古村落保护利用水平的第二层级。政府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去保护这些村落,但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还是有待加强。

衢州翁源村

位于金华浦江县通济湖畔的上赵村,据当地村民传说为宋朝皇室后裔所建,但现在于浙西南古村落群体中却籍籍无名,是一个被忽视或遗忘的小村庄,当地乡政府和村委会并未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走进村庄,还可以看到很多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外形尚且保留完整,但很多旧屋已经被废弃,只有一小部分尚有人居住。其中有一个建筑院落保留得较为完整,院中住房、水井、晒场、水渠等构成要素齐全,墙上还保留着大字标语。院中有老夫妇及个别家族成员居住,据介绍,他们的子女都在苏州工作,仅在春节回家小住。也有个别游客走到里面参观,纯属偶然。可以想象,这样的村落在浙西南的大衢小道旁边数量很多,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去保护,也没有太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这些村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做学术性的探索研究,而其保护利用水平在浙西南地区古村落中属于第三层级。

浦江上赵村

浙西南古村落保护利用的

改良建议

保护利用水平层级不同的浙西南古村落,应该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来提高整体的保护利用水平。

第一层级的古村落,应该要控制旅游业态的发展,适当保持原住民居住人数,保护好村落文化软环境。此外,应有意识地带动周边临近的第二、第三层级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形成地区古村落游览文化线路和专题套餐。

第二层级的古村落,应该要改善交通条件,提供一定的交通服务,提升旅游易达性。并且由村集体实施,采用预约方式,适度地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

第三层级的古村落,应该由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组织实施,选择保存状况较好的个体建筑和院落,进行重点控制保护。并且通过媒体发布宣传,供小众的文旅爱好者、学术研究者参观考察,使其发挥价值。

作者:施春煜

作者单位: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