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一部钱币史和铸造史融会贯通的力作——读《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
《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
作者:周卫荣、孟祥伟、杨君、陈旭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128元
周卫荣先生是中国钱币史与冶铸史的著名学者,致力于学术研究数十载,依然笔耕不辍,已出版多部钱币史方面的著作,其关于锌与黄铜冶炼、青铜器铸造工艺方面的论文已成为此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特别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对古代钱币进行分析检测,将冶铸史应用于钱币学研究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和《钱币学与冶铸史(二)》。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对历代钱币的合金组成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勾画出了中国古代钱币合金的演变轨迹及其历史渊源,至今仍是古钱币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2016年与杨君、黄维合著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从银锭的成分组成、铸造工艺、科技保护、文物鉴定等方面阐述,开辟了另一个研究领域。我于2001年博士毕业留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教,即开始讲授研究生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史”至今。每次绪论课上,讲到研究方法时,都会介绍周卫荣先生的中国钱币铸造史研究,称其为运用古文献学、考古学、化学分析、模拟试验等多重证据法开展科技史研究的典范。
《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的出版,正是学界期待已久的重磅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的姊妹篇,着重展现了周卫荣团队近年来在古钱币铸造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分成绪论、块范工艺铸钱、叠铸工艺铸钱、翻砂工艺铸钱、铸钱工艺与钱范真伪鉴定、黄铜铸钱等六章,不仅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钱币铸造工艺的特点,也根据研究心得对钱范真伪鉴定展开了讨论。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简朴精准,科学性和专业性俱佳,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科技考古和古文献学的功底,是不可多得的钱币学和科技史学术著作。通读之后,许多地方给人印象深刻,新观点、新论据令人耳目一新。择其几点述说如下:
一是实验的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铸钱工艺模拟试验,实现了工艺复原和理论猜想的检验。中国钱币博物馆依托“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研究”等课题,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湖北省钱币学会、鄂州市博物馆等合作,开展了石范铸钱、蚁鼻钱铸造工艺、汉代铜范铸钱、萧梁时期叠铸工艺铸钱、翻砂铸钱等模拟试验,通过对文物样品和模拟样品的对比分析,推演出当时可能合理的铸造工艺。其实,工艺复原的模拟试验与文献调研、田野调查、考古发掘、科学分析等一起,构成了技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本书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示例,值得大家关注并学习。
二是严谨的论证。比如对早期青铜铸币产生进行了重新梳理。作者首先论述了贝和铜仿贝本质上是饰品,而非货币;然后举出了将青铜直接作为称量货币的例子;再对山西侯马和河南新郑两地出土大型空首布是否钱币提出了怀疑,认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等青铜铸币是不同地区在青铜称量货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实用器物交换使用中嬗变而来。这些观点直接冲击了以前对贝币、布币、刀币等的认知,但逻辑严密,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三是新颖的观点。书中屡屡有根据深入研究得出的有冲击力的闪光点。比如,“刀币铸造都是陶范铸造,而非石范铸造”是根据山东出土的刀币范实物依据,并加以分析检测所得。“铜范铸造的隔离保护层是植物油和动物油炭化处理后的结果”是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模拟试验,分析检测结果后所得。“六朝钱币是叠铸工艺的最高水平”是根据大量六朝钱币和钱范的观察研究所得,主要特征为:双面型腔、面背分范、范的一次成型;无榫卯结构和范的原点对称性;范体极薄,钱范原料利用率高。“翻砂工艺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钱币实物证据来看,翻砂法与叠铸法有继承的渊源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书中还特别指出,翻砂法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不仅提高了钱币铸造的生产效率,而且大大推动了机器生产和工业革命的进程。
四是科学的态度。比如对于铜范铸钱工艺的祖范问题,作者最初认为是石范,但是经过多年研究后又对自己以前研究产生怀疑,提出陶祖范的可能性。作者专门辟出一小节谈“铜范铸钱工艺之再认识”,具体讨论了相关的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是值得今天学人们所追崇的。
五是服务的初心。作者根据多年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的研究,针对钱范交易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凭借多年实践经验给予了钱范真伪鉴定上的一些解答,可以作为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非常令人可喜的是,书中附录《中国古代铸钱术语》,从基本术语、铸钱合金材料和工艺、范铸法铸钱、翻砂法铸钱、铸造缺陷等几个方面,总结出110余条相关术语,为初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也为将来规范统一术语奠定了基础。这也可谓是“不忘初心”,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典型例子。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本书告诉大家的“主要是有关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理论框架”,包括“一是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主线和脉络,二是关于古代钱币铸造的三大主题工艺即块范铸钱、叠铸和翻砂的渊源与工艺思想传承,三是研究古代铸钱工艺的学术价值及其现实应用。”由于篇幅所限,许多问题未能充分展开,期待以后有更多技术细节研究不断问世。
当今中国学术,最需提倡交叉融合,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简单交叉,而是要触及灵魂的水乳交融。本书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范本,围绕学术问题,“三重证据法”各角度阐述论证。唯有如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盼矣!
作者:潜伟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古史复原应遵从的史料学原则——以大禹治水在豫西晋南说为例
郭立新、郭静云:《古史复原应遵从的史料学原则——以大禹治水在豫西晋南说为例》,《齐鲁学刊》2020年第3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29:400000日本人盗墓时,为何对中国古尸那么感兴趣?内幕惊人
日本人盗取中国古尸内幕本文作者倪方六日本人对中华古物相当贪婪,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一泡狗屎都是好的。当年,在盗取中华宝物过程中,除了盗掠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物宝藏,对中国古尸也特别上心,不只对西域干尸有兴趣,就是在盗墓过程中遇到的湿尸也不放过。图:中国西域古尸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橘瑞超等人在中国西域盗宝过程中,就曾专门搜集中国西域古尸。如吉川小一郎《支那纪行》涉盗尸的——三月十六日(星期六)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26:4600039考古证明中国人自古爱吃烧烤,但山东人与河南人烤法不同
古人用来做烧烤食材有哪些?本文作者倪方六想必网友都喜欢吃烤肉吧,很香的,眼下的秋冬时节,正是吃烧烤的流行季。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烧烤的考古发现。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烧烤在秦汉之际开始流行起来。如何吃烧烤,在这时也讲究了起来。《礼记·曲礼》中有个“进食之礼”,提了十几条“吃规”,其中一条是“毋嘬炙”,专门针对吃烤肉:不要狼吞虎咽,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吃相不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36:280000大家可能都弄错了,张艺谋片中的“饕餮”并非神兽,那会是什么?
饕餮会是蚩尤形象吗?本文作者倪方六张艺谋历时5年打造的《长城》将于今天(2016.12.15.)晚7时整上映。我已多年未进过影院了,吸引我注意的倒不是因为这是部中美合拍的大片,也非张艺谋本人的魅力,而是片中神兽——“饕餮”。我这个怪家伙有兴趣,张艺谋会把它拍成什么样?从已曝光的爪子和独眼(见下图)来看,应该有点意思。图: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形象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2:560001兵马俑里的宝物 连掌纹都清晰可见(跪射佣)
兵马俑博物馆里的跪射佣制作精细发丝可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至宝,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人工去修复一处的兵俑,可以说是2000多年前下葬时什么样,现在依然什么样。这尊兵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双手一上一下横卧在身体的右侧,他单膝跪地,上身笔直挺立,双目炯炯有神,凝视的远方。注意看这几张图片,就是他刚被发现时的样子,全身上下被各种颜料装饰的五颜六色。考古技术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27: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