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忆往 | 宿白先生夜访常乐寺
195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53级考古专业同学,赴河北邯郸进行考古实习。12月初,我和刘勋、孙国璋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去响堂山石窟,同去的教师还有赵思训和刘慧达两位。先到南响堂山,进行勘察测绘,然后转往北响堂山(图一)。因保管所的老柴告诉宿白先生,在去北响堂山途中有一处小石窟,当地老乡称为“洞窖”,他曾去调查过,并拍了照片,可惜照片颇为模糊,仅依稀可见窟门两侧有些雕刻,故此宿先生决定赴北响堂山时顺路去调查一下。

当日吃过午饭,刘先生和孙国璋随行李车取道大路先去北响堂山,宿先生、赵公与我、刘勋由老柴引路,步行山间小路,先去看“洞窖”,然后去北响堂山与刘先生二位会合。
走了约一小时,远远望见半山腰有一处洞门,但无路可循,只得拨开漫山的荆棘、野草往上攀。虽已初冬,但大家都累得大汗淋漓,好不容易登至窟口,向内探视,石窟内造像早已损毁,只有近人泥塑一尊,供乡人求子孙拜奉。窟门外的雕刻系唐代雕造,但已漫漶不清。
此时诸人已登至窟口,仅宿先生落后于半山间处,原因是足下皮鞋不宜登山。目睹此残毁之小型石窟,大家兴趣索然。此时老柴又说,前方不远处的山脊上,尚存唐末农民起义军遗迹一处,方又引起大家的兴味。
由于宿先生皮鞋不宜登山,老柴又出一妙计,建议将他的布鞋脱一只换给宿先生,两位均一足踏皮鞋、一足穿布鞋,就解脱了皮鞋难行山路之苦。鞋子换好后,大家又欣然上路。此时兴发,我随口诌了一首打油诗《调寄西江月》:
淋漓汗水倾盆,
咻咻喘息牛吼。
洞窖原来是破窑,
革布竟然成偶。
又走了个把小时,到了老柴所说的起义军遗迹,原来只是山石上凿刻的一道凹槽,两侧各有一个圆孔,或许是一处石碓残迹?但也无法辨明其时代。看了以后,大家又一次感到兴趣索然。眼看天色已近黄昏,山脊上荒无人烟,山下树丛已朦胧于暮霭之中,却遥望不见北响堂石窟,于是催促老柴赶快引路前行,争取天黑前赶到北响堂保管所。
又走了一程,天色更晚,大家忆起方才老柴讲过的山中有狼之事,更加情急,偏偏老柴又辨不出该走何路,越急越寻不到路,一行人徬徨彳亍于山脊。天已黑,人更急。偶遇一孤立的农舍,老柴前去探询,仍不得要领。大家再无心说笑,默然匆匆前行,又都心中无数。
宿先生嘱咐大家,去北响堂山最易寻的目标应是常乐寺塔,要注意观察,见到塔就可到达目的地……突然一人惊喜地大呼,山腰处看到塔了!众人一齐望去,黑黝黝的丛莽中确实矗立着一座高塔,它的轮廓凸浮于夜空之中,平静而安详,却又端庄伟丽。当时看到它,心中涌出一股难以说出的情感,那动荡不安的急烦心情一扫而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常乐寺塔,它指引我们踏破迷津,解脱困境,顺利抵达在它近旁的北响堂山石窟保管所。看来世间诸事或如佛家所说:有缘相聚,人与人,人与物,相聚自是有缘,缘尽则散,亦是常情。由此说来,此番也是人塔有缘吧!
当晚在常乐寺废址旁的石窟寺保管所住下,我们也是那处保管所建成后最早的居住者,因为房屋落成后,当时周边无其他建筑,且不通水电,远离山下乡村约一里左右,保管员怕狼,仍住在村中,这里本无人居。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对北响堂山石窟群的纪录和测绘工作(图二)。

测绘了北响堂诸窟以后,12月12日转至常乐寺废址,测绘那里遗存的石经幢和砖塔。石经幢有两座,都是宋代所建,一件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另一座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测绘砖塔时,我才得以仔细观赏它的艺术造型。
砖塔年久失修,塔刹已无存,最顶两层也坍毁较甚,不过下面的七层保存尚好。登塔的阶梯虽损毁过甚,尚勉强可以攀登,只是有些地方需手足并用,贴壁爬攀。
宿先生怕我们攀登出危险,严令不许登塔。不过我当时少年气盛,还是偷偷爬了上去。爬了一半心里颇有些害怕,勉强登至五层,阶梯更残,每攀一级,都感觉塔体似乎微微晃动,顿生恐怖之感,想下去而欲罢不能,这时又想起那天夜间初睹塔影的兴奋情景,也许是人塔有缘,反觉得每一踏步产生的晃动,竟与自己攀登的节奏合拍,心中顿安,竟然攀至第七层,向上张望,最上两层已坍毁,塔已无顶,可以直透苍穹,阳光射入,满目光明。
探身于塔门向下张望,塔下的同学为我拍了一张照片。
目的已达,心愿已了,我欣然下塔。但向下走比向上攀登还感艰难,到得塔下,满身尘土,满面污垢,然后挨了宿先生一顿训,因为没有遵从师命。今日回想,那时未出意外,或许真是人塔有缘吧!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郭晓蓉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谢雨檬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慈禧下葬当天的三件怪事 到现在都无法解释(慈禧下葬)
慈禧下葬的时候发现棺材在渗血。1908年11月15日,紫禁城里所有人都讨厌的老太太去世了。我相信大家对这位老太太的名字并不陌生。是的,她是清末著名的慈禧太后,也是清末清政府的真正统治者。在她统治期间,她奢侈,寻求快乐,并面临压迫。她甚至说了“衡量中国的物质资源,赢得国家的好感”之类的话,使我伟大的国家被列强肆意欺负。可以说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罪人。下葬怪事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5:00:100003“先秦至隋唐出土资料研读班”活动纪要
林素莹/陈胤慧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2016年10月29星期六中午和下午,在中正大学文学院雅堂(211室)举行了“先秦至隋唐出土资料研读班”第一次研读活动。研读活动由中正大学历史系郭静云教授担任召集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石兰梅教授、台南艺术大学黄翠梅教授和庄蕙芷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中正大学李昭毅助理教授和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复健科罗文星助理教授等二十余人参加了是次研读活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52:130000马踏飞燕是什么朝代的:东汉时期(青铜古器)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古器。马踏飞燕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一直被国家所保护着,虽然可以在很多地区的博物馆可以看到,但是马踏飞燕最早被发现是在东汉时期,是军事长官与其妻子的合葬墓。看过这件宝物的人会很惊讶,因为其制作过程都是通过非常严谨的计算,然后制成的。一、马踏飞燕的文物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3:27:530000终于发现正宗的中国 尹三事四方与成周四方湖古城遗址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尤其是西周王朝时期,充满了谜团与传奇。其中,东周成周的历史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至关重要。1.西周东都的真正位置我要新鲜事2023-10-01 18:39: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