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史上最轻的文物 仅重0.03克 被美国大幅报道
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寿雁镇小山洞,是一个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址。1988年進入考古人员的视野,洞口距地面5米多,洞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洞内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以及大量动物遗骸。
经过1993年、1995年、2004年三次大发掘,遗址的文化堆积厚达1.2—1.8米,显然是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在三次发掘中都发现了陶片,碳14测定结果为1.4—2.1万年,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片。消息传出后,考古界震惊。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报道这一发现。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灰黑色小颗粒,拾起来定睛一看,竟是一粒稻谷!发现了2粒、2粒、5粒,每颗约0.03克,可能是世界上最轻的文物。经碳14测定,1.4—1.8万年,考古界人员激动跳起来。关于水稻起源,有“印度说”、“珠江上游说”、“长江中下游说”,考古界争论不休,何时、何地、什么人培育栽培水稻?这一直是个谜。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粒在时间上完全碾压之前发现,专家鉴定为栽培种,还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特征,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了这些实物,可以研究人类如何发展“粮食”。这在学术界简直重磅消息,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数字、文物具体、清晰,有形状、重量和细节。可以想象,当时的居民善于猎杀山禽走兽,也能捕鱼虾螺蚌,山上的猕猴桃、野葡萄、朴树籽、梅等水果即可得到。或许试图栽培大量野生植物,终于找到一种野生水稻,经过无数次栽培失败,惊喜发现金灿灿稻谷。
他们欢呼雀跃,喜极而泣,想告诉今天的我们,然而隔了万年。如今,我们终于读懂了!

通过研究玉蟾岩遗址,逐渐明白了考古学家的疑问。遗址给我们提供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宝贵实物资料,展示了人类从游猎到定居农业的历史演变,尤其水稻的栽培用以证明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破解遗址的历史内涵,就是重温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这也是考古学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玉蟾岩遗址给我们展示了人类进步的轨迹,这也正是考古学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预言。遗址以其无言的宝藏,向我们诉说着遥远的历史,这也是考古学最终实现的价值。我们对玉蟾岩遗址的研究,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文明的魅力,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类思想演变的历程。破解每一 layer 的含义,都是一场对古人思想与文化的重温之旅。
葛剑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学术规范——学术写作的基础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有关学术写作的基础。我本人在求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主要是通过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和积累慢慢领悟到的,所以完全是一种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我认为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学术规范。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明白哪些内容属于学术写作。0001王亚蓉:战国服饰的复原研究
20世纪60年代我有机会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最后却走上了服饰文化考古第一线,面对着异味重且腐败的着衣尸骨。这样的转变,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时间久了,在这众多“不美”中的我,终于悟出了:我的执着和纺织文化研究给我的次次震撼已让我离不开这些,我固执的走上了服饰文化研究的路,一条沈从文先生﹑王㐨先生都支持鼓励的道路——古代服饰的复原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1:220000许宏:考古学参与传说时代古史探索的论理
内容提要:回观学术史,运用有限的考古材料进行狭义史学范畴的人群族属与王朝归属的整合研究更受关注,构成中国学界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奇特的学术景观。半个多世纪的论争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已很能说明研究取向与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深刻检讨考古学的局限性以及文献与考古整合研究结论的相对性,文献史学和考古学领域各自扬长避短、扎实做好本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分进合击、慎重整合,才是深化研究的必由之路。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种建荣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聚落,被学界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未发现先周文化的高等级建筑,未确定西周时期是否存在城址,致使无法最后确认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性质,进而影响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深入。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04:230003故宫十大书画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十大名画(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画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拥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以下就是故宫十大书画推荐。故宫十大名画推荐:1.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经典名作洛神赋所绘制的画卷。这幅画卷一共有三个部分,笔法非常的细腻曲折,层次分明描绘了洛神与曹植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2.清明上河图我要新鲜事2023-06-24 19:17: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