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迎云归,却是人间天上;一庭愁秋水,金别安宁旧识——续写四川省西昌市大石磅遗址发掘生活
这一段缘分始于2021年5月6日,如何形容这一阶段的实习时光,就似有幸和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陈苇领队及团队共乘了六个月的交通工具,而这六个月我的心始终是暖的。细想初来时的忐忑、担忧与迷茫,如今已渐走渐远。或许不能这样说,迷茫也许一直在路上,但忐忑的程度仍存在只不过正慢慢褪去。细想惴惴不安的根源正是自己缺乏相关的学术理论支撑和田野工作的经历经验。当然,亦担忧毫无经验的自己给领队负责人和师友带来负担和痛苦。纵观天地间,升沉荣悴,转眼成虚。时光可忆不可追,此刻在回忆西昌大石磅遗址发掘日常,会有一种真亦假时假亦真的飘忽感,或许缘分本应如此,说不出道不明。回想这一程,在感物怀远的同时,欲有始有终,得偿所愿。
一
终将请缨抵月华,一鞭直渡安宁河
山水一程,跨大渡河,翻菩萨岗,一路南下至西昌。陈老师交代好诸多事宜之后,便于次日离开,剩下带队负责人张琦等共计五人参与此次大石磅发掘。等当地政府人员进行验收后以及完成其他前期准备后,便于6月11号开启了发掘之旅。此刻,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探方“盲盒”——T0805,T0805地表当时裸露出两块大石头,一度认为可能为石构遗迹,随着发掘进度的进行,最初的梦想一度成为泡沫,渐行渐远。直至6月27日,3b层清理结束,对探方进行刮面时,终于在四块大石快中间发现一座灰坑。便又对灰坑抱有期待,到发掘到灰坑底部,恍然懂得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可以改为“灰坑若只如初见”,令人心灰意冷。
T0805发掘结束后,仍不断闪回开始发掘时的手忙脚乱和毫无章法安排民工进行工作。时不时思考应该如何做,而自己只做到了哪个水平,并开始记录应该做好的细微之处。在失败中总结出的教训更弥足珍贵:
1.沟通能力不足。
无论是和执行领队张老师还是探方内民工沟通都有一定问题。探方整体态势为坡状堆积,西北高东南低,地层相对其他探方比较复杂,自己把握不足,所以发掘的每一步都很僵硬。每做一步,都会问带队老师如何进行,然而相当多的时候总是理解错意思,导致出现地层挖穿、探方内坑洼不平、清理地层不干净等问题。和探方内民工的沟通显得更是苍白无力,方内民工都是彝族阿姨,语言很是障碍。有时表达出的发掘规划遭到误解以至于想呈现出的发掘效果不尽人意。她们年长于我,面对她们,自己不知如何自处。
2.既教条主义又只会纸上谈兵。
主要表现在不能灵活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掘灰坑时忧心忡忡,脑子里有发掘灰坑的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做。比如知道用二分之一法发掘,但纠结于画一条东西向的线还是南北的线,画好线先发掘哪部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关于地层出土遗物归层问题更显得自己无比教条。“地层出土遗物归晚不归早,有的在地层下3-5厘米也可归到上一地层”,将此谨记在心不知变通,生硬地处理遗物归层。
3.发掘工作方面缺乏合理且清晰的日常规划。
其实,知道自己的日常发掘规划,却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这种日常规划带来的“规律感”没有奏效。T0805的发掘过程充满言语无法表达的怪异,而这种怪异的现象让别人认为这是毫无章法的工作。连续几个夜晚都在思考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发掘完成T0805四壁图、遗迹图、探方位置图时,还坐在探方里的石头上继续思考。
4.缺乏坚定的质疑精神。
比如H49的发现,H49整体坐落在四块大石头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探方内有7块大石块,一度认为是呈南北向分布的大石墓。当3b层清理结束进行刮面,发现3块石头范围内已达到生土层,而4块石头中间的土质土色仍是较疏松的灰黑色粗砂土。于是,用手铲进行再次刮面,琢磨后认为不是大石墓而是地层没做干净,判断标准则是靠北部的3块石头范围内已达到生土层。得出的认识显然不正确,执行领队老师本就这个探方充满希冀,他看了刮面后离去,后携带锄头归来再次刮面,就这样H49呈现了大众面前。他随后对我说要有质疑精神,并坚定下去。曾短暂的质疑,但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



二
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在心头
过去的一个月,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心里路程以及实习工作上支离破碎的“规律感”到底丢失在何处。
2021年7月20号,随着T0806的发掘结束,田野发掘工作随之结束,接下来的大致工作方向是跟着执行领队张老师参与编写大石磅发掘报告、大石墓发掘的简报。原本想着能参与更多野外发掘的念头随着工作的转移也戛然而止。两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从刚开始发掘时的唯唯诺诺、不知所措,到如今的逐渐熟练、貌似有所得有所获。结束了发掘,关于田野发掘的收获逐渐明晰:
1.绘制方面掌握了探方四壁图、遗迹图、总平图、遗存物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纵然很多绘图原理都通用,但用同一理论方法绘制不同东西,自己还是需要多磨合和联系。
2.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关于上一个月写到“T0805的发掘过程充满言语无法表达的怪异,而这种怪异的现象让别人认为这是毫无章法的工作。”在前二十天实习工作中找到了答案,答案就是“主动”。于是,在T0806中的发掘中更加主动,无论是和执行领队还是和方内民工师傅均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夏天是彻底来了,脚步也跟着轻盈起来。每一口西瓜,每一个故事,都将深深烙进夏的底色中。时光倾洒的好看侧脸,只为在蝉鸣池夏,遇见未知的你,蝉鸣的夏季我想遇见你。
3.积累经验的同时多了一分肯定。
对一个探方的发掘开始有着大方向的规划。随着一些发掘经验的积累,自己对新探方T0806有着更明确的日常规划,做起事情多了一分肯定,肯定带来的结果是没有挖穿地层,并且完整的还原了地层堆积、生土层的原始堆积状态。很遗憾,新探方没有发现遗迹,仅出土几件石器、铁器。
4.出土遗物逐渐学会灵活归层。
随着对发掘的熟悉,拘束和紧张逐渐瓦解。实践得出一定要根据土质土色及时画出地层线,这样遗物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不要认死理,不要以局部定整体性质,下手快准狠,不能犹犹豫豫。切勿抱着再挖一层看看的心理,这样很容易挖着挖着就迷失自我,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出现不同的纰漏。



三
追寻待追忆,情深自知缘何处
1乡愁
少时读薛道衡的“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只觉得薛道衡写作关于乡愁的诗甚是小家子气、平凡至极,觉得不及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的娓娓道来、心思缠绵不知归处的绵绵感;亦没有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惯会搬用意象道尽离愁所体现的愁上加愁尽头为离思的极致美感。直到离开家乡,到甘肃求学,亦如现在离家数千里的凉山州实习,才发现乡愁不论高低贵贱。自己也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叙说着思家的愁绪。
2扎根
曾经看到过一段文字:“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只有自己知道,那段时光我们称之为扎根。”在陈苇老师根据博士论文修改成书的《先秦时期的青藏高原东麓》里仿佛看到了陈苇老师的扎根时光,里面的内容足以解答我许多疑惑,更能看出陈老师扎扎实实的理论功底。他仿佛一块磐石,在面对多新奇的遗址或者遗物都或许不太能撼动他,因为他经历过。
3暂别
其实想说些什么呢,或许离别才是常态。自古人生多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李煜说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李商隐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李贺又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各有说辞,真是道不完的离别说不尽的来时,但都愿再有相逢之日,都愿晏几道“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的说辞成真。
在西昌度过了本该家庭团聚的中秋节,所幸借助阿姨一家待我们如子侄。时常会在晚饭后前去旁边的成昆复线看群山、云月、安宁河,时常会想山的那头是怎样景象,时常环顾铁路如何回到故里。等到真正离开之时,才发觉自己已融入了这里。见证了安宁村玉米从发芽到收获,见证了安宁村几位老人的离世。有时会想之前从未参与过他们的人生与生活,却在他们驾鹤西去前面相识,这样的缘分使我也有些许负罪感。陈老师团队在此发掘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5年,在结束的最后一年却来到这里。我不曾体味他们相识的喜悦,却收获了含着眼泪的目光,对这里的思念又增加了几分。

傍晚时分,目睹明月从山上爬上来升至高空,见了最后一次乡里乡亲,踏足最后一次铁路,看了最后一次高山云月,所以有幸至此无憾离此。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大家可能都弄错了,张艺谋片中的“饕餮”并非神兽,那会是什么?
饕餮会是蚩尤形象吗?本文作者倪方六张艺谋历时5年打造的《长城》将于今天(2016.12.15.)晚7时整上映。我已多年未进过影院了,吸引我注意的倒不是因为这是部中美合拍的大片,也非张艺谋本人的魅力,而是片中神兽——“饕餮”。我这个怪家伙有兴趣,张艺谋会把它拍成什么样?从已曝光的爪子和独眼(见下图)来看,应该有点意思。图: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形象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2:560001民国时一老外被河南文物造假骗了,离华时他把真货留了下来,感动
加拿大人明义士收藏殷墟甲骨经过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接着前面说过的殷墟甲骨的事情,继续聊聊当年老外在中国收购甲骨的经过。在近代甲骨收藏史上,被假甲骨骗的人很多,但买到假甲最多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当时最著名的是“国际人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人明义士。(殷墟大甲骨)明义士是收藏殷墟出土甲骨最多的人,也是甲骨学研究成就最高的外籍人士之一,还是外籍藏家中最先知道甲骨真正出土地的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45:550000河南水库塌陷 出土两千多年前古墓(千年古墓)
1977年,河南水库干旱塌陷露出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群。我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尤其是在河南这一块平原地区出现过很多的灿烂文明。虽然说从现在的考古角度来看,最有价值的考古地点就是山西和陕西,但是河南的考古价值并不弱。这么多年以来,在河南发现了很多的考古成果,例如在前些年河南,因为大旱灾导致一个水库塌陷,却意外出现了2500多年前的一座古墓。水库塌陷我要新鲜事2023-09-20 19:37:060000鲨齿龙科的五大恐龙:第一最长14.5米(被称第四大肉食龙)
鲨齿龙科恐龙诞生于1.5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曾经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上最大的顶级掠食者就是这类恐龙,足迹几乎遍布全球,比如亚洲的假鲨齿龙、南美洲的南方巨兽龙等,最大的体型可以达到14.5米,下面就跟着探秘志小编一起来看看鲨齿龙科中到底有哪五大恐龙吧!鲨齿龙科的五大恐龙1.马普龙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31:080000张舜徽: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姑父余季豫(嘉锡)先生离开我们忽忽已三十年,恰又值其百岁诞辰之期到了。我以戚党晚辈,而又亲炙最久,服膺最深,追忆早岁侍坐请益时情景,历历在目。缅怀今昔,悲从中来,在情谊上是特别感到难过的。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