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迎云归,却是人间天上;一庭愁秋水,金别安宁旧识——续写四川省西昌市大石磅遗址发掘生活
这一段缘分始于2021年5月6日,如何形容这一阶段的实习时光,就似有幸和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陈苇领队及团队共乘了六个月的交通工具,而这六个月我的心始终是暖的。细想初来时的忐忑、担忧与迷茫,如今已渐走渐远。或许不能这样说,迷茫也许一直在路上,但忐忑的程度仍存在只不过正慢慢褪去。细想惴惴不安的根源正是自己缺乏相关的学术理论支撑和田野工作的经历经验。当然,亦担忧毫无经验的自己给领队负责人和师友带来负担和痛苦。纵观天地间,升沉荣悴,转眼成虚。时光可忆不可追,此刻在回忆西昌大石磅遗址发掘日常,会有一种真亦假时假亦真的飘忽感,或许缘分本应如此,说不出道不明。回想这一程,在感物怀远的同时,欲有始有终,得偿所愿。
一
终将请缨抵月华,一鞭直渡安宁河
山水一程,跨大渡河,翻菩萨岗,一路南下至西昌。陈老师交代好诸多事宜之后,便于次日离开,剩下带队负责人张琦等共计五人参与此次大石磅发掘。等当地政府人员进行验收后以及完成其他前期准备后,便于6月11号开启了发掘之旅。此刻,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探方“盲盒”——T0805,T0805地表当时裸露出两块大石头,一度认为可能为石构遗迹,随着发掘进度的进行,最初的梦想一度成为泡沫,渐行渐远。直至6月27日,3b层清理结束,对探方进行刮面时,终于在四块大石快中间发现一座灰坑。便又对灰坑抱有期待,到发掘到灰坑底部,恍然懂得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可以改为“灰坑若只如初见”,令人心灰意冷。
T0805发掘结束后,仍不断闪回开始发掘时的手忙脚乱和毫无章法安排民工进行工作。时不时思考应该如何做,而自己只做到了哪个水平,并开始记录应该做好的细微之处。在失败中总结出的教训更弥足珍贵:
1.沟通能力不足。
无论是和执行领队张老师还是探方内民工沟通都有一定问题。探方整体态势为坡状堆积,西北高东南低,地层相对其他探方比较复杂,自己把握不足,所以发掘的每一步都很僵硬。每做一步,都会问带队老师如何进行,然而相当多的时候总是理解错意思,导致出现地层挖穿、探方内坑洼不平、清理地层不干净等问题。和探方内民工的沟通显得更是苍白无力,方内民工都是彝族阿姨,语言很是障碍。有时表达出的发掘规划遭到误解以至于想呈现出的发掘效果不尽人意。她们年长于我,面对她们,自己不知如何自处。
2.既教条主义又只会纸上谈兵。
主要表现在不能灵活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掘灰坑时忧心忡忡,脑子里有发掘灰坑的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做。比如知道用二分之一法发掘,但纠结于画一条东西向的线还是南北的线,画好线先发掘哪部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关于地层出土遗物归层问题更显得自己无比教条。“地层出土遗物归晚不归早,有的在地层下3-5厘米也可归到上一地层”,将此谨记在心不知变通,生硬地处理遗物归层。
3.发掘工作方面缺乏合理且清晰的日常规划。
其实,知道自己的日常发掘规划,却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这种日常规划带来的“规律感”没有奏效。T0805的发掘过程充满言语无法表达的怪异,而这种怪异的现象让别人认为这是毫无章法的工作。连续几个夜晚都在思考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发掘完成T0805四壁图、遗迹图、探方位置图时,还坐在探方里的石头上继续思考。
4.缺乏坚定的质疑精神。
比如H49的发现,H49整体坐落在四块大石头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探方内有7块大石块,一度认为是呈南北向分布的大石墓。当3b层清理结束进行刮面,发现3块石头范围内已达到生土层,而4块石头中间的土质土色仍是较疏松的灰黑色粗砂土。于是,用手铲进行再次刮面,琢磨后认为不是大石墓而是地层没做干净,判断标准则是靠北部的3块石头范围内已达到生土层。得出的认识显然不正确,执行领队老师本就这个探方充满希冀,他看了刮面后离去,后携带锄头归来再次刮面,就这样H49呈现了大众面前。他随后对我说要有质疑精神,并坚定下去。曾短暂的质疑,但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
二
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在心头
过去的一个月,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心里路程以及实习工作上支离破碎的“规律感”到底丢失在何处。
2021年7月20号,随着T0806的发掘结束,田野发掘工作随之结束,接下来的大致工作方向是跟着执行领队张老师参与编写大石磅发掘报告、大石墓发掘的简报。原本想着能参与更多野外发掘的念头随着工作的转移也戛然而止。两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从刚开始发掘时的唯唯诺诺、不知所措,到如今的逐渐熟练、貌似有所得有所获。结束了发掘,关于田野发掘的收获逐渐明晰:
1.绘制方面掌握了探方四壁图、遗迹图、总平图、遗存物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纵然很多绘图原理都通用,但用同一理论方法绘制不同东西,自己还是需要多磨合和联系。
2.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关于上一个月写到“T0805的发掘过程充满言语无法表达的怪异,而这种怪异的现象让别人认为这是毫无章法的工作。”在前二十天实习工作中找到了答案,答案就是“主动”。于是,在T0806中的发掘中更加主动,无论是和执行领队还是和方内民工师傅均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夏天是彻底来了,脚步也跟着轻盈起来。每一口西瓜,每一个故事,都将深深烙进夏的底色中。时光倾洒的好看侧脸,只为在蝉鸣池夏,遇见未知的你,蝉鸣的夏季我想遇见你。
3.积累经验的同时多了一分肯定。
对一个探方的发掘开始有着大方向的规划。随着一些发掘经验的积累,自己对新探方T0806有着更明确的日常规划,做起事情多了一分肯定,肯定带来的结果是没有挖穿地层,并且完整的还原了地层堆积、生土层的原始堆积状态。很遗憾,新探方没有发现遗迹,仅出土几件石器、铁器。
4.出土遗物逐渐学会灵活归层。
随着对发掘的熟悉,拘束和紧张逐渐瓦解。实践得出一定要根据土质土色及时画出地层线,这样遗物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不要认死理,不要以局部定整体性质,下手快准狠,不能犹犹豫豫。切勿抱着再挖一层看看的心理,这样很容易挖着挖着就迷失自我,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出现不同的纰漏。
三
追寻待追忆,情深自知缘何处
1乡愁
少时读薛道衡的“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只觉得薛道衡写作关于乡愁的诗甚是小家子气、平凡至极,觉得不及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的娓娓道来、心思缠绵不知归处的绵绵感;亦没有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惯会搬用意象道尽离愁所体现的愁上加愁尽头为离思的极致美感。直到离开家乡,到甘肃求学,亦如现在离家数千里的凉山州实习,才发现乡愁不论高低贵贱。自己也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叙说着思家的愁绪。
2扎根
曾经看到过一段文字:“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只有自己知道,那段时光我们称之为扎根。”在陈苇老师根据博士论文修改成书的《先秦时期的青藏高原东麓》里仿佛看到了陈苇老师的扎根时光,里面的内容足以解答我许多疑惑,更能看出陈老师扎扎实实的理论功底。他仿佛一块磐石,在面对多新奇的遗址或者遗物都或许不太能撼动他,因为他经历过。
3暂别
其实想说些什么呢,或许离别才是常态。自古人生多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李煜说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李商隐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李贺又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各有说辞,真是道不完的离别说不尽的来时,但都愿再有相逢之日,都愿晏几道“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的说辞成真。
在西昌度过了本该家庭团聚的中秋节,所幸借助阿姨一家待我们如子侄。时常会在晚饭后前去旁边的成昆复线看群山、云月、安宁河,时常会想山的那头是怎样景象,时常环顾铁路如何回到故里。等到真正离开之时,才发觉自己已融入了这里。见证了安宁村玉米从发芽到收获,见证了安宁村几位老人的离世。有时会想之前从未参与过他们的人生与生活,却在他们驾鹤西去前面相识,这样的缘分使我也有些许负罪感。陈老师团队在此发掘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5年,在结束的最后一年却来到这里。我不曾体味他们相识的喜悦,却收获了含着眼泪的目光,对这里的思念又增加了几分。
傍晚时分,目睹明月从山上爬上来升至高空,见了最后一次乡里乡亲,踏足最后一次铁路,看了最后一次高山云月,所以有幸至此无憾离此。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福建明清古墓群重见天日 意外发现两男一女合葬古墓
福建漳州一个水库近日放水捕鱼,使一个明清古墓群重见天日。墓群位于漳州蓝田镇龙池村的长山水库,据承包水库的林先生称,“水库大概隔三四年就会放水一次捕鱼,但从来没有把水放得这么少”。当水慢慢泄去,大家惊讶发现,短短300多米范围内,竟分布了30多座墓穴,约有300多年历史。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41:34000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德化窑址
宋至明代民间瓷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明代为极盛时期。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1954年起,经调查和发掘的窑址有碗坪仑、屈斗宫、祖龙宫、后窑、十排岭等30余处。其中,清理后的屈斗宫窑址已复原保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03:310000盗墓者太狡猾,给看护狗下药,考古队也聪明,选盗墓严重的地方挖
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与她的南陵本文作者倪方六薄太后南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凤凰嘴霸陵南4.5公里处。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人称薄姬。她是汉文帝的生母,尊称薄太后。薄太后的故事很有意思。据《史记·外戚世家》,薄太后是个私生女,她的父亲姓薄,是今天苏州人(吴地),与原魏王宗室女魏媪私通,生了薄太后。薄太后早前并不是刘邦的妃子,而是魏豹的女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7:300001天青石龙:蒙古小型恐龙(长80厘米/尾巴带有扇状羽毛)
天青石龙是一种窃蛋龙下目恐龙,诞生于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仅80厘米,属于微型肉食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尾巴尖端长有与鸟类尾综骨相似的脊椎骨,这使得它的尾巴很可能带有扇形的丛状羽毛,第一批天青石龙化石是在蒙古国发现的。天青石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55:290000盗墓贼进入战国古墓 可是很快原路返回(战国古墓)
战国古墓当中的尸体让盗墓贼也很害怕。在1997年我国的河北邯郸出现了几个盗墓贼。他们在河北地区挖掘到了不少的古墓,甚至于他们还找到了一个战国古墓,一旦能够挖掘出来里面的文物,可能让他们发大财。他们在古墓里面走了一段距离之后发现了几个尸体,最有威望的那个盗墓贼,赶紧让他的同伙们离开这个古墓。古墓里的尸体我要新鲜事2023-03-05 13:40: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