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
项目负责人:孙周勇
2011年,陕西省、市、县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神木石峁遗址开展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石砌城墙,以及城门和疑似“马面”“墩台”“角楼”等城防建筑。2012年的复查确认了石峁城墙保存基本完整且大致可以闭合,并构成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层次组合的石峁城址,城内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
“皇城台”系当地俗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内城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城墙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外城面积约190万平方米,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亦为2.5米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2012年重点发掘了外城东门址,揭示出一座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的城门遗址,包含内、外两重瓮城、砌石夯土墩台、门塾等设施,出土了玉铲、玉璜、壁画、石雕和陶器等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重要遗物。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形门道连接,总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
东门址门道内揭露出上、下两层地面,上、下两层出土陶器在器形、器类和纹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夏时期和龙山晚期遗存。因此,石峁东门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当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
“外瓮城”平面呈U形,将门道完全遮蔽,但与门道入口处的两座墩台之间并未完全连接,南北两端留有通道。本次发掘所获玉铲和玉璜均出土于外瓮城早期石墙北端的倒塌墙体和倒塌堆积中,其中两件玉铲出土于北端东西向短墙向北倒塌的墙体内,东西间隔约2米,东侧玉铲平置于石块错缝之间,石块间还有少许草拌泥。南端墙体的倒塌堆积中发现阴刻石雕人头像残块。
夯土墩台以门道为界对称建置于南北两侧,均为长方形,外边以石块包砌,墩台内为夯打密实的夯土,条块清晰、夯层明显、土质坚硬。夯台外围包砌一周石墙(暂称“主墙”),主墙墙体上发现一些排列有序的孔洞,其内见圆形朽木痕迹,这些朽木嵌入石墙内部,周围敷以草拌泥加固。在墩台外侧即朝向城外的一侧墙体外围还有一层石墙,紧贴主墙,将墩台东侧墙体以及东部两拐角完全包砌(暂名“护墙”)。墩台朝向门道一侧的主墙上分别砌筑出3道平行分布的南北向短墙,隔出4间似为“门塾”的空间,南北各2间,完全对称,个别门塾还有灶址。门塾地面加工规整、踩踏痕迹明显,早、晚两期地面可以门道对应。
外城城墙与墩台两端接缝相连,墙体宽约2.5米,沿墩台所在山脊朝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而去。进入门道后,南墩台西北角接缝继续修筑石墙,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门址内侧的曲尺形“瓮城”结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余。这段墙体在门道内侧增修了一道宽约1.2米的石墙,两墙紧贴并行。结合门道内地层关系,这道增修的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属于夏时期修补遗迹。在此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均有24个头骨。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石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对进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千年古墓,有九条盗洞,其中珍宝却一件不少,开棺后:墓主太狡猾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主题的书籍大火,通过作者笔下描绘出光怪陆离的世界,让无数读者对盗墓心存向往。不仅如此,就连我国高校历史学、考古学等原来报考人数较低的学科,都摇身一变成为了热门科目。更有甚者,居然学着小说里边的主角定制装备,孤身在野外探寻古墓遗迹。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3:26:500000韩建业:多元一体——中国史前彩陶的起源、发展与交流
中国是世界上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距今1万年左右就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距今8000年前后分成东西两个艺术传统,距今6000年以后彼此交融,蔚然大观,形成以彩陶为代表的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距今5000多年以后开始与中亚地区交流,出现丝绸之路前的“彩购之路”。彩陶之路不仅是中西方文化在彩陶方面的交流,还包括顺此通道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3:29:440001侏儒龙:北美小型恐龙(最小仅50厘米/疑名状态)
侏儒龙是一种鸟臀目恐龙,诞生于1.56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目前具体的种属还不明确,只知道它属于小型两足类恐龙的一种,非常善于奔跑,体长只有0.5-1.5米之间,最初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洲或者怀俄明州。侏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28:470004福建明清古墓群重见天日 意外发现两男一女合葬古墓
福建漳州一个水库近日放水捕鱼,使一个明清古墓群重见天日。墓群位于漳州蓝田镇龙池村的长山水库,据承包水库的林先生称,“水库大概隔三四年就会放水一次捕鱼,但从来没有把水放得这么少”。当水慢慢泄去,大家惊讶发现,短短300多米范围内,竟分布了30多座墓穴,约有300多年历史。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41:340003王玉哲: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