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52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30:5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仝涛

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清理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故如甲木墓地发掘情况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象泉河上游北岸,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是阿里地区所见的最大规模的墓葬群。象雄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多为二次葬,发现有完整的侧身屈肢葬式。

故如甲木墓地2014M1墓室

故如甲木墓地2013M2墓室

故如甲木墓地2013M4、5、6

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都是多人合葬,结构复杂,存在二次或多次开挖迹象。填土层内设有专门的祭祀层,殉葬有人和动物。高规格的墓葬都有横木搭建的墓顶和长方形箱式木棺。墓葬内出土有丝织物、黄金面具、铁剑、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料珠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等。

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700-1800年,即公元2-3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从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等判断,故如甲木墓地很有可能是一处象雄部族贵族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从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上看,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说明在吐蕃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札达县曲踏墓地2014年发掘区

曲踏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上游南岸,2014年共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墓道窄狭,两侧壁积沙有掏出的成排脚窝。墓道下挖约2.5米左右出现二层台,上面横置一排青石板封顶,将墓道分为上下两段。墓道底部向山体方向开挖圆拱形墓门,墓室有单室墓和双室墓两种类型。单室墓平面略呈方形,顶部略平。双室墓有左右并列两个墓室,形制较大,为多人合葬墓。墓室内都保存有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陶器以及大量马、羊等动物骨骼。木棺内有墓主人骨骸及大量随葬用品。墓主均为侧身屈肢葬,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牌、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

曲踏墓地2014M2墓室
曲踏墓地2014M2出土木器
曲踏墓地2014M3左右墓室
曲踏墓地2014M3右室2号木棺

曲踏墓地的年代在距今1800年左右。这五座墓葬是在西藏阿里地区主动性发掘中首次发现的洞式墓群,随葬品种类特别丰富,涵盖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于重建古代象雄部族的社会生活面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墓室的形制很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洞穴居址修建的,墓室内还根据活人的生活需要进行功能分区,墓室结构与古格时期普遍流行的穴居遗迹非常接近,对于考察象雄时期建筑形式及其使用的详细情况提供了参照。墓室内随葬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动物,说明了当时象泉河流域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上的繁荣。

曲踏墓地2014M3草编器

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年代相同、地域接近,随葬器物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

从丧葬习俗上看,虽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墓葬形制,但都流行深挖潜埋,采用侧身屈肢葬式,并殉葬大量马、羊等动物,因此两个墓地应该属于象雄时期的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影响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带。由于阿里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很多墓葬出土物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于周边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甚至是更为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是象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