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43

展现荆楚文化 传承长江之魂——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04:243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博物馆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以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为目标,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全国博物馆业界的帮助下,推出了“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览,于2021年12月20 日正式对观众开放。

这些展览经过多次科学论证,根据湖北考古成果丰硕、馆藏文物多为考古出土的特色,以若干重大考古发现为主要题材,设置展览主题,组织展品,力图使观众既能欣赏文物精品、了解考古成果,又能纵览荆楚文明发展历程,领略湖北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华彩篇章。

若干专题展览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曾侯乙”着力展示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先秦礼乐文化。曾国的历史、考古工作破解“曾国之谜”的过程则在“曾世家”展中讲述。“楚国八百年”以文化展的方式,从物质到精神、从文献到文物,全面梳理了楚国这一湖北最重要、最辉煌的先秦诸侯国的历史和文化。“越王勾践剑”解读了文物背后的考古、科技知识,又讲述了楚、越关系。“梁庄王珍藏”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展示明代宫廷艺术。这些展览或侧重考古知识,或侧重文物艺术,在内容设计和艺术呈现上各具匠心。

楚国八百年

湖北位于楚国核心区。七十余年来,楚文化考古成果丰硕,是湖北省博物馆藏品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湖北省博物馆2007年推出了“楚文化展”,以楚国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为线索,按照器物的材质、功能分门别类,就楚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三方面的内容,较全面地向观众展现了楚文化风貌。

新的“楚国八百年”展在原有展览的基础上扩充内容,完善框架,厘清叙述脉络,补充了枣阳九连墩楚墓、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墓地等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更加充分地展示了楚文化考古的成果。展览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开疆拓土、礼俗百业、文思妙理、精彩绝艳。第一单元以楚国历史发展为线索,介绍楚人、楚地、楚国等概念,强调楚文化的特色在于夷夏相融,兼收并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系统;第二单元以礼乐制度为核心,剖析楚文化的根基,揭示楚之礼乐与中原一脉相承,楚之文化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从起居、饮食、服饰、婚丧、信仰、农商等多方面展示楚国特有风俗;第三单元进一步深入人文精神领域,介绍楚人在天文历法、哲学文学上的成就,展现楚人的精神世界;第四单元在以上关于楚国历史、文化源流、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方面的总览后,以最具特色、最绚丽的楚国文物向观众展现楚文化的恢诡谲怪、精妙绝伦。

“楚国八百年”展打破以材质为主要门类的叙述脉络,深入探究文物文化内涵,力图展现文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主要功能。重点着墨于社会生活部分,淡化传统考古研究影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将原归为礼器部分或重点介绍工艺的文物划入社会生活领域。大幅增加历史故事的叙述,使文物背景知识更加翔实,艺术文化方面的内容得到拓展。

“楚国八百年”展定位为文化展,设计上突出楚风楚韵,以楚国漆器常见的红色为主色调。序厅的大型浮雕以最具特色的楚国文物——虎座鸟架鼓为主要元素。以楚国历史为主的展厅风格厚重,纪南城城墙、熊家冢六架车马(复原模型)气势恢宏。以楚国艺术为主的展厅,凸显楚文化的丰富绚丽,诙诡奇谲。

曾侯乙

“曾侯乙”陈列是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基本陈列,经过多年的展出,在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音乐、尊盘代表的青铜铸造技术、十六节玉佩代表的琢玉工艺、衣箱代表的天文认知,都是先秦时期的文化巅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展现了2400多年前战国早期一位诸侯国国君的贵族生活各个方面,是中国先秦礼乐文化丰富、完整的体现。

2007年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陈列,以文物为主线,根据文物种类划分单元,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曾侯乙墓的文物整体面貌,但由于展厅空间因素,文物陈列过密、空间布局不够舒朗。展览强调墓葬氛围,以文物材质划分单元,侧重考古分类的方法,器物本身的功能意义不够突出,不便于观众将器物还原到古人的生活中去,与观众有距离。

新的“曾侯乙”陈列在展示考古成果的基础上,适当打破文物材质的分类,以物见人,从贵族生活不同方面组织结构框架和划分文物单元,力图以精美的文物还原曾侯乙生活的细节,使观众从中看到曾侯乙时代的贵族精神面貌和社会意识。展览总体思想是“营造宫廷的整体氛围、体现古代科技成就,凸显文物艺术特色”。展厅的设计做到了按主题组织展品、吸收学术成果、突出重点文物、统一展场基调。

为了将主题从“曾侯乙墓”转换到“曾侯乙”上,新陈列彻底去掉“曾国之谜”部分,原展览的“曾国之谜”介绍的曾国族姓、曾随关系等部分,放在曾国专题展中详细介绍,本陈列的主题直接定位为曾侯乙时代的礼乐文明。展览淡化墓葬背景,只在序厅部分简要介绍墓葬发掘情况。主棺、陪葬棺等与丧葬关系密切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最后一部分葬制中介绍,既符合观众心理,也符合由生到永生的展览内容逻辑线索。展览单元以贵族生活的不同角度划分,线索明确,逻辑清楚,用文物说明墓主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吸收近年来公认的学术观点,如将曾侯乙墓中室和东室出土乐器划分为两组展示,分别用于演奏宗庙礼乐和寝宫音乐(房中乐),强调曾侯乙乐器的不同功能。

新陈列保留原有展览的精华部分——天文、铸造等相关重点内容,介绍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在冶铸技术、天文学方面的成就。陈列展览也展现了文物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内容通过高科技手段更加清楚直观地展示,使观众加深对文物内涵的理解。陈列还强化曾侯乙墓的艺术成就,在青铜器、漆木器、金玉器等部分都有所体现,针对不同文物的艺术特点在不同的单元介绍。

针对青铜铸造、天文、音乐等知识相对抽象,观众通过文物和展板难以直观了解的问题,陈列中专门在主展线之外设置独立空间,拍摄了“范铸法与失蜡法”“斗转星移”“一钟双音十二律”专题片,时长达30分钟,全面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的先民智慧。此外,展厅中还用多个4K短视频展示文物细节,弥补观众视觉无法欣赏文物微观细节的遗憾。

新陈列以编钟陈列为中轴,用上下两层展厅,展示面积增加近一倍,两层间通过内楼梯连接,采用石材装修墙面,整体简洁明净,强调殿堂感,集中呈现了文物的精美。布局更加舒朗,能够更加突出重点文物,营造展览氛围。陈列的前半部分在新馆一楼展出,重点文物包括九鼎八簋、曾侯乙编钟、十六节玉佩等,陈列的后半部分在二楼展出,重点文物有衣箱、主棺、鹿角立鹤等,结构平衡,亮点平均。

曾世家——考古发现的曾国

曾国考古是湖北省近年来成果最多、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考古发现之一。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连续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曾国这一史籍失载的古国面貌逐渐清晰。2007年的“曾侯乙墓”展览中,设置有“曾随之谜”单元,该单元基于当时对曾国历史线索和文化面貌的认识,对曾国历史做了简单介绍,作为曾侯乙墓展览的基础知识背景。近年来曾国考古不断突破,人们对于曾国族源、族姓、曾随关系、曾楚关系、周初封国形势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如今的考古材料已经足以支撑起单独的关于曾国的展览。且湖北省博物馆之前策划过“随州叶家山”“枣阳郭家庙”曾国展,对“曾国”展览策划有着丰富的经验。

曾侯乙之前的曾国历史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在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在地域上的跳跃性。目前发现的曾国遗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块,首先是以随州叶家山墓地为主的西周早期曾国遗存,其次为以枣阳郭家庙墓地为中心、分布面积较广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即两周之际)的曾国遗存,最后是以随州义地岗墓地为中心的春秋中晚期遗存。这三大块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变化较大,在年代系列上也存在缺环,在文化特征上也各有鲜明之处。如果将其做成一个历史展,不仅缺环过大,无法完整串联起曾国历史,而且内容以时间为线索,平铺直叙,缺少对观众的吸引力。以考古发现为中心组织展览,可以回避这些缺环,客观准确反映考古成果。

近年来,公共考古成为一个热点,让普通观众了解考古、走进考古,是各博物馆、考古所、高校都在进行的工作。如上所述,围绕曾国的种种谜团都是通过考古解开的,曾国考古时间跨度长达50多年,出土文物种类多样,反映的两周考古问题多,所以展览所能采用的展现手段就多。多手段展示考古成果,使公众能够通过展览了解考古的工作方法、流程与意义,有利于增强展览的互动性,普及考古知识。从考古的角度切入,还使曾国展览与其他基本陈列在类型上有所区别,丰富基本陈列的多样性。

展览的主题为“考古发现的曾国”,在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以考古发现为单元,以考古问题为主题,以回答问题为线索与内在动力,方法上构成线性叙事,多角度地反映考古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每个单元和问题都围绕“考古发现在曾国考古中的意义”。总体要求是“设置曾国考古问题,反映曾国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方法,营造考古现场效果,增强观众参与互动。”

在效果上,利用曾国不同阶段在地理、时间、国族上产生的非连续性效果,让观众在每个阶段分别对曾国国君、臣民、族姓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和猜想,方便于在每个专题中设计出与观众互动的问题。

“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设计上突出现代感,以组合方式呈现文物,辅以地图、古文字信息等知识展板。展厅中复原了部分考古场景,设置文物修复室,增加现场体验感,让观众看到曾国考古最新成果,感悟考古对于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

“越王勾践剑”特展

剑为百兵之王,作为近体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斩的作用。春秋时期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由于水网纵横、林莽丛生,在中原大量使用战车时,南方大幅度发展了短兵器,今日所见许多著名的宝剑就在这里出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传颂。在吴越青铜剑中,越王剑受到人们的瞩目。出土于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刃依然锐利,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奇珍国宝。

本展览以越王勾践剑为中心,分为三个单元:越国春秋、惊世发现、剑中王者。第一单元以望山楚墓的发掘为线索,引出越王勾践剑的惊世发现,介绍郭沫若、唐兰等名家对于越王勾践剑铭文的考释。第二单元介绍越王剑的形制、特性,重点以“不朽之谜”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剑的发展历史和越王勾践剑的独特工艺,还有当时吴越兵器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文献记载,进一步分析古代崇剑文化。第三单元以越国历史作为切入点,介绍越王剑所反映的吴越楚三国历史互动。

展厅展标以菱形纹饰为背景,展厅以剑柄同心圆为元素,在展厅中设置圆形核心区展示越王勾践剑,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发现过程、科技知识排布在圆形外围,视觉集中。以文物为中心,做到文物展示和背景介绍有机互补,让观众在观赏文物的同时,完整了解背景知识。

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

“梁庄王墓”展是湖北省博物馆十分受欢迎的基本陈列,展览因梁庄王随葬器工艺之精美、艺术水平之高吸引诸多观众前往参观。梁庄王墓的出土文物反映了明仁宣时代的藩王生活、宫廷艺术与金银器、玉器工艺,也体现了郑和下西洋背景下的中西交流景象。

原有的“梁庄王墓”展览,按照文物器类进行划分,全面展示该墓葬出土器物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器物的艺术价值。但存在一些缺点:展览空间有限,文物展线排布过密,视觉效果上显得文物过于拥挤;仅按照出土物的器类划分,不利于凸显时代背景和相关历史信息,难以凸显展览各部分主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于历史现实的认知。

三期新馆“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览的主题为“明初盛世藩王宫廷”。新展览适当打破文物材质分类,将文物置于藩王及王妃生活的叙事线索中,彰显文化内涵。最后一部分将叙述视角拉远,通过刻有“自西洋等处买到”字样金锭和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帽顶,展示明初郑和下西洋背景下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总体思想是“展示明代藩王的贵族生活,还原明初真实的历史场景,营造艺术氛围”。展览以传统的展示手段为主,通过适当的展示手段与方式,凸显文物本身的艺术特性。

新展打破“梁庄王墓”展按照器类组织的线索排布,转换为反映特定时代下藩王生活侧面的展示思路,展览结构出现新变化:分为四个单元,从四个侧面反映明初藩王生活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第一部分反映藩王的特殊身份及地位,从庄王其人入手,讲述明初藩王的作用及生活状态;第二部分从女性的角度展示魏妃的生活,讲述贵族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及其生活状态;第三部分将视野从梁庄王墓推至所处的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之下,介绍明初朝贡体系的初建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与交往。

展厅设计与文物的精巧华丽相配合,风格上以明式的素雅为主,最大程度凸显文物的华美,展托展具设计与文物紧密结合,用最佳角度呈现金器、玉器等的精湛工艺和质感。在展示风格上,展览定位为艺术展,放弃多媒体及场景展示手段,通过展线排布、灯光和氛围的营造,彰显器物本身的美感,突出雍容优雅的皇家气象。

湖北省博物馆新展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指导。叶家山、文峰塔等遗址新的考古发现文物得到呈现。文物展示成单位、成组合,打破以材质为主的分类方式,尊重文物原生语境。对展品的解读更注重阐释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文物激活历史的记忆、触摸历史深处的肌理。

新展展览形式紧扣展览内容,打造各具特色的专题展。各展览开放型与流线型展线并举,创造“一展千面”的独特效果,满足不同受众对展览的期盼和实际需求。把展示元素,如道具、灯光、多媒体、色彩、空间等通过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组合,主展线布置内容展品,副展线包含辅助展品等艺术展项,形成丰富的展览空间。

展览图片、图表力求丰富,用图示化、形象化的方式解读抽象、复杂的知识。针对音乐、青铜铸造、天文等相对深奥的知识,在独立空间中用动画讲解,既不影响主展线的参观,也为观众了解文物提供更直观的手段。沙盘、模型等用以配合文物展示,增强互动性。

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文保先行,展柜、灯光等设备充分考虑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需要。特别是为曾侯乙编钟定制了长11.7米、宽7.3米、高5米的超大展柜。引入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展示、保护的统一,为相关特大型智能展柜积累了宝贵经验。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布展过程中,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搬运悬挂被央视等媒体直播。新馆开放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发布新闻过百篇。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出了线上展览,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扩大展览的影响。开发了900余种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建成后,建筑面积和展厅面积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展陈文物从约10000件增加到25000件以上,展览主题和布局合理,较好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全面呈现了考古发掘成果,凸显了湖北历史文化的特点,既展示湖北地域内的文化、文明历程,又能令观众欣赏到馆藏丰富且珍贵的特色文物。湖北省博物馆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未来将更好地擦亮荆楚文化名片、打造荆楚文化高地,讲好湖北故事,彰显湖北魅力,传递湖北影响,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积极贡献。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