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2022年1月18日,“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会举行了线上会议。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张凌、三级调研员胡传耸、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许红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项目学术顾问郭大顺、王巍,项目学术指导组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红山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历史系、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的项目组同仁。

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文物局领导发表讲话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许红英首先感谢国家文物局对红山文化研究和辽宁考古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专家对红山文化考古研究的关注。红山文化研究是辽宁省重大研究课题,得到了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持续关注辽宁红山文化研究进展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牛河梁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围绕“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辽宁省制定了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十四五”规划,持续开展牛河梁遗址第一点二号建筑址、马鞍桥山遗址考古发掘,推进田家沟、半拉山墓地报告出版。辽宁省文物局将全力支持辽宁地区围绕“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开展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工作,为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乃至中华文明研究做出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讲到,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实施,将为学术界系统讨论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社会演变动力机制、社会组织结构、区域文明起源特征等提供一批坚实的学术材料,也必将对于学术界讨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红山元素”,丰富并完善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论体系起到积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将以“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实施为切入点,着力打造“考古中国”综合管理培育体系,以重大项目促进科研水平整体提升,持续、系统推进内蒙古考古事业发展、考古学学科进步、文物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对“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立项以及项目启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提到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河北省东北部与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相邻,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的分布区域,经过以往工作发现有与红山文化祭坛类似的西寨祭祀遗址。河北省文物局将全力支持河北省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河北地区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支持“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实施。

项目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田野项目负责人汇报了2022年度工作计划
项目负责人贾笑冰对“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2022年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2022年,在项目实施前期、中期、末期将召开相关会议,保证项目有序开展。计划2月下旬召开秘书组会议,完善田野项目技术路线、沟通项目牵头单位、合作单位间运作衔接工作细节。考古调查项目启动前举办考古调查培训班,提高调查队员专业素养,统一考古调查技术标准。各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开展过程中,举办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现场论证会。年末召开“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2022年度成果汇报会。
2022年,将全面启动大凌河流域、辽河干流流域、柳河上游、老哈河上游、教来河流域、滦河流域等八个地区一般性考古调查,开展牛河梁遗址周边区域系统性考古调查,开展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马鞍桥山遗址、彩陶坡遗址、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田野项目将重点开展微观聚落考古学研究,加强礼仪中心牛河梁遗址的构成、性质方面的认识,探索生活区与祭祀区的关系,为全面复原红山社会获取材料。
任瑞波、张文瑞、王明辉、郭明、贾笑冰分别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考古学文化谱系与年代序列研究”“聚落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多学科视角下的环境、资源与手工业研究”“精神文明与礼制形成研究”“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综合研究与文明起源理论探讨”五个子课题2022年研究计划进行了介绍。
贾笑冰、吕学明等十二位考古调查、发掘项目负责人分别对各一般性考古调查项目、区域系统性考古调查项目、田野发掘项目2022年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
项目组专家顾问、学术指导组专家对“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提出了宝贵建议
郭大顺先生提出应该关注对“山地红山文化”概念的认识,应关注赤峰地区与朝阳地区红山文化的差别,寻找红山文化赤峰地区中心性遗址,从多角度思考礼仪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力争近期内在重点研究项目上取得突破。王巍先生提出“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开展应围绕主攻方向、课题总目标和各子课题学术目标开展考古研究工作。在开展礼仪建筑发掘研究的同时,加强聚落考古研究,尤其是寻找大型中心性聚落遗址的线索,关注红山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深入开展红山分期、类型、谱系研究,推进红山文化生业模式研究,在中国史前社会文明发展框架内,全面复原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赵辉先生提醒应注意“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问题,提出项目的开展应全面获取宏观聚落研究材料、微观聚落研究材料以及可供多学科研究的材料,全面开展红山文化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在围绕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上下限的年代学研究同时,兼顾个体聚落遗址、仪式建筑上可见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点上的测年数据的获取,复原重点遗址内重要遗迹的形成、使用、废弃的过程。何驽先生认为在考古调查研究过程中,除关注宏观聚落形态研究、大型中心性聚落遗址信息的获取外,还应关注小型聚落遗址功能方面的研究,判断其是否有作为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沟通的驿站的可能。
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张凌对“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表示祝贺,对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自治区)文物局对“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支持表示肯定。指出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部分,对于了解史前文明的区域特征、北方地区乃至欧亚草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以及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的实施对推动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燕山南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该项目可以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学术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项目牵头单位、项目负责人应整体把握田野项目的安排和实施节奏,在开展新的考古工作的同时注意对已有材料深入研究;在田野项目启动前制定完成田野工作、资料记录的标准;相关研究开展前统一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如宗教、族群、社区、社群等学术概念的定义;考古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课题意识,做到全面复原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程度、红山社会面貌。也期待依托“考古中国”项目为基层一线、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机会。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组
撰稿:于怀石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国外发现一个古墓 墓主死后产子(死后生产)
古墓中的女人在死后十天生下来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在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女人生孩子就仿佛是从鬼门关走一遭,不仅有着极大的风险,而且随时都有可能一尸两命。一旦遇到难产的话,很多女性在分娩之前就已经死亡了,那么腹中的胎儿也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了。但凡是总会有例外,你听说过死人也能生孩子吗?死后产子我要新鲜事2023-04-14 23:56:370000郑炳林:做学问切忌半途而废
现在正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时期,同学们都无法正常返校,受学校之命,结合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和同学们唠家常式地来说说我的求学、治学之路,或许为大家今后成长有所借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43:330000西北阿根廷龙:南美小型恐龙(长1.8米/是阿贝力龙近亲)
西北阿根廷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7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小型恐龙之一,体长普遍可达1.8米-2.4米,和大型阿贝力龙科恐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第一批化石是在阿根廷的西北部发现的,因此而得名。西北阿根廷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44:360000中国考古第一人墓室布置暗度陈仓,层层迷惑,盗墓者遁地掏窝得手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发掘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了陕西蓝田家族墓被吕氏后代盗挖一事(参阅《村上人家办喜事,一来喝喜酒的村民悄然离开,原来去村北盗墓了了》一文)。盗墓案侦破后,外界很是吃惊。于此同时,陕西文物部门行动了,上报国家文物局要求发掘。2008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联合组队,正式发掘吕氏家族墓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0:350000日享一书《河姆渡》——日出种稻谷,夜来居干栏
今日一则“最早的宁波”刷了屏,说是余姚井头山遗址横空出世,把宁波历史上推1000年,宁波历史已达八千年。那么这上推1000年是和谁比?之前最早的宁波又是谁?想必它的大名早已响遍大江南北,因为大小我们的历史书将其与西安的半坡遗址相提并论,讲述中国北旱南水的农业格局,这就是鼎鼎大名曾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1:39: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