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编后记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获得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编后记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

《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
张忠培 著
故宫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定价:76元
2018年年初,故宫出版社的常务副总编辑宋小军先生找到我,说受故宫博物院前常务副院长、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先生委托,故宫出版社准备出版父亲张忠培先生的一本新书,为故宫博物院一吉林大学张忠培考古研究中心在北京开会做准备,希望我能找来父亲在2013年之后的文章进行编辑。
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好事。
我埋在父亲的稿件里,几天后写就一份目录交给小军。小军对目录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筛选,采访稿不能收录,书信不能收录,去除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我把选中的文章资料进行编号、扫描和复印,之后交给了负责这本文集的年轻编辑骆艳女士。交给骆艳的多是父亲的手稿复印件,未经整理和文字录入,这些本需要在编辑之前做的工作陡然使出版工作量大了起来。文字录入在工厂里做了很长时间,后来小军找来已出版的相关文章的电子文档,编辑进程一下子加快了许多。
《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这本文集,共计27篇,是《中国考古学:说出自己的话》《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的姊妹篇。涵盖了2013年以来父亲的学术研究心得,书中还收录一些父亲在2013年之前写的文章,这些是对这套丛书的补充和充实。
这本文集,我还是沿续前三本书父亲的编辑思想,粗分为五个版块。版块之内按时间顺序排列。总之,很零碎,以致难以冠名。为请读者诸君能从区分的版块的视角,去观察那些文字,除在文集中按序排印外,在目录中还以隔行排印的方式,来显示对版块的区分。本书将父亲最后一次学术讲座的记录设置为附录,是因父亲生前未完成修改,故采用了故宫考古研究所的张晓玮女士整理的稿件。
编辑这本文集的队伍还是沿用编辑前三本书的原班人马:高蒙河、朱延平和宋小军。如果说有些许变化的话,就是我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版,在上述几位老师的帮助下,尽自己能力做了些事情。
这本文集能够顺利编辑出版,实出于李季的大力支持,高蒙河和朱延平二位的费心和费力,宋小军参与了这本书整个出版过程。还有陈光老师为本文集的《我对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的认识》一文提供了PPT和大图,张晓玮女士为本书《张忠培先生为杜伦大学一行讲解<故宫考古、保护与研究——兼论中国考古学的方法论>》一文做了记录和整理工作,袁永明先生为本书《在<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本专家评审会上的发言》一文提供了整理稿件,年轻编辑骆艳女士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时常与我联系和沟通。
这本文集汇集了众人的智慧和劳动,我衷心地为编辑及促成出版这本文集而出力的先生和女士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
当然这本书的出版还留有些遗憾:就是父亲未经手这件事。为了完成父亲这个夙愿,我们沿续前三本的编辑思路去收集资料,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虽然我们尽心了、尽力了,但父亲学术思想的表达还只是接近和逐步接近,父亲的学术思想还需要在之后和以后的出书中逐步体现。
这本文集的编辑和出版,是对我逝去的父亲张忠培先生的最大告慰。
作者:张晓悟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考古人物:郭静超:兴邦百年树碑半坡纪念中国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
2022年10月21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我们谨以此文纪念他为中国考古事业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寄托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关学重实践,驷驖美秦风,好青年,好学生,远道任非轻。莫让那,交趾立柱,燕然勒铭,千载独光荣!勉负历史使命,争为民族英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1:010001科学家在破冰船漂流389天后宣布噩耗:北极正在死去,怎么了?
你知道吗?我们印象中万里寒冰覆盖的北极,此时正面临灭绝之旅。浮冰数量持续减少、微小咸水气泡中的微生物信息越发微弱、仅剩的植物正在灭绝,这一切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北极正在死去!科学家曾组成探险团队驾驶破冰船在北极圈内漂流389天,他们看到冰山融化、冰柱崩塌,北极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冰封的国度。你以为这对人类来说是好消息吗?不,恐怕一场新的灾难会因北极崩塌而迎面袭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31:140000郭立新:《如何重建古史》一文商榷(上)
杨老师:您好。谢谢您转来陈民镇先生(下简称评论人)的大作《如何重建古史———从<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争议说起》(《齐鲁学刊》2020年1期,下面简称“陈文”)。0001明确新时代发展目标 开创新征程考古工作新局面——《“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理解和认识
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44:250000帕克氏龙:北美小型恐龙(长2米/大腿比小腿长且发达)
帕克氏龙是一种鸟脚下目中棱齿龙科恐龙,诞生于68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仅仅只有2米,脖子非常长,脑袋细小,嘴巴呈现喙状,后肢极为粗壮,第一批帕克氏龙化石是在加拿大省亚伯达省发现的。帕克氏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31: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