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编后记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获得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编后记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

《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
张忠培 著
故宫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定价:76元
2018年年初,故宫出版社的常务副总编辑宋小军先生找到我,说受故宫博物院前常务副院长、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先生委托,故宫出版社准备出版父亲张忠培先生的一本新书,为故宫博物院一吉林大学张忠培考古研究中心在北京开会做准备,希望我能找来父亲在2013年之后的文章进行编辑。
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好事。
我埋在父亲的稿件里,几天后写就一份目录交给小军。小军对目录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筛选,采访稿不能收录,书信不能收录,去除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我把选中的文章资料进行编号、扫描和复印,之后交给了负责这本文集的年轻编辑骆艳女士。交给骆艳的多是父亲的手稿复印件,未经整理和文字录入,这些本需要在编辑之前做的工作陡然使出版工作量大了起来。文字录入在工厂里做了很长时间,后来小军找来已出版的相关文章的电子文档,编辑进程一下子加快了许多。
《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这本文集,共计27篇,是《中国考古学:说出自己的话》《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的姊妹篇。涵盖了2013年以来父亲的学术研究心得,书中还收录一些父亲在2013年之前写的文章,这些是对这套丛书的补充和充实。
这本文集,我还是沿续前三本书父亲的编辑思想,粗分为五个版块。版块之内按时间顺序排列。总之,很零碎,以致难以冠名。为请读者诸君能从区分的版块的视角,去观察那些文字,除在文集中按序排印外,在目录中还以隔行排印的方式,来显示对版块的区分。本书将父亲最后一次学术讲座的记录设置为附录,是因父亲生前未完成修改,故采用了故宫考古研究所的张晓玮女士整理的稿件。
编辑这本文集的队伍还是沿用编辑前三本书的原班人马:高蒙河、朱延平和宋小军。如果说有些许变化的话,就是我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版,在上述几位老师的帮助下,尽自己能力做了些事情。
这本文集能够顺利编辑出版,实出于李季的大力支持,高蒙河和朱延平二位的费心和费力,宋小军参与了这本书整个出版过程。还有陈光老师为本文集的《我对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的认识》一文提供了PPT和大图,张晓玮女士为本书《张忠培先生为杜伦大学一行讲解<故宫考古、保护与研究——兼论中国考古学的方法论>》一文做了记录和整理工作,袁永明先生为本书《在<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本专家评审会上的发言》一文提供了整理稿件,年轻编辑骆艳女士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时常与我联系和沟通。
这本文集汇集了众人的智慧和劳动,我衷心地为编辑及促成出版这本文集而出力的先生和女士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
当然这本书的出版还留有些遗憾:就是父亲未经手这件事。为了完成父亲这个夙愿,我们沿续前三本的编辑思路去收集资料,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虽然我们尽心了、尽力了,但父亲学术思想的表达还只是接近和逐步接近,父亲的学术思想还需要在之后和以后的出书中逐步体现。
这本文集的编辑和出版,是对我逝去的父亲张忠培先生的最大告慰。
作者:张晓悟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挖掘古墓时发现盗洞 以为墓中文物已被盗空 进入墓室后专家笑了
我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中,有几位无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唐朝的李世民。作为一个兼具文武之才的皇帝,李世民手下必然有一批贤臣才子,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才是君主施展抱负的基石。在李世民统治时期,郑仁泰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人物。1、郑仁泰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信我要新鲜事2023-08-04 20:55:160004潘迪龙:英国小型蜥脚类恐龙(长2米/生于2亿年前)
潘迪龙是一种蜥脚下目恐龙,诞生于2亿年前-1.75亿年前的侏罗纪初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2米,属于蜥脚类恐龙中比较小型的一种,第一批潘迪龙化石是在欧洲的英国发现的,目前关于它的资料较少。潘迪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11:560000阿莱龙:中国中型恐龙(长5米/出土于内蒙古)
阿莱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暴龙类恐龙,诞生于8300万年前-74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的体型相比其他暴龙类都小很多,体长只有5米左右,它的后肢第三指骨非常短,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阿莱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7:02:270000印度洋打捞出来的一块石碑 揭露了郑和的真正目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说到中国古代的海上行动,最著名的是明代郑和的下西洋,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而且还被拍成了很多动画和影视剧,出现了各种改编版本。然而,我们仍然对这个历史事实有所了解。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未知目的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3:40: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