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29

2020十佳图书编辑说 | 汉代诸侯王陵的重要考古成果——《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编后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16:200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向这些入选图书的图书编辑约稿,从编辑的角度,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

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著的《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入选“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本书总计四册,体量厚重,详细公布了汉代江都王陵1号墓的墓葬结构与近万件(套)出土遗物,为研究汉代诸侯王陵寝制度、汉代在今江苏地区的统治与管理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出土资料。

《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

编著: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定价:2000元

今江苏地区,在汉代是汉帝国东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生于今江苏徐州,为稳定地方统治,实行郡国并行的政体制度,汉初许多刘姓子弟被立为诸侯王。而今江苏地区所封诸侯国尤为重要,数量也更多。考古文物工作者对江苏境内汉代诸侯王陵墓调查获得的资料颇丰,也科学发掘了数座大型墓葬,西汉时期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即是其中之一(引自该报告“前言”)。

大云山汉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海拔73.6米,西距盱眙县城30千米,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900米,西南与青墩山、小云山汉代贵族墓地相邻。该墓葬是研究西汉帝王陵墓形制及丧葬制度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大云山汉墓区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中坚持全面揭示、整体保护的理念,将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贯穿始终。发掘揭示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江都王陵园,搞清了陵园的布局、结构与规划,清理出完整的车马殉葬坑。虽然所有墓葬几乎都遭到了盗掘,但也出土了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铁器、泥器等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套),还保存了一大批带有重要铭刻文字的漆木器、错金银器具及各类织物、动植物标本等。

内页

1

墓葬结构——大型“黄肠题凑”的新发现

大云山汉墓发现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陵园及丰富的遗存,对推动汉代诸侯王陵园布局及文献记载中有关丧葬制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M1、M2、M8)、陪葬墓十一座(M3—M6、M9—M15)、车马陪葬坑两座(K2、K7)、兵器陪葬坑两座(K3、K6)。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南部,陪葬墓均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陪葬坑位于陵园南部,兵器陪葬坑分布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整体布局排列有序,严谨规整。

主墓M1、M2,为同茔异穴的夫妇合葬墓,墓主是西汉江都王刘非夫妇,1号墓墓主为江都王刘非。刘非为汉景帝之子,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异母兄弟。公元前155年,封为汝南王。公元前154年,协助平定七国之乱,徙为江都王,治故吴王所属之地。

在科学发掘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整理,发掘团队首先将主墓M1的墓葬结构、随葬品整理成书,予以公布。本书刊布了江都王陵1号墓墓圹的结构、规划与设计,分表土、封土、盗坑,外回廊上层、下层等几部分详细介绍了每层、每个区域出土的随葬品,附表记录了所有遗物的出土信息以及200余件器物上的铭文。

M1凿山为陵,为汉代典型的带前后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中”字形,与M2东西并列,K2位于一号墓西南侧。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包括外回廊、题凑、前室、中回廊、内回廊、内椁、外棺、内棺等部分。

大型“黄肠题凑”汉墓在全国仅发现十余座,而大云山汉墓所使用的“黄肠题凑”木质葬具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例,各项葬制如“中”字形前后双墓道、玉衣(玉棺)、梓宫、便房、外藏椁一应俱全,制度完备,是西汉诸侯王级别“黄肠题凑”葬制的重大发现。经作者梳理发现,大云山汉墓的“黄肠题凑”,使用的是楠木材,其垒筑方式与目前已发现的大多数“黄肠题凑”墓均不同。这种“黄肠题凑”的构造与工艺,为细化研究汉代诸侯王陵墓的地域特征及制造工艺提供了新的材料。1号墓整体工程浩大、工艺考究、结构精密,是研究汉代帝王陵墓形制及丧葬思想的重要实例。

2

随葬品——近万件(套),西汉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尽管受到早期盗墓的影响,墓室的前室与内椁都已经被盗空,甚至内外两重棺均遭砍砸,玉棺与金缕玉衣也残损严重,但墓室内还是出土了精美文物近万件(套),包括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玉器、石器、玛瑙器、水晶器、琉璃器、漆器、木器、骨角器、陶器、泥器等。大部分遗物出土于盗坑下层及外回廊上下层。外回廊结构保存相对完整,其中的随葬品大多未受盗扰影响。

随葬品分区摆放,井然有序,对研究西汉贵族的丧葬礼仪及社会文化有重要作用。墓室的回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共放置明器车马20余辆,车厢内大多放置铁剑、刀、戟、弩机、箭镞等兵器。明器漆车马已朽尽,仅存部分车马器构件、明器兵器、实用兵器等。另有明器编钟、编磬、12件铜虎帐座与车一起出土,反映了西汉高级贵族车马出行中的礼乐制度。

回廊下层随葬品按功能分区放置,有沐浴用品区、乐器区、车马明器区、庖厨区、钱库区等,丰富的遗物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礼仪与文化。乐器区主要出土有完整的编钟、编磬各一套,以及鎏金铜瑟枘、龙纹玉瑟枘等乐器构件。其中一套编钟,有19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钮钟14件,下层甬钟5件,均自小到大依次排列。这套编钟与广州南越王墓和济南洛庄汉墓乐器坑所出土的编钟组合相同,是迄今国内出土的第三套完整西汉编钟。其中,鎏金龙纹铜虡业与鎏金铜虡兽座为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M1西回廊下层庖厨用品区出土了一大批反映汉代贵族饮食生活的器具,种类有釜、鼎、甑、钫、锺、盉、壶、杯、勺等,以首次发现的五格濡鼎最为突出。另外,还出土有多块“江都食长”封泥。西回廊南端则随葬了不少沐浴用品,包括带有“江都宦者”铭文的银沐盘等。

有些随葬品还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为研究中外交流和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料。M1中出土了诸如鎏金铜犀象、铜犀牛、驯象俑、驯犀俑和裂瓣纹银器等明显具有域外风格的器物。其中,铜犀牛和铜象在汉代墓葬中是首次发现。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汉代南海贸易中,犀牛和大象是其中的交易内容。这些随葬品为探讨当时的海外贸易与本地制造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墓葬内出土了近万件随葬品,对推动研究汉代早期诸侯王的日常生活、当时的社会文化、手工业制造工艺等问题有重要价值。

3

墓主——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作者从M1墓葬的形制、规格、墓室结构(“黄肠题凑”)、玉棺玉衣制度、高等级随葬品等诸多方面判定1号墓墓主人为西汉诸侯王。墓葬中出土了刻有“江都宦者容一升重三斤”铭文的铜行灯与“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授邸”铭文银盘、“江都食长”封泥、“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等,还在东回廊下层清理出“廿七年二月南工官大奴固造”耳杯明器近百件。据此,作者判断大云山一号墓的墓主人当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汉墓为西汉江都王刘非的陵园。

在成书上,作者对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墓室结构、“黄肠题凑”结构、外椁结构、内椁结构、回廊结构等,不仅提供了基本的平面图、剖面图,还辅以透视图或透视复原图,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直观信息。出土遗物的彩色照片与彩色线图占两册,其中漆器单独成为一部分,意在尽可能多地表现重要遗物及铭文的细节。报告主体对随葬品按摆放位置进行分区介绍,细化遗物发表时的出土位置信息,为研究者提供较好的资料基础。

本报告中,作者通过对大云山汉墓M1的封土、垫土、施工工艺及随葬品的全面提取与记录,较为完整地还原了江都王陵陵墓的建造工艺,为汉代诸侯王陵寝制度及建筑工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汉代诸侯王的历史,汉代在江苏地区的政治统治、军事经营、经济发展等有重要价值。大云山2号墓以及陪葬墓、车马坑、陵园等发掘成果将陆续出版,敬请期待。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