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首次发现魏晋北朝时期窖藏铜、铁器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路县故城作为县级治所,从西汉一直延续至隋唐之前,也就是说两汉、魏晋和北朝时期为该城址的主要使用时期。
2021年9月15日至28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于路县故城城址外南部清理了一处窖藏(编号2021TLGH499)。该窖藏位于路县故城的南部城郊遗址区内,北距南城墙约430米、南城壕约395米,西邻临镜路,南为兆善大街。
窖藏中层器物照
该窖藏开口于唐、辽时期的④层下,向下打破⑤层及西汉时期的⑥层。窖藏为一座口大底小、平面近似圆形的坑,坑内放置一件大铁罐,带盖。铁罐外东侧的上部有一件铁矛和一件铜镜。坑内填土中包含陶片、瓦片、砖块和炭屑等。铁罐内有大量铁器、铜器等。
器物放置较为规整,大体可分为三层,上层主要有铁镜、铁甲片、铁烛台等,中层主要是铁凿、铁斧、铁铲、铁镰、铁钳、铁锄板、铜镜、铜铃、铜环首刀和铜熨斗等,下层则主要为铁钩、铁环、铁权、铁钉、铁棘轮、铁削刀、铜砝码等。铁罐内的中下部有黄褐色土,并掺杂黄色木屑、粉末等。窖藏出土器物共计111件(套),其中铁器94件(套)、铜器15件,此外还有2件石砚板。
窖藏上层器物照
一、铁器
据目前统计,铁甲片有180件(包括因锈蚀严重而残断和粘连),暂定为1套。根据甲片的形制,大体可分为四型。
Ⅰ型:为椭圆形,共有穿孔8个,分3列,中间4个,两侧分别有2个。长径4.1~4.2、短径3.2~3.4厘米。
Ⅱ型:为近似椭圆形,一侧平直,共有穿孔8个,分3列,中间4个,两侧分别有2个。长径3.9~4.0、短径3.0~3.1厘米。
Ⅲ型:为近似长方形,一侧为弧形,共有穿孔14个,分3列,中间4个,两侧分别有5个。长13.8~14.0、宽3.7~4.1厘米。
Ⅳ型:为长方形,锈蚀较严重,只可见接近边缘处有穿孔,具体数量不详。长9.5、宽8.4厘米。
Ⅰ型铁甲片
Ⅱ型铁甲片
Ⅲ型铁甲片
铁凿8件,竖銎,銎部竖向锻造接缝明显,部分銎口上部的两侧有对称的圆形穿孔。根据銎口与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型。Ⅰ型:整体呈梯形,銎口为梯形或近似方形,凿体略有收窄,刃部的宽度基本与凿体相同或略宽。Ⅱ型:1件,整体呈长条状,銎口为梯形,凿体略有收窄,刃部的宽度基本与銎口相同,刃部的断面呈扁弧形。Ⅲ型:1件,整体呈锥状,銎口为梯形,刃部呈三角形尖刃。
铁凿
铁空首斧6件,竖銎,銎口下方有两周凸弦纹。斧体宽厚,双面刃。根据銎口与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二型。Ⅰ型:2件,整体呈近似梯形,銎口为长方形,斧体两侧内弧作束腰状,刃部略外弧并稍宽于銎口。Ⅱ型:4件,整体呈“凸”字形,銎口为长方形或梯形,斧体作束腰状,双溜肩,刃部外弧并宽于銎口。
铁空首斧
铁横銎斧3件,形制基本相同。斧体为长条状,长方形横穿,双面刃,刃部为扇形,刃角外展。
铁横銎斧
铁锄板4件,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锄体上部较厚,直刃。
铁镰3件,根据镰体和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型。Ⅰ型:1件。柄端宽于镰体,镰体较长,直刃。Ⅱ型:柄端与镰体基本等宽,镰体上部近直,下部弯曲,内弧刃。
铁铲2件,竖銎,銎口为梯形,溜肩,铲体为近似半圆形。根据銎部和刃部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型。Ⅰ型:銎部较长,刃部残缺。Ⅱ型:銎部较短,刃部为锯齿状。
铁钳1件,尖嘴,平口,一股穿过另一股,用轴钉固定。通长26.9厘米。
铁削刀2件,形制相同。小环首,窄短柄,刀身明显宽于柄部,分界明显,直刃。通长29.2厘米。
铁烛台2件,圆形盘状,平底,内底中间有尖状凸起的烛插,外底附三个柱状矮足,口沿上有三个与三足相对应的穿孔短耳。口径11、底径9.3、通高4.3厘米。
铁烛台
铁镜2件,形制相同。扁圆形大钮,镜缘无隆起,镜背面只可见边缘有16个内向连弧纹。直径16.3厘米。
铁镜
铁棘轮2件,圆形,斜齿,方穿。直径7.4、穿径2.6、厚1.8厘米。周缘有斜齿16个。
铁权1件,权体为半球形,平底,顶部有半圆形纽。素面。通高4.6、底径5.3厘米。除锈后的重量为418克。
铁矛1件。矛身细长,断面呈菱形,中脊不明显。锻骹为近似圆锥状,口宽下窄。通长58厘米,矛身长29.1、宽1.9~2.7厘米。
除了上述器物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铁钉21件、铁环11件、铁钩9件、暂不能定名的铁器16件等。
二、铜器
铜镜8件,包括“长宜子孙”“长生宜子”“长宜子、富古市”“位至三公”、双龙纹镜等。镜背面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最小的铜镜直径8.8厘米,最大的铜镜直径14.2厘米。
“位至三公”铜镜
铜熨斗1件,敞口,斜折沿,弧腹向下略收,圜底。长直柄,柄前端略宽,柄的横截面呈梯形。腹上部有一周凹弦纹。与柄相对一侧的口沿部有用铆钉修补的遗存。通长36.8厘米。
铜熨斗
铜砝码3件,均为圆环状,素面。直径分别为3.5、4.8和5.5厘米;除锈后的重量分别是58.4、46.4、45.6克。
根据近年来路县故城遗址的发掘,④层下基本为魏晋至北朝时期遗迹,可将该窖藏的下限定在北朝时期。根据窖藏内出土的北京地区最常见且最具断代意义的器物——铜镜等,可将该窖藏的上限定于魏晋时期。窖藏内的器物摆放整齐有序,且保存状况较好,基本完整无损,因此该窖藏应是有意识的埋藏。窖藏内的器物数量众多,已达百余件;且种类丰富,基本上以日常生活用具、生产器皿、兵器为主,有少量车马器;并且,从器物的边缘、刃部、銎部及纹饰等方面来看,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应是一定时间段使用过的遗留现象。
这是路县故城遗址首次发掘出的铜器、铁器窖藏,也是北京地区首次考古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魏晋北朝时期窖藏。窖藏中的铁甲片、铁锄板、铁烛台、铁钳等器物,在北京地区也是首次考古发现。该窖藏的发现,对于认识其所属的城郊遗址区的具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不同种类的实用铁器、铜器集中出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人们的使用习惯,对于了解和认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生产操作等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孙勐 魏然 王宇新
作者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谢一峰:破碎与重生:从铜雀台到七宝台
田晓菲的近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对曹魏都城中最具政治象征性的景观铜雀台的分析,与巫鸿、郑岩等对艺术碎片、废墟的研究可谓异曲同工。铜雀台从曹魏时的高耸云端俯眺八极,到北齐时让位佛塔被废弃,直至宋时破碎后的铜雀瓦制成铜雀砚,贯穿起的是政治、文学的曲折变迁史,废墟碎片本身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而类似武则天时代的七宝台这样融入了新建筑的残片,或许又有另一段不同的新生故事。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18:100000讲座:陈坤龙:中国早期冶金研究——进展与反思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20:240000西周文化发祥地是陕西哪里:宝鸡市(青铜器之乡)
西周文化发祥地是陕西省宝鸡市,在宝鸡地界内发现许多青铜器,在宝鸡市石鼓镇一座墓中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饰等物品二百三十余件。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发现细密的云雷纹,高浮雕等设计,还发现大型青铜器以及深腹盘等器具。包括在岐山,扶风县,眉县等地区也发现青铜器。一、宝鸡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多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2:11:040000被盗过的楚王陵 为何墓中仍有大量陪葬品 古代盗墓和现在不一样
1994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考古发掘震动了整个考古界。这座陵墓曾经遭受过盗窃,然而在墓中出土的文物仍然令人瞩目,尤其是那些珍贵的玉器。这些玉器代表了西汉时期的最高水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玉器明显是盗墓者舍弃的,他们并没有将其带走。我要新鲜事2023-09-08 19:35: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