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19

传道授业 一树百获——首届旧石器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在水洞沟结业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46:402

作者:曾晨茹

2021年9月底,随着宁夏水洞沟遗址年度田野发掘进入尾声,在此举办的中国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的学员们也在紧张充实的三个月学习后,于9月24日顺利结业。

缘起与谋划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新发现及其重要意义举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旧石器时代考古在追溯人类起源和中华文化根系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文物局积极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及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文化交流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点支持方向。但长期以来,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力量不足,高校缺少专门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的老师,各省市文物考古机构鲜有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从业人员,能够主持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研究的“考古领队”人数很少,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旧石器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人才队伍问题,适应旧石器考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文物局相关领导多次与高星研究员沟通,希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能够开展该领域的高端人才培训工作,最终选定宁夏水洞沟遗址作为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的举办地,并委托高星研究员作为班主任进行组织实施。

水洞沟遗址发现于1923年,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中第1地点以石叶技术为主的文化特征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持久关注,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探讨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2018年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点启动新一轮为期五年的发掘计划。本年度发掘工作进入旧石器时代文化主层位,丰富的文化遗物遗迹和松软的粉细砂埋藏条件,适宜研修班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回炉再造:培训研修的主要内容

2021年6月29日,研修班在水洞沟遗址顺利开班。本届研修班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研修班的10名学员分别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庆博物馆和山东大学。学员资质均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有一定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和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实际需求。

本届研修班为期三个月,班主任高星老师精心设计了培训课程,将培训内容分为重点基础课程,野外操作实践,材料整理与标本观测,考古简报、报告与论文撰写四个部分。作为教学实践的内容,学员被要求全程参与水洞沟第1地点2021年度的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并提交简报作为结业作业;参与遗址发掘的还有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考古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也旁听了研修班的全部课程。

重返课堂:授课与研讨

高星研究员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宁夏文物考古所等单位的专家,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基础、田野考古方法、石制品观测与分析等各个方面进行课程讲授,帮助学员们从理论上更好认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现状,了解该领域内的前沿课题,学习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石制品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古脊椎所高星、李锋、付巧妹、裴树文、张兆群、关莹、张双权、张晓凌等老师分别从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前沿进展、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与中国北方石叶技术、石器技术分析与数字技术运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设计、古DNA提取分析和研究、石器原料鉴定分析、遗址形成过程、脊椎动物地层学、动物考古学、残留物分析、石器微痕研究等角度为学员做专题讲授;中央民族大学彭菲老师详细讲授石制品分类、整理和观测方法并具体指导学员的操作实践;北京大学王幼平、夏正楷、周力平教授分别在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新问题、环境考古和史前考古年代学等方面给学员们指点迷津。

为使学员对水洞沟遗址有全面的认识并将田野工作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惠民、李昱龙老师分别以“水洞沟遗址的研究价值及学术意义”“水洞沟遗址的用火研究”以及“从通天洞到水洞沟——中国北方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为题进行学术讲座;彭菲老师介绍了水洞沟遗址2014-2020年期间发掘与研究进展,讲解了旧石器时代遗址田野工作的现代理念和流程。受疫情影响,部分讲座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每次讲座均留有时间让学员提问、讨论,高星与王惠民老师做点评和总结。学员们热情高涨,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老师们则倾囊相授,尽力为学员答疑解惑。

除了教师授课,高星老师还组织研修班学员开展内部交流研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清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阮齐军分别做了有关“鲁山仙人洞遗址”“坛罐山遗址旧石器遗存发现与思考”“沂水跋山遗址第一阶段发掘收获”“云南鹤庆财丰河流域旧石器地点群的发现、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报告。大家热烈交流,相互评点,取长补短。学员们立足水洞沟,放眼全中国,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收获了三十余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

纸上得来终觉浅:野外操作实践

研修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田野实践训练。高星老师带领的团队基于水洞沟遗址多年的田野发掘,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工作和人才培养经验,并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指导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考古发掘方法与流程。彭菲、李锋分别为学员做了“旧石器时代数字化发掘方法”和“野外发掘方法与规范”的讲解和示范,学员、队员们得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田野实践中。

水洞沟遗址的发掘以1米×1米的探方为单元,采用文化层内划分水平层的具体方法,使用全站仪对大于2厘米遗物的三维坐标和埋藏走向进行测量,依发掘水平层的深度按探方为单位对所有出土进行水筛,逐层记录每个探方的水筛土方量,并逐层收集每个探方水筛出的小于2厘米的文化遗物,最大限度地记录所有遗迹遗物的空间信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考古队制定了发掘-测量-记录-收集-清洗-编号-整理的系列工作流程,学员们参与了工作方案的研讨和实践,体验了这一流程的高效和精确,基本掌握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熟练操作全站仪、无人机等各类野外仪器。

透物见人:标本观测与实验模拟

室内材料整理与标本观测是研修班不可缺少的一课。为了帮助学员厘清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高星、彭菲、李锋分别以“旧石器考古基础-分类与描述”“石制品组合分析”“石制品观测与制图”“三维扫描技术在石制品形态提取与分析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专题讲授。学员针对水洞沟第1地点出土的石制品,结合自身的经验,讨论石制品分类、观测和描述的方法与规范,学习使用相关软件,并进行出土标本的观察测量和分析、描述,致力解读古人类技术、行为与认知信息。

为了加深对石制品制作技术和古人类行为的理解,研修班还开展了各种模拟实验活动。队员们从遗址周边采集石料,带回驻地进行石器模拟打制。在考古队小院的石器打制区域,大家围坐一团,使用锤击、砸击、压制法进行剥片、修理和加工刃缘,互相讨论和交流;尝试用石头、木料和芦苇进行打石取火、钻木取火实验;使用自己制作加工的石器切割羊肉,用荷叶包裹,再把烧热的石头放置在食物上下,用沙土密封,模拟石烤法烹煮食物。这些模拟实验活动使学员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场景化的认识,对遗址和遗物的形成和功用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

收获的季节:研修班结业仪式

从初夏到金秋,三个月紧张有序的学习实践匆匆度过。2021年9月24日下午,研修班结业仪式在水洞沟考古工作站会议室举行。

班主任高星对培训研修的内容、过程做了介绍和总结。国家文物局代表、考古处副处长胡传耸祝贺各位学员顺利结业,并结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加强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和树立开放合作理念等意见;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所长充分肯定此类培训与研修的价值和意义,感谢国家文物局的信任和合作单位的支持;宁夏文旅厅卫忠副厅长祝贺各位学员顺利结业,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关心宁夏的考古发展和文物保护事业;宁夏博物馆李进增馆长畅谈水洞沟遗址发现和发掘的重要意义,赞赏培训研修取得的丰硕成果;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存世所长祝贺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结业,并期待学员们在日后工作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肩负起青年考古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代表王惠民语重心长地叮嘱学员们回到各自单位后,结合当地遗址特点,应用所学知识做好旧石器考古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与公众考古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员代表石晓润表示在研修班这三个月的学习中收获很多,不但提升了旧石器考古的专业技能,学习了旧石器考古的系统知识,还模拟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技能,体会到了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生存策略,更收获了老师、同学间宝贵的友谊,可谓一树百获;学员阮齐军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他创作的叙事长诗《水洞沟印记》,讴歌先民在水洞沟遗址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赞颂今日的学子传道授业、勤奋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卫忠副厅长与高星老师一同为研修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此次培训研修班圆满落幕。

答疑解惑:国家文物局考古处领导与学员座谈

9月25日上午,为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对考古事业的支持,倾听学员们的心声,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张凌、副处长胡传耸以在线形式与研修班全体学员和考古队队员开展了座谈,为一线考古工作者进行答疑解惑。

张凌充分肯定了举办培训班的重要性和意义,对高星老师勇于担当和为研修班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表示感谢,鼓励相关单位和专家多举办在职培训,为旧石器考古工作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学员们表达了对获得殷实收获的喜悦和对局领导、培训老师的感恩,并就如何做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保护、展示相结合,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野外调查、试掘的政策规范,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和发掘经费按面积预算的不合理性,考古人的田野补助政策缺位等问题向两位处长提问和交流,张凌、胡传耸做了耐心、具体的解答,并指出对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在路上,国家对文物考古事业重视和支持的力度很大,考古人要有信心、有定力、守红线,无愧于大好的时代。

张凌最后希望旧石器时代考古能够成为我国考古行业内高度专业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旗帜,能够为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和学术影响力的增强做出独特贡献,并寄语各位学员和业内同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考古研究者、遗址保护者、文化遗产传播者。

星火燎原

三个月来,六盘山上、贺兰山下、长城内外、黄河两岸都留下了研修班学员们的身影和足迹。本届研修班不论从学员组成、专家团队,还是授课内容、培训时长等方面,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界前所未有的。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研修的顺利结业不仅仅代表着学习阶段的结束,更是在工作上崭新的开始。今年正值中国考古学百年华诞之际,一批经过旧石器时代考古训练的专业人才将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继续传播知识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位学员们必能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曾晨茹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