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81

新发现 | 方舱助力 苏州板桥村墓葬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28:550

作者:孙明利 车亚风

2021年3月至8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苏州工业园区扬明路东、娄江大道北地块以及扬中路东、扬华路北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因发掘区域附近原为板桥村,故命名为板桥村墓葬,其中扬明路东、娄江大道北地块为Ⅰ区,其西北约500米的扬中路东、扬华路北地块为Ⅱ区。在Ⅱ区东南部发现了位于同一封土堆之下的三座墓葬,方向一致、形制相近,从北向南依次编号2021SYBⅡM3、M2、M4,其中M2、M4保存基本完好。

Ⅱ区M2、M4位置关系图

为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提取更多信息,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无锡吴都阖闾古城遗址管理处、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将M2、M4两座木棺整体打包运至华东基地,进行实验室考古;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参与指导,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编制实施方案,组建考古团队进行实验室考古发掘。

为保障此次实验室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华东基地为两个木棺量身定制了一座48平方米的“考古方舱”,通过恒温恒湿以及其他科技保护手段,为出土文物创造最佳保护环境。这也是江苏省首次启用“考古方舱”,为文物保护与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考古方舱外景

按照实验室考古方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无锡市一叁零媒介生物研究院、宜兴市金陵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组成技术保障团队,介入实验室考古工作全程,同时分别在纺织品、体质人类学、漆木器、微生物、金属器等领域开展多学科合作及研究。除第一时间为出土文物做好保护措施之外,还对微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品种等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为更加科学研发微生物的抑制方法、完善现行文物科技保护手段等提供新的依据。

两座木棺的室内发掘工作现已结束,相关保护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如出土漆木器拟委托文保单位进行脱水处理,出土织物如绢、漆纱冠等委托社科院考古所进行处理保护,木棺木材也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树种鉴定等等。现将发掘的初步成果简介如下。

墓葬概况

M2,土坑竖穴木棺墓,墓坑长约312、宽77~88、残深146~155厘米,方向68°。木棺长约216、宽51~55、高52~60厘米,棺木下有木底座。

木棺四周被青泥包裹,盖板上部平铺一层釉陶片及青瓷片,推测为防盗。墓坑东端、棺木外侧放置有一木质明堂,附近出土有木人俑、马俑、虎俑、釉陶罐以及开元通宝钱等,木棺下方出土有一块木质买地券。棺内出土有漆纱冠、漆碗、漆钵、漆盒、铜镜、木筷、铜耳挖等。

M2出土木人俑

M4,形制与M2相近,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墓坑长约313、宽74~94、残深184厘米,方向75°。木棺通长约283、宽58~80、高63~68厘米,棺下有木制凹形底座。棺木外髹朱漆、盖板侧边有黑彩。棺外共发现木人俑1个、釉陶罐1个和泥质陶盆1件等。棺内出土有竹笥、青瓷粉盒、漆盘、骨梳、银钗、铜镜等随葬品。

M4棺盖侧面

M2、M4共出土各类器物近40件套,包括漆碗、漆盘、木人俑、马俑、木梳、木筷、买地券等漆木器,青瓷粉盒、四系罐等陶瓷器,铜镜、铜耳挖、铜钱、银钗等金属器,以及漆纱冠等纺织品。

漆碗朱书铭文

此外,部分漆器上还朱书有“姚先上牢”“丁卯徐上牢”“何牢”等字样,上述铭文皆为苏州地区首次发现。

墓葬年代

M2出土买地券记载墓主下葬年代为“乾德四年”,即公元966年。此时吴越国尊中原王朝为正朔,故使用宋太祖“乾德”年号,但苏州仍为吴越国统辖。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初步确定M4埋葬年代略晚于M2。两座墓葬的年代皆为五代吴越国末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副研究员对M2、M4出土的人骨进行了初步鉴定:M2墓主为男性,死亡年龄在40~45周岁之间;M4墓主为女性,死亡年龄在45~50岁之间,另外在其头骨右后方发现一处骨质塌陷区域,未见愈合痕迹,疑似钝器打击形成,可能与死因有关。

重要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板桥村五代墓葬的发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第一,江南地区五代墓葬发现较少,此次集中发掘了埋葬于同一封土堆之下的三座五代墓葬,而且还出土了一批时代特征鲜明、地域风格显著的文物,实属难得。

第二,M2、M4墓葬等级虽然不高,但是棺木历经一千余年至今仍保存完好,此外M4棺木外髹朱漆及黑彩,色泽鲜艳,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工艺价值。

第三,先前苏州地区较少发现五代特别是吴越国时期的文物,此次发掘出土的近四十件套文物中包含了二十余件漆木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种类丰富,为研究江南地区五代时期的经济、文化及手工业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结语

此次板桥村五代墓葬实验室考古,不仅是苏州地区的第一个实验室考古项目,也是江苏省目前发掘年代最早的实验室考古项目,同时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首次开展实验室考古工作,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首个跨区域合作的实验室考古项目。

此次合作发掘,实现了抢救性考古向实验室考古的转变,促使工作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实现了文物提取与文物保护的同步进行,确保文物信息更加全面详实;实现了多方联动与多学科合作同步谋划,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和谐发展;实现了文物科技创新与利用的无缝对接,推动文化遗产更好传承传播。此外,还为苏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实验室考古后备专业人才,也是相关考古机构创新合作机制、深化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探索。

(作者单位: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