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夏文化研究培养新生力量——记第四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
作者:刘中伟
2021年7月18日至23日,河南大学第四届“夏文化”暑期研讨班顺利举办。研讨期间,十名考古学家做了十二次以“夏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全国43所高校62名具有一定“夏文化”研究基础的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和艺术史专业青年参与研讨。
7月19日上午,研讨班举办开班仪式并开始授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在开班仪式上发言。他简要回顾了一百年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观点,提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到底还是要归结于夏文化,而夏文化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深入持续推进研究,河南大学举办“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他认为河南大学集中时间、以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结合的形式举办“夏文化”研讨班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人才培养显著成效的工作。建议河南大学持续办好“夏文化”研讨班并进一步提升教研水平,把“夏文化”研讨班打造成一个具有创新性、连续性、标志性的“夏文化”人才培育基地。
授课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主要有夏文化研究动态、夏文化探索学术史及理论与方法、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夏文化的聚落考古学研究、礼仪性陶器专题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海旺讲授的题目是《河南省夏文化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他表示,夏王朝诞生在河南是因为河南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繁荣的文化优势两方面历史原因,河南地区的夏文化探索在夏文化概念及内涵、文化分期与编年、夏商都邑聚落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提到,河南新近发现的夏文化遗址分布地域广,以余庄、王城岗和瓦店为代表的豫中地区是早期夏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作为夏代中晚期都邑更加彰显了嵩山周围的核心地位,在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众多文化因素汇集中原并经过长期交流和融合而形成先进的中原文化,促成了夏王朝的诞生。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秦小丽讲授题目为《日本的夏文化研究历程》。她提出,日本的夏文化研究以2003年作为分水岭可以分为前后两大段:前期以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2003年,以白鸟库吉和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史学家论证古代尧舜禹传说的虚构性;2003年以来,冈村秀典《夏王朝——王权诞生的考古学》的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影响,此后饭岛武次、宫本一夫开始明确使用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的观点。这一转折的社会背景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日本学者在中国留学并加深了对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的研究,进而形成现在对夏王朝全新认识的主流观点。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鼎讲授的题目为《欧美学者的夏文化研究》。他总结了欧美学者的夏文化研究观点,探讨了艾兰“夏代神话说”的形成和依据,总结了中西方学界研究的差异,提出中西方对“夏文化”认识的差异根源在于对文献中的“夏”如何认识、历史记忆的重构性、神话和史实的分界等研究方法等方面,但这些讨论均属学术问题,与艾兰强调的“中国文明的历史长短与夏朝是否存在”没有任何关系。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立东讲授题目为《夏文化探索的理论与方法》。他提出,夏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历史学意义的考古学名词,其概念是由考古学文化遗存来重建夏代历史的中间环节,考古学上夏文化的重大变迁则是王朝更替的反映。他认为文献记载的古史主干是基本可信的,而其中的部分细节则值得怀疑,好在考古学可以对历史记载进行有效的验证。目前的夏文化研究对古史的“信”与“不信”衍生出“有夏”或“无夏”两种态度,“有夏”论者努力辨识夏文化并深入探讨夏都、年代、地域、文明化程度等具体问题,而“无夏”论者则努力质问夏史之不可信并在具体研究中只提考古学文化并避免提到“夏”,他还提出文献与考古的对合、都邑推定法、文化比较法、科技考古方法和思想文化宗教研究等都是夏文化探索的有益方法。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中伟讲授的题目是《学术史视野下的夏文化探索》。他提出,中国考古学从诞生时期就与夏文化探索紧密联系,并强调了夏商考古要以重建古史为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他将夏文化探索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并总结其在不同阶段的“文化—历史主义”内涵及表现:第一阶段是1921—1937年,重建夏代“信史”开始成为中国考古学和夏文化探索初期面对的任务,夏文化探索从一开始就以“文化—历史主义”为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第二阶段是1938—1959年,徐旭生对古史传说的研究并到豫西地区调查,为考古学探索夏文化开启了道路,考古遗存与文献结合的夏文化探索方法深远;第三阶段是1959—1996年,众多考古学者将夏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并在方法创新和夏史重建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从理论上都是坚持“文化—历史主义”的考古学道路,方法上都强调古史文献与考古遗存结合的研究方法;第四阶段是1996年至今,聚落考古学、多学科交叉综合在夏文化探索中得到推广应用,但是如何从考古遗存中辨识夏文化,以考古资料构建夏史仍然是夏文化探索追求的目标。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继印讲授的题目是《夏文化的形成》。他主张运用考古学文化谱系法追溯二里头文化的源头,并结合历史文献提供的夏代建立前后的历史地理信息,把二里头文化源头经新砦文化追溯到了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提出新砦文化为禹和启时期的夏文化,造律台文化为鲧时期的先夏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为伯益为首的东夷族群文化,新砦文化的形成是禹益联合治水和启杀伯益建夏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王城岗遗址为伯益避启之处等系列学术观点。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讲授的题目是《夏代东方的考古学文化》。他结合文献记载研究了商先公、东夷、夏王朝的文化范围,认为商族先在鲁西豫东地区发展壮大起来。他通过对有关东夷用牛祭祀的甲骨刻辞释读,认为先商时期牛是当时社会的重要财富,商汤时期牛成为主要的祭祀品,这可能与龙山文化时期鲁西地区已经开始用牛祭祀的现象有关,而鲁西地区青邱堌堆遗址发现的新材料表明其内涵与二里头遗址三四期的器物关系密切,可能与商灭夏的重大事件有关,鲁西豫东地区应当是先商文化的重要研究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青讲授的题目是《新寨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他全面介绍了新砦遗址的城墙与城址、大型建筑与宫殿区等聚落考古收获,并认为新砦城址很可能就是夏启之居所在地,提出公共墓地、手工业作坊区、农业区等与城址配套的功能区分布与研究,应是新砦遗址聚落考古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讲授的题目是《二里头都邑的聚落考古研究》。他着重介绍了近年来二里头遗址的“井”字形道路、宫殿区东北角的巨型坑、遗址西南部的作坊区等重要遗存,认为二里头遗址具有以家族为聚居单位、网格式布局、手工业布局灵活等特点。他梳理了二里头遗址的聚落演变过程,提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二里头遗址宫城城墙等重要遗存遭到破坏,来自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因素短时间内成组出现,新建的6号夯土建筑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的大型夯土建筑布局相近,反映出当时二里头遗址发生了剧烈变革,应该是文献中夏商王朝更替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
张立东以《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为题,从两处商城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营建过程、规划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两个城址的年代与性质进行了讨论,认为两座城址基本同时兴建、同时废弃,但郑州商城兴建的绝对年代稍早,郑州商城性质应为早商时期的“亳”都,偃师商城应为商汤时期的别都。他还介绍了郑州韩城出土的“亳”“亳丘”“十一年”等陶文和“亳百浧”锐角布,认为这可以作为郑州商城为“亳”都的补充证据。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侯卫东讲授的题目是《中原腹地夏商之际的社会变迁》。他指出,郑洛地区是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王都所在,是文化景观和政治地理上的中原腹地,在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文化互动频繁,聚落演变显著,社会变革加剧。他从文化互动和聚落演变两方面讨论了二里头文化四期时的两次社会变迁,第一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郑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东部,二里头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导地位,第二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偃师商城取代了二里头都邑在洛阳盆地的主导地位,二里岗文化精英阶层营建了偃师商城作为新的区域中心聚落。他认为当时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从二里头都邑转移到郑州商城,是下七垣文化精英阶层主导的“改朝换代”事件在考古学上的反映,其年代和地域都与文献上夏商王朝更替最为拟合。
秦小丽以《二里头文化的礼仪性陶器及社会背景》为题做第二场报告。她以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墓葬资料为主,结合遗址中礼仪性陶器出土状况及遗迹性质、陶器制作作坊的专业化等因素,对二里头文化礼仪性陶器的来源,礼仪性陶器组合的形成进行分析,认为新石器时代末期来源于长江下游与山东地区的鬶、盉、豆、觚等传统酒礼器与二里头文化时期新出现的爵、斝、罍等形成相对稳定的礼仪陶器组合,而二里头文化原本用于日常生活的部分陶器开始从一般生活用具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用于上层社会的祭祀性陶器,并在制作质量、器形、原材料与制作技术上具有特殊性。她还分析了以二里头文化陶器和原始瓷为代表的礼仪性器在夏王朝礼仪制度形成过程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以及这种礼仪制度在进入早商二里岗文化时期是如何变化及传承的,在手工业生产体制与经营体系上与一般性日用陶器的关系,上层社会如何掌控这些礼仪性陶器的生产分配与流通等问题。
研讨期间举办了“青年学员论坛”,来自不同高校的四名青年学员做报告,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内容涉及夏文化的考古学内涵、青铜时代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文明互动、夏文化的历史学研究、科技考古在夏文化探索中的应用等内容。
河南是夏王朝都邑所在地,夏文化遗存丰富,是探索黄河文明和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地区。河南大学地处中原腹地,有一支“夏文化”教研能力优秀的考古学教研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夏文化”研讨班以培养夏文化青年研究者、促进“夏文化”研究交流、总结“夏文化”研究的成就并规划未来“夏文化”课题及研究方向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2018年河南大学开始举办第一届“夏文化”研讨班,到今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已经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夏文化”学术活动活动之一。由于“郑州7.20暴雨”原因,研讨班原计划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实地考察活动临时取消。7月23日,河南大学第四届“夏文化”研讨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与研讨安排,研讨活动顺利结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NBA全明星赛编年史1995:乔丹首位接班人——格兰特希尔
1995年全明星赛,仍然没有乔丹,乔丹是1995年3月份复出,那是在全明星赛之后。超级菜鸟格兰特-希尔在第一年场均得到19.9分6.4个篮板5.0次助攻,他出身名门杜克,行为举止优雅,很快就成为全明星宠儿,以菜鸟身份拿到129万张选票,成为联盟票王,一共有7人得票破百万,全明星赛选票数从此进入百万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17:260000江村治树:古代城市社会
一、序言从殷周开始到西汉前期,也许称之为城市时代是不过分的。殷周到春秋这段时期基本是由城市形成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在日本学术界,这样国家的时代又称为“都市国家”或者“邑制国家”【1】。战国时代到西汉前期是多数大城市发展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定【2】。由此,殷周到西汉这段时期,城市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舞台,这样说来,探究这段时期的城市社会陸质,还是很重要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19:340000葛剑雄:传统节日的延续离不开信仰
国家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已两年了,传统节日比以往更受重视,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对年轻人也更有吸引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只是多了一天假期,因此而增加的商机和旅游往往与这个节日的主题无关。也就是说,仅仅靠法定假日并不能使传统节日真正得到延续。0000秦始皇葬事最大谜团,不是随葬了多少宝物,1976年考古发现更惊人
秦人用牲杀祭现象本文作者倪方六杀祭,多发生于宗教活动中,商周时最流行。到了秦朝,国家级的祭祀活动仍在发生。公元前220年,始皇嬴政到给泰山“立石,封,祠祀”;公元前210年,“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祭大禹”,再后“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这仅是《史记》所记的几起典型祀典。秦,本是西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8:250001荐书:刘威:从族群边界理论看考古学文化的边界—《族群与边界》
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夏商周是在年代上接续未断的三个历史朝代。自新史学与近代考古学产生后,有学者认识到,夏商周还是以三个族群即夏族、商族与周族为主体的王朝,但所谓三个“王族族群”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长期共存。因此,可以说过去关于夏商周学术焦点问题的探索,基本上可以用“族属与文化”这一核心词汇来指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44: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