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汛”考验文博人 | 疫情之下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考古队
作者:胡纯晓
2021年6月底,宁夏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野外考古发掘季拉开序幕。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本年度该遗址的考古工作还被赋予了举办中国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的重任。

工作伊始 岁月静好
水洞沟遗址于1923年由桑志华、德日进发现,是研究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多样性、早期现代人形成与扩散、东西方远古文化交流的重要科研基地。第1地点更是以其发源于西方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的文化特点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18年该地点启动新一轮系统发掘,今年是考古计划中的收官之年。由于该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想的埋藏条件,加之多年的工作经验,国家文物局委托的中国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在这里举办。本次研修班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高星研究员担任发掘领队和研修班班主任。在这片热土上共同破译、解读无字的远古历史,也展现着新一代考古人精湛的田野技术和进取创新的精神风貌。

水洞沟发掘现场
高星研究员结合遗址特点和学员、队员的业务、学业背景,为本次研修设计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四大模块——重点基础课程、野外操作实践、材料整理与标本观测、报告与论文撰写,以期通过这些环节使学员、队员得以系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记录方法、规程,学习各种仪器和软件的原理与使用方式,熟悉石制品整理分析方法与流程,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研究方法。高星、王惠民、彭菲、李锋、王幼平等在现场做了深入浅出的专题讲授,与学员们深入交流互动。队员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经常分享文献、交流心得,开展石器技术与人工取火的模拟实验,并在田野操作与材料整理中积极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突发疫情
正在野外发掘、室内授课、交流实践同步推进,队员们热情高涨、即将发掘至关键层位的节点上,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了原本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快乐氛围。7月31日凌晨,队员们接获消息,前日来水洞沟景区旅游的一名游客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感染者!考古队驻扎的水洞沟景区被封闭,密接者被隔离,景区全体工作人员开始做核酸检测。虽然考古队员未与该游客有直接或间接接触,但遗址位于景区内,络绎的游客从发掘区下方穿行而过,考古队便成了隔离管控的对象。尽管未得到政府部门的明确通知和相关要求,领队高星带领大家主动配合景区的防疫安排,消杀驻地,做好防护,提供行程信息,参与不定期的核酸检测。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水洞沟考古队员带来了心理上的阴影,封闭管理也让发掘、研修和日常生活困难重重。

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排除万难 坚守一线
尽管天有不测风云,尽管有所担心和恐惧,但师生和队员们努力保持快乐、昂扬的精神风貌,在提高防护意识的前提下始终坚守发掘与培训一线,用责任和热情守护着四万年前的遗产地,为后学者传道授业解惑,并向外界传递工作进展的消息和人类演化的知识。
为配合防疫和核酸检测人员的工作,尽可能不影响发掘与培训、减少等待时间,领队高星会早早起床前往核酸检测点,查看当日是否有检测安排并在微信群里向队员发出相关通知。每天叫醒大家的常常是高老师“请大家尽快来做核酸”的暖心语音。鉴于景区内工作人员众多、核酸检测点人员复杂,考古队调整了早饭安排,得到通知后就直奔景区大门处的检测点,争当第一波被测者,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队员们戏称“每天让大家清醒的不是闹钟,是鼻拭子”。



发掘中
核酸检测只是无数挑战的起点。遗址发掘以1米×1米的探方为单元,采用文化层内划分水平层的方法精耕细作,用全站仪测量所有大于2厘米遗物的三维坐标,并对全部探方堆积物进行水筛,搜集微型标本,记录其出土位置。出土的标本还会在室内被清洗、编号、分类、观察和测量。科学、精细、规范的工作流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但疫情造成的管控让民工无法进入遗址。于是发掘队和研修班的成员便轮流承担起铲土、推车、运土、水洗、挑拣碎屑、清理水洗池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激发工作热情,负责发掘和水洗的队员甚至上演了比试谁效率更高的“竞赛”,如果一方的进度和精度落后,就会被“挑衅”“黄牌警告”。虽然比赛的“后果”是短时间的筋疲力尽,但工地上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悦耳的音乐能消解发掘的单调和疲倦,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增进大家的凝聚力,收获精神上的快慰和工作上的成效。现代考古人,能用灵巧的指尖操作精密的仪器,也能挽起裤腿撸起袖子在泥水中干粗活!



发掘中
物资供应也出现了问题。车辆无法进出,连快递员也望而退步,一时工作队似乎要断水断粮,前期各地友军赞助的食品、饮料一箱箱被投放到驻地的情景成了大家的回忆和梦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考古队设法得到周边商户和民工的帮助,王惠民老师还发动了自己的家人,代购的食品、用品被运送到景区大门外,队员们再去肩抗怀抱搬回驻地,远距离与相助者抱拳致谢。
疫情之下,发掘推进着,研修进行着……
丰富充实的教学研修活动
按照原有计划,本次培训研修将邀请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相关专家进行授课,对田野考古方法、材料整理与观测、遗址成因、地质地貌等相关专题进行集中教学与研讨。此前,各位老师已就“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考古要义”“水洞沟遗址的价值与发掘研究历史”“全站仪的作用与使用方式”“野外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操作规范”“石制品组合与技术分析”“考古新发现与旧石器理论及方法的再思考”“华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问题”“旧石器时代用火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讲授。疫情的突发阻隔了专家到达遗址的行程,但阻断不了队员们交流研讨的热情。
高星老师另辟蹊径,邀请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做题为“古DNA与史前东亚人群演化”的讲座。付巧妹用具体案例为学员们讲解了古DNA分析对于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野外取样的注意事项和具体方法。研修班还内部挖潜,发挥学员们各踞一方的材料与经验优势,以个人工作经历为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清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苇、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昱龙等分别做了以“鲁山仙人洞遗址”“坛罐山遗址旧石器遗存的发现及思考”和“从通天洞到水洞沟——中国北方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为题的讲座,将研修的视角由水洞沟扩展至全国,增进了大家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全局性的认识。

付巧妹研究员线上讲座


驻地小院石器模拟打制区、钻木取火模拟实验
为配合防疫政策,队员们严格规范自身活动区域,将晚饭后的散步活动改为在驻地的模拟体验活动。夕阳西下,红霞漫天,考古队小院中专门辟出的石器模拟打制区域传来悦耳的噼啪声,石料在队员们的手中由砾石到毛坯再到工具,锤击、砸击、压制等方法被一一实践。打石制器之余,队员还体验、尝试人工取火,利用木材、石块和芦花开展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实验,在实践中感悟古人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动因、方式和艰辛。伴随着石块的击打声和钻木的焦煳味道,队员们重现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在与旧石器时代人类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彭菲老师为调剂队员的生活购置了K歌话筒,但大家浅尝辄止,很快又将热情投射到考古模拟实验上,仿佛这样的仿古活动能够帮助大家在疫情之下获得更多的生机。这是一群对事业执着、对困难无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时代考古人!
不忘初心,传播知识与能量
封闭隔离让发掘和生活充满挑战,但水洞沟考古人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积极乐观的姿态面对生活。考古队的日常不仅有清理地层、测量遗物,也有联欢唱歌、厨艺比拼等。在休息日,队员们各展所长,做特色饭菜,包饺子,采野菜,讲故事,比拼照片,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驻地中洋溢着家一般的温暖和快乐。国家文物局考古处负责同志向领队高星致微信问候,叮嘱考古队注意防疫、保障安全;灵武市文化局领导高度评价考古队在疫情之下配合防疫、坚持工作的优异表现,送来了速食食品和西瓜、饮水等生活物资,隔着马路呐喊着向考古队表达支持和慰问;水洞沟景区负责人致信高星,赞赏考古队“将艰辛转变成机会的能力”和“把突发事件过成了小确幸日子”的精神风貌。
由于景区闭园,原本计划的公众考古等宣传活动无法开展,考古队便积极制作视频、漫画等文宣资料,利用公众号等新型传媒平台向外界进行科普宣传。两期水洞沟遗址考古纪实视频“考古是什么?”“如何打制一件石器?”在各大平台收获广泛好评。《中国文物报》也适时刊登了水洞沟遗址开展发掘与培训研修的报道,使外界知道这支队伍不仅完好,还在奋发有为地工作、生活着!

考古队与来访的民大老师合影
疫情给水洞沟考古队带来了重大挑战,但浇不息他们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考古队和研修班在疫情中勤奋敬业地坚守野外工作一线,在学习上创新教学研讨和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乐观积极向上。他们与奋战在各地的考古队一起肩扛起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任,彰显着新时代考古人的风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河南考古:90年辛村考古揭开的泱泱卫国文物华章
鹤壁淇水之畔,众多普普道道的村落中一个名叫辛村的地方,却如此不异常。1932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这里揭开了3000年前卫国的神秘面纱,拉开了中国周代考古的序幕。90年来,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用一项项重要考古发现实证辛村遗址是一处经过规划、具备功能分区的大型都邑性聚落,逐渐勾勒出西周时期卫国政治中心的面貌。透过这些从辛村遗址走出、散布世界的精美文物,依稀可见3000年前卫国的辉煌与沧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30:170000新发现 | 山东吕村遗址发现大汶口晚期至龙山早期大型环壕聚落
为配合“潍烟高铁”项目建设,2021年4月至11月,烟台市博物馆组织队伍对新发现的莱州平里店镇吕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受近现代整地运动破坏影响,本次共揭露工程占压区面积3500平方米,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主体遗存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涵盖汉代、宋元和明清时期,总面积约87万平方米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图1吕村遗址范围和发掘区域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27:230001沙漠龙:亚洲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1.12亿年-1亿年前)
在亚洲,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而除此外就是蒙古国了。前面,我们介绍了蒙古国的佛舞龙和慢龙,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一个沙漠龙,它也来自蒙古国,是一种大型食草恐龙,一起去认识下吧!沙漠龙基本资料体型:沙漠龙是一种亚洲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7米,与美甲龙相似,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75位,生活在距今1.12亿年-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沙漠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2:56:440000考古情境中专门化生产的判识
如何通过考古材料来探讨手工生产中的专门化现象?换句话说,手工生产的专门化将以何种方式体现于考古材料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是专门化(specialization)?莱斯(P.M.Rice)、斯塔克(Stark)认为专门化意味着一小部分生产者向一大群消费者供应产品[1];而布尔(C.A.Pool)则强调,专门化标志着将大量时间、劳动及其它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生产与分配中[2]。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20:020000原始蜥脚类恐龙:金山龙 体长仅5-6米(发现于中国云南)
金山龙是一种蜥脚类恐龙,诞生于1.98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体长可达5-6米,高度大约在2米左右,是一种中型的植食性恐龙,由于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发掘的,所以便以当地的地名为灵感而命名。金山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35: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