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专家论证会纪要
殷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20&ZD247)启动仪式暨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近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多位从事长江流域考古的著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以下是会议发言的摘要。
水涛(南京大学)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参加今天的论证会,这个项目是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课题的承担单位还有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参与课题组工作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30多位中青年学者,他们都具有在本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和环境考古的多年工作经历。
我们的项目试图回答这样几个科学问题,第一,从崧泽文化时期开始的社会复杂化现象如何演变为良渚文明?第二,区域性复杂社会组织如何融入中原王朝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系统?第三,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中重要的环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规律和影响作用机制是什么?我们设计了3个课题,分别是“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文化和族群变迁研究”“长江下游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即大约是公元前3800年,到吴国灭亡为止,即公元前473年。研究的空间范围是西到鄱阳湖湖口,东到海岸线,北到淮河一线,南到武夷山北麓的广大区域。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史前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和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总体目标是立足于长江下游地区已有的考古发现材料,以中国文明的“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理论为依据,系统地梳理该地区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揭示该地区文化因素变迁、族群变迁、人地关系变迁,乃至政治势力变迁的过程及模式,考察长江下游地区最终融入中原文明政治统治的机制与方式。具体的课题设置情况请各位课题主持人给专家汇报。
赵东升(南京大学)
课题1“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主要是为考古学材料找到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为此,要以典型遗址的分期研究为切入点,重新建立统一的考古文化分期和时空框架。该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具有同质性和同步性,可以用崧泽时代、良渚时代的概念称之。在一个大的时代中,各地区的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可以区分为若干个小的文化区来研究。
徐峰(南京师范大学)
课题2“长江下游地区文化和族群变迁研究”重点关注该地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良渚早期国家的形成,文化与族群的适应、冲突融合等问题,探讨复杂化进程的动力是什么?以环太湖地区为核心区,以江淮、宁镇、皖南为辅翼,动态地考察和提炼文化与族群的发生与演化模式。
马春梅(南京大学)
课题3“长江下游地区人地关系研究”拟利用环境考古学的手段,复原长江下游古环境;分析本地区史前和青铜时代的环境特点;解析资源、生业、经济、环境因素与区域文明发展的相互适应性关系;探讨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中重要的环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规律与影响作用机制。
张敏(南京博物院)
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水涛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研究。
“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第一次对淮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瓯江等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梳理,对这一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第一次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该项目的成果对于完整认识长江下游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厘清中原文明和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形成的基础和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须进一步划分出若干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建立统一的、符合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地理单元标准,为今后的区域划分建立新的标尺。
长江下游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有一定的特殊性,考古学文化反映的社会复杂化现象与古史传说应成为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研究的重点。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有着明显的文化断层,因此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复杂化与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是否存在不可割裂性,尚需斟酌。
两周时期的长江下游主要是吴越的天下,吴国努力学习和模仿中原,而越国是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中原文化。吴越对中原文化的态度和取向有一定的差异。
“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将研究的下限定在公元前473年吴国的灭亡,但吴国的灭亡并非长江下游中原化进程的转折点。建议将研究的下限改为公元前222年或公元前136年,秦王翦于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越;公元前136年瓯越归顺汉武帝,至此长江流域彻底完成了中原化进程。
希望增加与经济形态相关的行业分工、资源控制、资源互动等研究内容。
夏正楷(北京大学)
我的主张是不要像张敏先生说的那么细分,这是不可能的。五十年代搞了一个中国地理分区,综合了气候、水文、地貌等,实际上苏秉琦先生他们所有的文化分区就是参照那个来的,你一看两者完全符合。地理有界限,有植物的界限等,但文化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是一个混沌的,过渡的。如果划得很细做不到,而且从环境来解决文化的差异更难了,宜粗不宜细。我们强调同一性,区域有一样的背景,才可能产生同样的文化,就是强调它的同一性。如果强调它的差异性就麻烦了。
人类遗址研究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人跟水的关系,那么水根据什么来恢复?一个是沉积物,一个是地貌。这两条抓住了,遗址为什么在这儿?它有什么特点?基本就可以搞清楚了。所以,我们先把遗址当时的水文、地貌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考虑气候。气候是抓大不抓小,大的就是几个事件,有4000年事件、5000年事件等,发生这些事件时我们这有没有反应?说环境和文化有关系,不是说气候一变文化就变了,没这个意思。具体为什么变?是要考虑到有人类的因素,文化本身有积累的东西在里面,气候一样的时候它也变,人也在变。所以这个课题最大的问题在哪呢?就是搞环境的跟搞考古的怎么更好地结合,别各干各的。
栾丰实(山东大学)
长江下游地区现在就缺一个重要的,把所有人的研究都串起来的,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这个成果如果出来了,对整个长江下游或者东南地区从史前到秦统一这个阶段的文化、社会的变化,可以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能做到这样,其实就达到目的了。
现在看来,项目的时空范围划得很清楚,就是鄱阳湖以东,淮河以南的区域,时间从崧泽到吴国灭亡。内容一个是社会复杂化,再一个就是归一。空间范围不一定说能够定死,其实就两个重点,一个就是史前这个阶段到了良渚达到最兴盛的时候,良渚的范围有多大?限定这个就可以了。到了商周以后,吴越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心,吴越的范围有多大?
文化格局里面的文化谱系及发展序列。这个里边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下,一个是开始的年代,要做谱系还是得往前推一下。要讲文明起源,从崧泽这个阶段开始是可以的,社会有比较有明显的变化,往前发展还是平等的成份更多一些。但是要讲谱系的话,至少从马家浜说起,马家浜、崧泽、良渚从族群来说,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今天把它叫成不同的文化,实际上它不是不同的文化。所以为什么说马家浜到崧泽早期不好分,崧泽到良渚有过渡期也不好分。这个就跟大汶口和龙山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族群长期在这里。这两个大的阶段都得抓住环太湖这个核心,这实际还牵涉到我们现在讲中国的多元一体,到了长江下游,它也是一个小多元一体。
第二个就是往后延,我赞同张敏刚才讲的,中原化的结果是什么?实际上从多元到一统,到最后归一,归到统一的中央王朝国家范围之内,当放到秦这个时期,它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从社会内容研究来看,得考虑经济的发展变化,讨论社会不能光从聚落形态来确定内部的这种变化,还要有族群的变化。比如玉琮的问题,我觉得就是族群变了,后面的人不认识这个东西了,或者说不知道人家当时用这东西有什么含义,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作用消失了,是不是这么回事,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从史前也好,历史时期也好,对崧泽的研究,对良渚的研究都很清楚了,把它从整体上归纳出来基本够了,其实不必要再按照考古学文化一个个进行分区研究。
宋建(上海博物馆)
复杂化跟中原化中间,实际上说,它是两个课题,这中间从现在的材料看,确实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断层,那么,怎么能够把这个问题给它理清楚?
谱系的研究,或者说分区,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做很多具体的谱系研究了,再去做估计也超不过现在这样的认识。
从崧泽开始,一直到吴越,甚至到楚,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大块,那么怎么给它区分?不是一整块,怎么做抓手?这就是复杂化进程和中原化进程中间的不平衡性。也可以分两大块,在复杂化进程里面,首先确定复杂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就是以良渚为中心的环太湖地区。以复杂化竞争中的不平衡性来区分区域里面的块块,不是以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来区分,而是以复杂化程度来确定分区。那么,到了中原化阶段,同样也有发展最快的地区,一个是宁镇、一个是环太湖地区。我们以吴越去作为中原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然后再来考虑,这里面可能还是有不平衡性。因为,中原化它本身是一个从北向南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在中原化过程中间最发达的是偏南的一个区域?
关于复杂化的动能过程的讨论,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抓住了几点,一个是权力的问题,一个是观念和技术的问题。良渚文明的阶段,权力、信仰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清楚。重点是后面的中原化的问题,因为中原化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中原的东西,是在本地的文化基础上,礼制在跟中原进行结合。
资源的问题比较重要,跟礼制有关的就是铜矿资源,中原化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到南方寻找铜资源,为什么会发生中原化?为什么中原王朝会向南走?中原化本身也有一个动因,是为这里的资源。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瓷器资源,这个实际上是南方的东西。瓷资源在南方开发,为北方所用,瓷在北方是很高端,很新的材质,无论是二里头、商还是周,都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南方不一样,南方把瓷作为礼器的物化,礼器用瓷来体现,而不是用青铜器。这种资源既是中原利用南方的资源,同时又是中原的影响到了南方,南方的工艺又传到了北方,所以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互动关系。
良渚以后到马桥之前实际上是低谷阶段。虽然,在这个题目中谈的不多,但恰恰是一个难题。为什么开始低谷阶段?怎么走到低谷?又怎么走到新一步?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另外,这个地区的复杂化实际上发生了一个断裂,这其中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地区文明化没有最终完成?实际上,良渚不是一个地方文明,它就是一个当时最高的文明,是最高的没问题,问题是没有发展,衰落了,这个动因是什么?从文明化到中原化,实际上这是主要内容,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整个过程也就清楚了。
刘斌(浙江大学)
有关族群的讨论不太好把握,很多问题从族群上还说不清楚。所以我建议,讨论的范围应该规定得再小一点,在讨论族属的问题时也要再斟酌一下,刚刚说到良渚之后的好川文化,好川文化从浙南、一直分布到江西,它又跟山东的凌阳河文化最像,从分布上好像跳出了长三角地区。那么,如何讨论好川文化的地理分布问题,到底算不算?
关于中原化,起码在早期来说,没有中原化这个提法,整个东南地区往上来,这么大的百越地区可能都不是中原,这个说法还是有点中原中心论的观念在里面。应该怎样去表述?是从文化上讨论,还是从政权上?从文化的影响看,整个江南地区的文化基础基本上是没有中原化。中原化的提法在先秦时期来讲也不是很合适,比如资源问题,从文化的影响来讲,北方有南方的东西,南方当然有中原的东西,同时在北方的大墓里面也都有南方的原始瓷,这是一个文化交流问题。
朱诚(南京大学)
这个是综合集成交叉的一个课题,提到复杂化涉及的面很广,就像我们做四川三星堆怎么形成的问题,有的说是战争,有的说是洪水,还有的说是移民。这个研究结果也并不一定可能就是移民或者是洪水,而是多种原因,所以复杂化最后实际上也是一个多元的问题。
宫希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我提两点建议,第一个是研究区域比较大,这个区域内考古学文化的差异很大,族群差异也很大,几个大的阶段,发展到夏商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所以,各区域要不同的对待,有些区域不能够过细。中原化的表述问题,我个人也不太赞同,但是,一直也没想到一个什么好的表述方法来代替它,要改也不是很好改。到底怎么样算是中原化?项目得给一个说明,给一个意见。
中原化进程的问题,我们过去讲的文化可能老是讲交流和融合影响,很少说到竞争,我觉得中原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一个竞争失败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复杂化,特别是在新文化形成过程时,如何多从文化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是我的建议。
林留根(南京博物院)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和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培养一批人,出一批成果,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社会动力这个研究是我们考古学研究做得不太够的,是一个难题,在这里作为一个重点凸显出来了,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考古学就是社会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最终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块是这个课题的增量。
水涛(南京大学)
感谢8位专家对我们这个项目方案的评审,我回应一下专家们提出的问题。
关于资源和技术的问题,本来我们开始项目设计时是有一个课题做这个方向,但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课题负责人人选。我们考虑,把有一部分的内容归结到课题1里,一部分内容在课题3的人地关系里面会提一提。
时空的问题,同意栾老师的观点,有的时候抓重点,也不能三个课题那么一刀切得都放在一个边界上,看各自的表述重点,没什么可说的,就把中间的核心区域讲清楚了也可以。
下限年代我们再考虑,可以往后延,但也不能延到太晚。
谱系的重建,几位专家的主要意见是不需要再从头一个一个去做,就把已有的成果消化清楚,讲出一个道理就行了。所以,做大课题还是要抓大放小,有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这方面我同意很多专家的意见。
(专家意见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撰稿人:殷洁
文化根脉 历史见证——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对现代的启迪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32:260001王兰仲:王玉哲先生的为人与治学
0000新发现丨南京市秦淮区利济巷2号东侧发现六朝建康城遗址
南京市秦淮区利济巷2号东侧地块,位于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建设控制地带内。该地块南邻科巷,北邻大行宫变电站,东邻长白街,西邻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占地面积2585平方米,属于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六朝宫城及御道遗址区域(图一)。地块所在的大行宫是六朝建康宫城遗址分布的重要区域。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43:030000夏都二里头遗址的最新大发现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原文发表在“地球知识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不过,这个王朝以往只存在于文献中,缺乏有力的考古成果证明它的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31:520001线上展览丨还没看够?“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上线虚拟展览啦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06: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