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石”光40000年!看招果洞遗址出土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磨制石器

(海报设计:曹秉进)
发掘单位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张兴龙

▲遗址航拍照片

▲遗址近景照片
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2016-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了5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遗址堆积厚约8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

▲1号墓(M1)

▲2号墓(M2)
遗址发掘区布设1*1米探方,同一自然层内采用5厘米水平层向下发掘,出土物全部测量三维坐标,具有埋藏指示意义的遗物,全部测量走向、倾向、倾角等产状信息。考古发掘过程中使用装有newplot软件的手部和全站仪联机作业,大大提升了发掘工作效率和记录精度,为后期的遗址分期、空间分区和人类行为阐释工作奠定了基础。

▲发掘区照片1

▲发掘区照片2

▲发掘现场

▲5号火塘(HT5)

▲40号火塘(HT40)
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分为四期6个阶段,第一期早段年代为距今4.5-3.7万年,该阶段洞穴发育不稳定,人类活动较少,共发现火塘7个。出土石制品磨制骨器和动物骨骼,不少动物骨骼有火烧痕迹。第一期中段年代为距今3.7-1.7万年,该阶段洞顶崩塌砾石减少,这一阶段黄色黏土与大量含碳的人类活动面相间出现。共发现12个火塘,出土遗物包括石制品和动物骨骼,数量较第一期早段丰富。第一期晚段为距今1.6-1.2万年,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尤其是用火遗迹明显增多。发现火塘10个。打制石制品数量剧增,出土一件通体磨制石器,刃缘残留有大量赭石粉末。磨制骨角器开始大量出现,分为锥和铲,动物骨骼数量和密度较早、中段明显增加。开始出现大量鱼类骨骼。
第二期为距今1.2万年-9000年,本期是人类活动强度最高的时期,发现火塘5个,墓葬2座,十余石铺活动面,出土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动物骨骼。其中磨制骨角器的数量在各期中最多,出现少量零台面石片,出土少量磨石。
第三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现火塘11个。出土大量打制石制品,出土少量砺石。另有一件石锤(凹石),表面残留红色赭石粉末。出土有表面光滑的球形针铁矿石。另出土磨制石器,主要为石锛。陶器出现,以夹砂陶为主。
第四期灰褐色土,为历史时期堆积。

▲第一期早段磨制骨器

▲第一期中段磨制骨器

▲打制石制品

▲陶片
招果洞遗址在距今早于1.2万年的地层中,发现1件通体磨光石器,刃部占有大量赭石粉末,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为探讨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新证据。
招果洞遗址目前发现火塘51个,主要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一,这些遗存与散落在周边的遗物一起,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
招果洞更新世晚期墓葬和陪葬品的发现是贵州目前云贵高原最早的埋葬行为和随葬行为,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丧葬观念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材料。招果洞遗址在距今3万多年地层中发现的磨制骨器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磨制骨器之一。从第一期晚段开始,加工精美的磨制骨角器大量出现,目前已经超过300件,是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史前洞穴遗址。
环境考古工作采用了地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和石笋古环境代用指标并用的方法。其中直接在古人类洞穴遗址内采集石笋进行古气候复原工作,系国内首次,目前已经获得其中几根石笋的精确年代模型,并对石笋进行显微观察,发现石笋纹层内含有许多木炭碎屑,与文化层堆积中的用火强度高度耦合,推测系古人类在洞穴中用火的纪录,最早可追溯到至少一万多年前。

▲遗物平面分布照片

▲磨制石器

▲部分出土磨制骨角器
招果洞遗址考古发掘,学术目标明确,多学科深度融合,整合了包括洞穴沉积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环境学、石器分析、年代学等学科,考古科研院所与高校强强联合,是区域考古协作和多学科团队攻关的优秀案例。

▲招果洞考古人员合影

▲招果洞发掘现场

▲工作照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十大考古#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杨贵妃墓出土,打开墓穴后,千年前的“传言”被证实?
杨玉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世佳话中的杨贵妃。她的存在对于我们而言常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历史人物。尽管我们对杨贵妃的一些事迹有所了解,但千年前关于她的许多故事至今仍然只是传闻,真相无从考证。然而,在杨贵妃的陵墓被发掘之后,我们打开了这个古墓,通过仔细研究,发现了与传言相关的线索。这个线索或许能够进一步验证那个被流传已久的传说。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一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6-18 18:47:450000南京找到一座太监墓 墓葬的主人或许很有名(郑和墓葬)
南京的一座太监墓,主人可能是郑和当年的助手。在2010年南京的一个荒山居然成为了古墓的挖掘现场,这是让专家们非常的疑惑,因为这个荒山按照风水局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但是这个果木的内部却算是比较豪华,并且在这个古墓里,除了有着明代的强烈特征之外,还有着一些其他的特征,尤其是这个墓葬里。除了有着明代的文物放置之外,还放置了一些来自于海外的东西,让专家们对于这个墓葬主人的身份有了更多的猜测。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1:03:310000秦始皇陵被多次盗掘,为何毫发无损?除了水银还有一种超能的机关
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帝王陵寝是哪一座?相信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自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寝。那么秦陵中到底埋葬着多少令人匪夷所思的珍宝呢?现代的考古专家表示:可能无法估算!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12:560000于沛: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
近代以来,关于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应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认识。而这种“中西文化交汇”,又是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近代以来外国史学的传入,既有中国历史学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史学思潮,往往是和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的。一0000湖北挖出秦朝墓穴 棺材里有一封信(秦朝墓穴)
秦朝一个墓穴里挖掘出的书简,揭露了秦朝时期的律法。很多人对于考古工作并没有那么高的兴趣,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于考古学非常的热衷,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考古学真正的魅力,其实考古学最大的魅力就是人们能够跨越百年,千年的时间,可以用那个时代的产物留下来和古代人进行对话,尤其是一些带有文字性的文物。绝对是考古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秦朝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8-30 21:33: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