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的祖宗鱼龙,白垩纪最强水生食肉动物(身长达23米)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21:56:361阅
大家都知道,鱼类离开水面慢慢进化成两栖动物,那你知道吗?也有不少两栖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其代表就是鱼龙,它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动物,所以有人讲它称为“海豚的祖宗”,不过它可不可爱,因为它是白垩纪最强水生食肉动物!
一、海豚的祖宗,鱼龙

在三叠纪中期,有一种未被确定的两栖动物,因为适应不了陆地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慢慢就演化成鱼龙。这个过程很像现代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而鱼龙正是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所以有人将鱼龙称之为“海豚的祖宗”(注意并不是祖先)。
1、鱼龙化石

1699年,最早的鱼龙化石(碎片)在威尔士发现;1811年,被称为侏罗纪海岸的莱姆里吉斯发现了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1992年,一位加拿大鱼类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鱼龙化石,它长23米。
2、鱼龙外形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的早期便已出现,它们大的身长可达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1-2米。像海豚一样,为了更好适应水中的生活,鱼龙身体演化成最适合在水中游泳的流线型,强壮的四肢变成了水中保持身体平衡的纤弱的鳍状肢,长而细的尾巴则进化成一条短而强壮的尾鳍。
3、白垩纪最强水生食肉动物

鱼龙虽似海豚,但它很凶残,它的头短而粗,嘴里长着几排像纽扣似的牙“咔吧”一下子就压碎了软体动物的壳,把里面鲜嫩的肉一口吞到肚子里;此外,鱼龙一双特大的眼睛,即使在昏暗的深海里,也能清楚的看到猎物细微的移动。

猎物一旦被鱼龙锁定,它便左右来回快速、有力地摆动强壮的尾鳍,象出膛的鱼雷般飞快地射向猎物,那张狭长有力、长满匕首般锋利牙齿的巨口,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任何猎物撕得粉碎。正因为如此,鱼龙也被认为是白垩纪最强水生食肉动物。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汶川地震重建发现古墓 棺材是金丝楠木(四川古墓)
汶川地震后重建是找到的一座古墓有重大发现。2010年汶川大地震后重建时,施工队无意间发现一座千年古墓,得知消息的考古队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当一名考古专家看到现场显露的部分棺盖时,一股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丝楠木棺材,同时这也意味着墓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贵。随后,考古队请来吊车将古墓中的棺材吊起。金丝楠木棺我要新鲜事2023-10-15 20:34:280000考古百年,从彩陶的起源与发展说起
今年是中国考古百年,是中国史前考古百年,是仰韶文化命名百年,也是彩陶发现与研究百年。彩陶这种东西,产生于距今8000年前后,代表着代代人群独特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素养,但又十分实用普遍的器物。加之彩陶上包罗万象的纹饰,承载了古人的生活现实,也承载了古人的奇思妙想。数千年后当人们揭开尘土,当一切尘烟褪色,彩陶仍旧带着缤纷,带着神秘,向现代社会投射出一幕幕远古人类生活景象。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2:450000寻找“彩陶西来说”之源——中罗联合考古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个号称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一鸣惊人,成为最近全国考古文物和历史爱好者议论的焦点。然而,人家郑州院作为全国市级考古单位最强者,早已不甘心做国内工作,人家早已将自己的力量伸向了国外的埃及和罗马尼亚,特别是顾院长对彩陶情有独钟,所以到罗马尼亚的发掘值得先说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27:580005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新石器时代(五)
作者:活动办公室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57:230000观展:汉代铜镜所表现的“日有喜,月有富”的是理想生活
除了照容这一实用功能外铜镜还往往被古人寄予各种愿望和诉求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铜镜铭文汉镜铭文中既有表达相思、酒食、长寿的个人生活追求亦有永葆子孙、高官的家族希冀还有诸如“多贺君家受大福”“四夷服”“人民息”之类的家国情怀经历过秦末战乱的流离、困苦与死难,西汉初年的人们祈愿能过上如“大乐未央”般长久富足的生活,同时在内心中还饱含了对故人的思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3:34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