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恐龙:加斯帕里尼龙 三个标本均发现胃石
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15:300阅
加斯帕里尼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属于鸟脚下目恐龙,主要使用两个后肢进行奔跑和行走,它的体长普遍在1.7米左右,诞生于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坎潘阶初期,正模标本中比较缺乏脊椎骨,但含有大量的颅骨和四肢骨骼。
加斯帕里尼龙的外形特征

加斯帕里尼龙保留了非常多的原始恐龙特征,比如它的颧骨前端长有一个细长的骨质突起,一直接触到鳞状骨,被泪骨和上颌骨夹在中间。但是加斯帕里尼龙的身上也不乏一些进化型的特征,比如它的上下颌每一侧都有着12颗硕大的牙齿。

而且加斯帕里尼龙的前肢极为瘦弱修长,后肢则长且强壮,尤其是小腿骨和脚踝骨都比大腿骨要长上很多。而且它的脚掌极为细长,第一支趾骨则比较后缩且短,尾巴上还带有三角形的骨骼,呈现板状,比较低矮,向后延伸,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真鸟脚类恐龙的特点。
加斯帕里尼龙的化石发现

在1997年的时候发现的,一共发现了三个加斯帕里尼龙的化石标本,几乎都是未成年个体,当时在阿纳克莱托组的坎潘阶地层中出现了部分骨骼,第一个包含了颅骨、四肢以及少量脊椎骨,而第二个则主要是颅骨、盆骨和后肢骨,第三个则是颅骨和躯干碎片。并且在这三个标本中几乎都发现了胃石化石的存在。

据说在加斯帕里尼龙化石中发现的胃石大多是圆润且光滑的,都是100颗小石头组合而成,堆积在肠胃中,但是重量就占到了身体的0.3%,科学家认为这些石头很可能就是像鸡的嗉囊一样,为了能够帮助消化食物而生长的,一般只有小型恐龙才具备这样的特征,因为大型恐龙使用胃石的效率太低,比如阿根廷龙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十大考古进校园 |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进校园首秀:将考古的“爆红”变“常红”
这次带人“入坑”,贵州考古先走了一波漫画风!4月27日,“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首场讲座,在贵州师范大学开启“圈粉”模式。作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在夺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成为一个多月以来,贵州考古“霸屏”的热门词汇。而这场被同学们称为“踩在热点,冲在浪尖”上的讲座,恰好在该墓群拿下“全国十大”的第31天进行。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24:120000中国“度量衡”起源:考古发现更早证据 史记又一次被推翻
度量衡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等。在中国历史中,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被认为是一大功绩,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却表明,度量衡在中国的历史要比史记所记载的更早。一、甘肃考古发现更早证据我要新鲜事2023-10-01 18:50:560000李建宗: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56:420000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
太昊和少昊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代表着上古时代两个显赫的部族或部族集团。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居住在东方,属于夷人集团系统。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时代、地望、社会发展阶段及相互关系等,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梳理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文献记载入手,结合传说地望内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而对太昊和少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一、关于太昊和少昊的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35: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