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龙:历史上化石体型最小的恐龙(最小仅20厘米)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5:45:420阅
鼠龙是一种原始蜥脚类恐龙,未成年时体长仅仅只有20厘米,成年后最大体长也只有5米,所以它也是历史上发现的化石体型最小的恐龙。鼠龙诞生于2.1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主要以蕨类植物为食,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发现的。
鼠龙的体型

在1979年时发现的鼠龙化石可以估算出它的体长只有20厘米,几乎只相当于一只兔子的大小,而最大的也不超过35厘米,因此当时才被人取名为鼠龙,但是之后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这批化石是未成年个体,如果是成年个体的体长很可能能够达到3-5米,不过它也依然是目前发现的骨骼长度最小的恐龙,比耀龙、寐龙等不到1米的恐龙都要小上不少。
鼠龙的外形特征

鼠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所以它带有典型的植食性恐龙特性,那就是树叶状的牙齿以及细小的胃石,并且它也带有蜥脚类恐龙的明显特征,比如脑袋小脖子长,尤其是前肢和后肢都是五根指爪,都是呈现圆柱形。不过在幼年时期的鼠龙明显身材比例更夸张,脑袋和眼睛都非常大,而成年之后则会缩小很多,并且鼻子也会变得更尖一些。
鼠龙的生活习性

鼠龙在平时都是使用四足进行行走的,但是在啃食树叶的时候大多是抬起前肢之后,再利用后肢进行站立,不过由于四肢非常粗壮,所以它的速度非常缓慢。它的牙齿都是树叶状的,所以主要是以坚硬的植物为食的,比如蕨类、苏铁以及松柏类植物,除了树叶之外还有根茎等。
鼠龙的化石发现

鼠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79年的时候于阿根廷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五六具的未成年龙化石,其中有些尾巴骨骼都是缺乏的,只有20厘米左右,相当于现代的一只猫。并且在其他的地区都还发现了少量的蛋化石和两具成年颅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大豐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王又大豐”字句而得名。又因作器者为武王祭祀祖考时的助祭王臣天亡,故又名天亡簋。这一铜器是传世的周武王时期的标准铜器。相传清道光末年与毛公鼎同出于陕西岐山。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簋四耳垂珥,方座,侈口。方座及器腹均饰以张口回身的龙纹。这种龙纹及四耳方座的器形,仅流行于西周初年武、成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29:430000知识贴:明代各类公务员服饰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明代服饰的帖子,参考:中国古代汉服制度的巅峰——明代的官方服饰感觉是进了一个新的领域,虽然知道明代服饰制度很重要,但对具体内容还是不大清楚的,我也跟着查查,今儿再补充个知识贴,大家一起学习。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1:560000盗墓现场找到一张揩屁纸,警方如获至宝,就此侦破了一起盗墓大案
江西明朝乐安王墓被盗记本文作者倪方六新建乐安昭定王朱奠垒墓,是江西境内明朝藩王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在宁王系家族墓中也比较有名。墓主朱奠垒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孙,但他并非历史名人,其墓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被盗了,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案,上了当年的媒体。谁盗了朱奠垒墓?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具体说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1:140002周振鹤: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二千年来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来透视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的演变过程。指出在宋朝以前,历代中央政府都力图维持两级制的地方政府,以便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当历史环境变化而不得不建立三级地方政府时,也要尽量使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处于虚化状态。元明清三代,因为疆域广,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但地方分权并未因此而加强,高度强化的中央集权,仍紧紧控制地方。(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25: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