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斯龙:最后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长18米/脖子较短)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4:470阅
伊希斯龙是一种蜥脚亚目下的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8米,主要以植物为食,最大的区别就是长有一种骨质鳞甲,并且脑袋较长,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亚洲的印度境内。
伊希斯龙的体型

伊希斯龙虽然在泰坦巨龙类恐龙中不算很大,但是它18米的体长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仍然可以排到至少70位左右,仅仅只比目前最大的恐龙之一-潮汐龙小上五分之一而已,并且它的体重也比同体长的恐龙要更大,平均可以达到14吨左右,因此算是目前发现的所有恐龙中的一种超巨型物种。
伊希斯龙的外形特征

伊希斯龙和很多巨龙类恐龙一样,都有着非常修长的身体,尤其是它的尾巴和脖子占到体长的大半,但是躯干则显得比较粗壮,不过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它的脖子相比其他蜥脚类更短,但是也更加垂直,前肢比后肢更长,脑袋也非常狭窄纤细,这样能够将重心转移到身后,从而支撑自己趴到更高的树上,啃食更高处的树叶。
伊希斯龙的生活习性

伊希斯龙和大部分蜥脚类差不多,都是生长着树叶状或者匙状牙齿,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这一点其实从它的化石中就能看出来,比如它的粪便化石中提取出了真菌痕迹,而这种真菌是一种只在树木间传播的病原体,这也足以见的它是以树叶为食的。
伊希斯龙的化石发现

伊希斯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亚洲的印度境内发现的,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中最为晚期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化石有着非常特殊的区别,比如它的尾椎前端关节处都是球形的凸出和凹陷,而它的颅骨则非常像是梁龙,更加偏向细长,并且在它的化石上还发现了一种甲壳,被认为是骨质鳞甲衍化而来的物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非洲小岛上挖出古墓 岛上黑人说是中国后代(非洲明墓)
非洲发现的明代墓葬可能和郑和有关。在2010年有专家在非洲的小岛上,发现了一个我国明朝时期的墓穴,这个小岛是非洲的帕泰岛,岛上有着不少的墓穴,但是这座明朝墓穴和其他的墓穴,相比起来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建筑风格上差距很大,因为当地很多人信仰穆斯林。所以岛上几乎所有的墓穴都是穆斯林风格的,而这座明代的墓穴不光外表有所不同,而它朝着的方向是东北方,也是面向我国的地方。明代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8-12 21:41:240003石质工具创新背后的意义(蓝色革命之三)
【说明】本文为郭静云、郭立新所著《“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东亚视角)》(原刊于《中国农史》2019年第4-5期)之一部分,因全文内容较长,现分节摘发。三、石质工具创新背后的意义虽然考古界将细石器般的猎器、磨制石器、陶器等技术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这已成为常识,但对这些创新背后的意义的讨论颇显不足。(一)细石器代表食谱的变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40:290000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
一、术语孢粉学(PalynologyorPollenAnalysis)又称为孢粉分析,是通过对植物花粉的分析,帮助进行相对断代和重建古环境与气候变迁,以及了解农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部落(Tribe)一般指比游群或原始群稍大的社会群体,但是人口很少超过几千人。与游群不同,部落大多是定居的农人,同时也包括了游牧群体,有些部落倾向于通过联姻融合到更大的社会中去。0001看着校园里清雪的校工,我很难受
0000李学勤:写在“二十世纪中国考古”之前
这些年常有人提到,在20世纪中国的各门学术里,考古学是成果最丰硕的学科之一,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考古学在中国有很深厚的凭藉。翻看文献记载,早在西周初已有文物的收藏,到前汉已有古器物、古文字的鉴定。北宋时兴盛起来的金石学,更为考古学准备了很好的材料和基础。因此,现代意义的考古学在中国发展得相当迅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06: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