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斯龙:最后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长18米/脖子较短)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4:470阅
伊希斯龙是一种蜥脚亚目下的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8米,主要以植物为食,最大的区别就是长有一种骨质鳞甲,并且脑袋较长,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亚洲的印度境内。
伊希斯龙的体型

伊希斯龙虽然在泰坦巨龙类恐龙中不算很大,但是它18米的体长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仍然可以排到至少70位左右,仅仅只比目前最大的恐龙之一-潮汐龙小上五分之一而已,并且它的体重也比同体长的恐龙要更大,平均可以达到14吨左右,因此算是目前发现的所有恐龙中的一种超巨型物种。
伊希斯龙的外形特征

伊希斯龙和很多巨龙类恐龙一样,都有着非常修长的身体,尤其是它的尾巴和脖子占到体长的大半,但是躯干则显得比较粗壮,不过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它的脖子相比其他蜥脚类更短,但是也更加垂直,前肢比后肢更长,脑袋也非常狭窄纤细,这样能够将重心转移到身后,从而支撑自己趴到更高的树上,啃食更高处的树叶。
伊希斯龙的生活习性

伊希斯龙和大部分蜥脚类差不多,都是生长着树叶状或者匙状牙齿,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这一点其实从它的化石中就能看出来,比如它的粪便化石中提取出了真菌痕迹,而这种真菌是一种只在树木间传播的病原体,这也足以见的它是以树叶为食的。
伊希斯龙的化石发现

伊希斯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亚洲的印度境内发现的,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中最为晚期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化石有着非常特殊的区别,比如它的尾椎前端关节处都是球形的凸出和凹陷,而它的颅骨则非常像是梁龙,更加偏向细长,并且在它的化石上还发现了一种甲壳,被认为是骨质鳞甲衍化而来的物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
0000日享一书:ZZs01《时惟礼崇 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
就像不同的食物总有不同的存在情景和不同的人的认知,东周之前的青铜器自然也不例外。这其中如这本书所讲的有我们一般从物质形态上理解的物质属性,也有这些器物所在的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文化属于,当然也有不同时代的人对这些器物研究的认知,也是我们所说的学术史了。该书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器。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7:28:390000山西一座没有任何陪葬品的遗址,却被专家称为:中国第一考古发现
2017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负责人戴向明,来到山西绛县进行考古发掘。可没想到,这处古代遗址被权威专家视为"填补中国青铜时代空白",也是近10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那么,这处古代遗址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吗?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0:46:180001韩建业:构建“丝绸之路学”的开创之作——《丝绸之路学》读后
“丝绸之路”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学”还未真正建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素来注重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已经在丰富和完善科技考古学、军事考古学、医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方面有过贡献,新出版的《丝绸之路学》是他丰富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又一突破。主编:赵丛苍撰稿:赵丛苍、张朝、赵戈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36: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