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斯龙:最后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长18米/脖子较短)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4:470阅
伊希斯龙是一种蜥脚亚目下的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8米,主要以植物为食,最大的区别就是长有一种骨质鳞甲,并且脑袋较长,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亚洲的印度境内。
伊希斯龙的体型

伊希斯龙虽然在泰坦巨龙类恐龙中不算很大,但是它18米的体长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仍然可以排到至少70位左右,仅仅只比目前最大的恐龙之一-潮汐龙小上五分之一而已,并且它的体重也比同体长的恐龙要更大,平均可以达到14吨左右,因此算是目前发现的所有恐龙中的一种超巨型物种。
伊希斯龙的外形特征

伊希斯龙和很多巨龙类恐龙一样,都有着非常修长的身体,尤其是它的尾巴和脖子占到体长的大半,但是躯干则显得比较粗壮,不过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它的脖子相比其他蜥脚类更短,但是也更加垂直,前肢比后肢更长,脑袋也非常狭窄纤细,这样能够将重心转移到身后,从而支撑自己趴到更高的树上,啃食更高处的树叶。
伊希斯龙的生活习性

伊希斯龙和大部分蜥脚类差不多,都是生长着树叶状或者匙状牙齿,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这一点其实从它的化石中就能看出来,比如它的粪便化石中提取出了真菌痕迹,而这种真菌是一种只在树木间传播的病原体,这也足以见的它是以树叶为食的。
伊希斯龙的化石发现

伊希斯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亚洲的印度境内发现的,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中最为晚期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化石有着非常特殊的区别,比如它的尾椎前端关节处都是球形的凸出和凹陷,而它的颅骨则非常像是梁龙,更加偏向细长,并且在它的化石上还发现了一种甲壳,被认为是骨质鳞甲衍化而来的物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郭静云老师新书发表会-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
【费时10年,共123万字之系统巨作。】【本书通过对上古时代神兽形象、刻纹符号、礼器形制、甲骨字形等分析,结合历史文献,系统全面地重构上古精神文化的解释体系。】【继颠覆历史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后之最新研究力作。】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1:100000荐书 | 严谨细致的《昌邑辛置——2010~2013年墓葬发掘报告》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06:230002王玉哲: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0000韩国河:关于考古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自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开始,已经走过了93年的历程。中国高校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从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研究室成立起,也有了92年的历史。若从1952年北京大学设立考古专业算起,新中国高等学校中的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有了62年的历史。0001腊月一定是阴历12月吗?答:错!那还可能是哪个月?
“腊月”到底是哪个月?本文作者倪方六接着上一篇《腊月之“腊”字原本念xī,并不读là,语文老师教错了吗?》,继续来说腊月。现代阴历都称“腊月”为十二月,到底是哪个月其实在早期也是不同的,并不一定是十二月。(腊月的乡村)(腊肉)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34: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