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遗产地的新问题:清东陵世界遗产展示的现状与思考
世界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是《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从遗产地展示、展览馆,到旅游服务与管理,再到新媒体传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展示阐释方式。同时,世界遗产的价值崇高且深刻,对遗产工作者如何把握和准确传递价值特征带来了挑战。如何将遗产最具特质的一面展示阐释?如何在多元技术手段中选择最具传播力的途径?我们通过对清东陵展示利用现状的观察分析,提出世界遗产价值传播的若干思考。
之所以选择清东陵,是因为其在世界遗产领域中的典型性特征。第一是“老牌”。清东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构成之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无论知名度还是保护状况,清东陵都位列前茅。第二是“边缘”。尽管为人熟知,但相比蔚为大观的名山大川或古建石窟,皇家陵寝的遗产类型在展示阐释的路径选择和空间张力方面都更为局限;再加上清东陵地理位置偏远,开放条件有限,在“老牌”知名度背后也有着急需提升传播力的诉求。这两个特征看似互相矛盾,实则是不少世界遗产地的共同困境。因此,透过清东陵,我们也能一窥许多遗产展示利用的路径模式。

清东陵慈禧陵方城明楼和石五供(来源:作者自摄)
清东陵的突出普遍价值非常清晰,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中的五条,分别是:(i)杰出的大型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ii)皇家陵寝发展的一个阶段;(iii)14至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文化和建筑传统的独特见证;(iv)皇陵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vi)风水信仰、世界观和风水学说的耀眼例证。

清东陵慈禧陵陵寝门(来源:作者自摄)
简而言之,清东陵的杰出价值不仅在于古建筑本身,而是由山水环境、视觉要素、建筑群和陵寝格局所共同构建起的体现古代中国风水观的景观体系。那么,展示阐释的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将这一价值体系转化,让受众从视觉、知觉和感觉层面获得上述信息。
1
展示利用现状
目前,清东陵尝试通过现场展示、展览、新媒体平台、文化活动等方式,将遗产构成要素进行解读,做了一系列探索。

清东陵景陵神道、牌楼门、石像生、小碑楼(来源:作者自摄)
在现场展示方面,参观者由主入口进入后,可沿孝陵主神道行进,对陵寝布局有宏观概览。进入开放的具体陵寝时,可沿神道依次参观建构筑物,对有清一代丧葬和祭祀礼仪以及陵寝的布局进行了解。在完全开放的裕陵,参观者可体验地上建构筑物和地宫;对孝陵、景陵等半开放陵寝,可以参观地上的部分建构筑物。地面建筑物多为原状展示,个别点设有展板介绍。景区内点位说明牌共有一百余块,集中于遗产区内的已开放的慈禧定东陵、乾隆裕陵等周围简单介绍着各构成要素的名称和基本信息。

清东陵裕陵二柱门处展示牌(来源:作者自摄)
景区内展览空间以现有建筑空间为主,包括乾隆裕陵隆恩殿、慈禧普陀峪定东陵东配殿、康熙景陵隆恩殿,以及“守陵人家”展览馆等。其中,裕陵隆恩殿的“震撼的遗珍——乾隆宫廷珍宝展”主要展出裕陵出土玉器和金器、乾隆御笔诗雕漆匾、佛教塑像、以及景陵妃园寝中的温僖贵妃墓陪葬品等。

清东陵慈禧陵隆恩殿(来源:作者自摄)
在直接的现场参观之外,展示阐释的方式还包括主题活动,如每年两次的再现皇家陵寝祭祀场景的祈福大典,以及遗产游学、万人徒步大会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仪式活动,探索让参与者感受清东陵的景观环境、整体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价值要素。同时,结合新的技术手段,景区提供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发布旅游和文化信息。
清东陵目前的旅游线路设计和游览体验是我们观察的重点。当前,官方推荐的游线有三条,覆盖了东陵遗产区内开放最全面、完整的乾隆裕陵、裕妃园寝、定东陵等构成要素。但线路之间区别不大,第二、三条线路与第一条相比,仅分别加入了对孝陵、景陵两座陵寝的游览。而在实际游览过程中,参观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遵循自身意愿调整线路。在游客中心乘坐游览车进入遗产区后,游客可要求游览车在若干文物点前停靠,以便游览和留影。在到达既定线路上的开放陵寝附近后,游客便可依照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下一步的游线。如参观者聘请了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导游会尊重参观者意愿进行游览,不会强迫参观者沿既定游线参观。导游服务为全程导游,以游客时间来确定,按照参观者游览东陵的平均时间,一般约为两小时,基本涵盖慈禧陵、乾隆陵、顺治陵、容妃陵等开放景点,针对陵寝历史、历史人物、特色建筑等主题内容进行讲解。导游按照统一的模板进行解说,也可基于自身对遗产的理解适当调整。

清东陵菩陀峪定东陵隆恩殿导游讲解(来源:作者自摄)
通过上述描述,能够看出清东陵的展示阐释方式表现出同类型的老牌遗产地共有的特质:现场展示依托遗产本体并作辅助说明,在有限的文物建筑内展陈可移动文物,尝试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开展文旅融合的活动进行推广。不过,这些手段与清东陵杰出而充满魅力的价值而言,无论在空间张力的表达,还是在历史内涵的讲述方面,都显得较为“朴素”。如何把遗产价值和受众对其传播的品质诉求相结合,是需要探讨的议题。
2
遗产价值与人文需求的结合
清东陵和很多同类型遗产在展示方面存在共同的困境,即手段的相对同质化,导致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传播效果一般,离参观者的实际需求和价值阐释的深度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清东陵最重要的遗产价值特征之一——风水理念所反映的山水、陵寝格局方面,当前的展示阐释手段难以给参观者传递出足够的感官冲击力。由于清东陵占地面积宏大,涉及众多山水景观环境要素,因此在展示阐释风水格局理念上有着较高难度。通过展示牌和导游讲解等传统手段了解清东陵的景观环境,尽管在内容上能够做到准确,但对完整感受清东陵价值的需求而言是不够的。

从清东陵孝陵石像生处往南看向朝山(来源:作者自摄)
实际上,在清东陵的知识生产与传播领域,已有不少跳出现有模式的崭新手段。在我们调研时,不时遇到在陵内做直播的人。他们会用最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五花八门的清宫轶事,所讲的重点和语言方式,与官方叙事体系中的解说词大相径庭。这也让我们转而思考另一个维度的问题:如何在世界遗产宏大叙事之外,找到价值传播与受众需求之间最好的契合点,如何通过遗产的展示阐释正确引导游客的“猎奇”心理?

清东陵新媒体传播现状:
相关视频颇受欢迎,热度较高,但未突出清东陵的价值亮点
在传播潜力方面,清东陵无疑有很好的“天赋”。今天的公众对于清朝皇家轶事的兴致一直很高,近年来清宫剧集、小说的爆火,也不断强化着清代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甚至神秘感。如何借助这些“天赋”,呼应公众的兴趣,正确引导关注的目光,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清东陵管理部门的推动下,已经创设了以纪录片、讲座为代表的优质作品。但在受众较为集中的部分视频网站中,这些作品下的评论却往往聚焦在曾发生于此的盗墓事件和人物八卦,甚至将这些历史事件与风水和宿命挂钩,本应严肃深邃的价值,在过度娱乐化的过程中丧失掉真正的亮点。
我们总说遗产保护和价值传播要“以人为本”,但这并不等于刻意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设计出能够呼应其心理和精神需求,但又正确引导其兴趣走向的展示阐释机制。我们认为,清东陵的最大魅力在于其“体验感”。对于热爱古建和陵寝文化的参观者而言,清东陵保存良好的文物古迹,以及遗产区和周边环境所构成的阔朗视野,能够令其深入体验这一世界遗产的杰出特质。下一步需要做的,也是如何在展示板、展览空间、解说词、文旅活动等方面,通过细节设计,增强这种对于空间格局和风水意涵的体验感。
在世界遗产的展示领域,国内外学界近年来越发强调“以人为本”,呼应人对于遗产价值的需求。必须承认,遗产的价值是“多元”的,世界遗产层面所论述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一定包含所有向度的价值表述。但是,在有限的展示阐释体系中不可能穷尽所有价值细节,必须对价值特征有优先级的判断。这也是世界遗产以价值为基石的保护管理和传播机制的根本逻辑。
通过对清东陵的考察,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并不能脱离遗产价值而单独存在。一方面,只有实现价值保护和传播的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诉求,恰恰指向遗产价值最全面和准确的阐述。作为老资历的国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在结合价值传播和呼应受众需求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更有着无限的可能。
(作者:张畅 付梓杰)
(作者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沂水东山遗址考古发掘最新报道
5月5日,省文旅厅派出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永波、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房振组成的专家组,对东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结项验收。东山遗址位于沂城街道东山村西侧,是一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省考古院从2022年11月开始考古发掘,至2023年5月结束,历时7个月的时间。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06:180001一场大雨冲出古墓 古墓中有惊人发现(古墓发现)
一场大雨冲出的古墓当中发现了一个玉梳子。梳子一直到现在都是很多女性日常都会使用的一种器具,尤其是女性,可能会经常用到,只不过我们现在用的数字一般来说都是塑料的,因为造价比较便宜,而在古代人们用的可能是木头的,骨头的或者是玉质的。象牙玉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12:390001巨型植食恐龙:珙县龙 体长可达14米(前肢比后肢短30%)
珙县龙是一种蜥脚形亚目恐龙,诞生于2-1.75亿年前的侏罗纪初期,体长可达14米左右,算是巨型恐龙的一种,主要利用四足进行行走和奔跑,脖子和尾巴比身体更长,属于植食性恐龙之一。珙县龙的第一批化石出土就是在1997年于中国的四川进行的,其中缺少头盖骨等。珙县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47:150000考古界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不遵守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
国家有国家的法律,家庭也有家庭的规矩,同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规矩是陈旧思想,能遗忘的就遗忘了,但是有些规矩却不能破,在考古界就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几乎没有人敢不遵守。第一条:考古不收藏,收藏不考古这条规矩并不是存在那一条法律中,而是考古学家自我遵守的,在民国时期考古学家李济立就提出了这条规定。为什么没有人违反规定呢?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30:290000马萨卡利神龙:巴西出土的最大恐龙(长13米/重9吨)
马萨卡利神龙是一种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8300万年前-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达13米,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的巴西境内发现的,而它也成为了巴西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的恐龙。马萨卡利神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1:16: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