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墓意外出现 出土珍宝亮瞎双眼 可石棺上四字令人胆寒
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1957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这座墓葬的主人是一个小女孩,名叫李静训,她夭折的时候只有9岁。身为金枝玉叶的她,随葬的财宝多得吓人,且不说制作精美的青瓷、白瓷,还有纯金花冠、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玉钗,水晶头钗以及琥珀、玛瑙、水晶、玉石等不同质地的饰品;还有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玻璃器具、银币等等。这样的陪葬规格堪比王侯,令人惊叹不已。然而,从墓志铭上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并没有公主或者郡主的封号。

墓志铭上写着,“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上柱国幽州总管壮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敏之第四女也。”李静训的父亲是左光禄大夫,这并不稀奇。但是,她的外祖母却是北周皇太后杨丽华。北周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前几位皇太后要么命不长,要么在改朝换代之后早就没落了,唯有一位皇太后例外,那就是杨丽华。
杨丽华是北周最后一位皇太后,丈夫死后扶持7岁的儿子登基,没想到她所倚重的父亲杨坚篡夺了江山。她被封皇太后没够一年,就变成了打隋的长公主。杨丽华没有听从父皇杨坚的安排改嫁,一门心思都放在独女宇文娥英身上。她替女儿选了一个又帅又有气质出身高贵的小伙子李敏为婿,他就是李静训的爸爸。李敏当时没有官职,杨丽华向皇帝老爸开口要了个柱国的职位,杨坚对她有愧,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据考古学家推测,李静训的墓葬规格之所以超凡脱俗,除了她的身世和外祖母的身份,还有可能是因为她的早逝。在古代社会中,早逝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更多的怜爱和抚养,家庭为了弥补失去的遗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物质享受。

李静训的墓葬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财富悬殊,也展现了古代葬礼习俗和墓葬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考古学家们的宝贵发现,更是人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历史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唐长孺: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一论李熙始迁广阿李唐皇室之氏族,陈先生持阐已详,更以光业寺碑证其世居广阿,已为定论。长孺谨按:李熙之家广阿盖在魏末。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曰:赵郡柏人人也,父显甫。通鉴卷一五五梁中大通三年记元忠事曰:(此见北史李灵传)初,河南太守赵郡李显甫,喜豪侠,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胡注:西山,殷州广阿之西山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9:09:400001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48:060001「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大司农平斛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大司农颁发的容一斛的标准铜量。1953年在甘肃省古浪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时大司农掌管各郡国的钱谷金帛,所以中央官府制定的标准量器与衡器,往往由大司农颁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52:140000乔迅翔:基于演化视角的穿斗架分类研究
一前言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架量大面广,传承久远,做法多样。调研发现,即使是作为原生代表的苗居、侗居穿斗架,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小差异,分属不同的技术子系统。在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到穿斗架技艺的就有9项22处,分布于湘、鄂、渝、黔、桂、皖、苏、浙、闽、赣等地。而在此名录之外,还存在大量各具特色的穿斗架。多样性必然产生分类需求。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18:090001秦始皇陵四大谜团,第一个是守陵人的秘密,最后一个考古界不敢动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第一的帝王陵寝,相传动用近80万人,历时39年才完工。然而就是这距今两千多年的陵墓,直到今天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去挖掘。在秦始皇修建陵墓时,哪怕有人破坏了秦陵周围的一棵树也会被处以死刑。但是秦亡以后呢,是什么原因使得秦陵得已保存两千多年却还未被盗?有一种说法便是秦陵有守陵人。秦始皇陵的神秘——秦始皇陵守墓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0:51: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