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对古蜀文明的重新认识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它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让我们对神秘的古蜀文化有个新的再认识。同时又给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带来了一系列的历史难解之谜。

(一)、中心文化区之外的灿烂文化
传统上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按照摩尔根的历史划分法, 我们认为, 三星堆文化已步入了文明的门槛, 但处于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对于这一认识,有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首先、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物, 数量之多、体积之大、形制之独特、制作之精美为中国考古史所少见。它们是三星堆文化的表征, 也是三星堆文化迈入文明门槛的重要标志。摩尔根认为: “当野蛮人一步一步前进而发现了天然金属,并学会了将金属放在坩锅里熔化和放在模型里铸造的时候;当他们把天然铜和锡熔合而产生了青铜的时候; 以及当他们更进一步地努力思考而发明了熔炉,于是从铁矿中提炼出铁的时候;他们争取文明的战斗便已十成赢得九成了”。根据三星堆大量青铜器的发掘,可以说明三星堆的劳动人民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方法,而且其技术水平和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
其次、城市的出现。三星堆遗址经2 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发掘,现已探明东城墙残长1 1 00 余米, 南城墙残长8 0 0 余米,西城墙残长60 0 余米, 墙基宽约4 0米,墙顶宽约2 0 米, 横断面呈梯形,系人工用土和砖采取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方法筑成, 巨大的城墙是三星堆文化已建立了城市的最根本的标志。整个城墙东西长约1 60 0 ~ 2 1 00 米, 南北宽约1 400米, 城区总面积约2. 6 方公里, 相当于商朝都邑的面积。可见三星堆都城已有相当的规模,据专家推测城内人口估计有八万余人。
第三、有大型的祭祀场所。在《三星堆祭祀坑》一书中写道:“从两个祭祀坑埋藏的大量神像、神灵、巫祝、祭器、礼器、仪仗、祭品等,以及用于镶嵌的各种宗庙用器来看,商代的蜀国已经有了规模巨大,气势宏伟, 装饰神秘而华丽的宗庙建筑。出土的神坛和神殿模型残片, 可以看出商代蜀国宗庙建筑形象的缩影。为数众多的实物足以证明, 最迟在商代晚期, 蜀国已有多重结构的宗庙建筑”。由以上可知三星堆遗址已有大量的青铜器、有城墙环绕的城市、有大型的祭祀场所,是一个已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比较完备的奴隶制国家,只是没有出现成熟的文字。按学术界对于古代文明的界定,三星堆文化已步入了文明的门槛,但处于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这也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传统上对巴蜀文化的认识。

(二)精美的青铜器文化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特别是众多精美而又奇异的青铜造像群,给我们展现了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对于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上文以大略介绍过,下边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些青铜造像群的特色。
首先、三星堆青铜造像群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而高超的青铜冶铸制作技巧,来表现神秘复杂的社会内容,展示独特的观念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对天地万物的丰富想象,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其次、张扬人物个性,突出华贵威武神奇庄严的象征特色,贯彻浓郁的族群意识,表现人神交往的宏大祭祀场面,是三星堆青铜造像群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三、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追求特殊的艺术意蕴,表现复杂深刻的象征内涵,是三星堆青铜造像群的又一鲜明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青铜立人像那双巨大而又姿势奇特的手。
第四、三星堆青铜造像群在纹饰图案的装饰塑造方面,也极其精美,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青铜立人像左衽长襟衣上的纹饰,由龙纹、异兽纹和云纹等组成,图案清晰,华丽精美,含义丰富。
总之,三星堆青铜造像群给人以丰富的启示,既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更展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可谓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最使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创造。
(三)独特的民族崇拜
我们中原文化崇拜龙凤,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狼和鹰,而身居四川盆地的三星堆人却崇拜异形眼睛,太阳和鸟。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铜面具,双目突出的圆柱长9厘米。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十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对于眼睛的崇拜,《华阳国志》中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祖先崇拜。
虽然在三星堆出土的代表神灵、祖先、帝王、巫师的青铜人偶像、头像、面具中,我们很难明确的辨认出谁代表的是他们崇拜的太阳神。但是我们仍然从它们身上找到太阳神崇拜的印记。比如在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就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偶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
值得指出的是,在三星堆还出土了众多圆轮状“太阳纹”铜饰件,象征太阳光焰纹圆盘等,有的形体是较大的。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在三星堆青铜器中鸟的种类很多,集中在二号祭祀坑。主要的器物功能为:一、作为青铜神树、神坛、神殿的挂饰出现;二、人形器的纹饰;三、鸟形人像。三者之中以挂饰居多。I号大型神树树身部分“所有向上短枝花朵均有一鸟立果实上。 II号大型神树也有类似的立鸟,“鸟头顶中空,作鹰嘴状钩喙,尾上翘,展翅”。小型神树的果实上有“人面鸟”, 花朵、立鸟有13件, 神坛最上层盝顶建筑镂空的一面“正中铸一鸟身人面像。顶部四角各立一鸟”。礼器中圆尊标本肩部有一立鸟,另外三件V式圆尊,肩部均饰有立鸟。 5件圆壘也分别饰有立鸟。如此多祭祀神器上都有鸟的形象,可见三星堆鸟图腾的说法不假。

可怕的古美洲祭杀风俗:一次祭杀100名童牲,合石祭活压毙人牲
原题:世界范围内的活人杀祭现象·古美洲-1本文作者:倪方六与中国一样,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神食人”。活人杀祭,是整个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蒙昧现象,也许这是人类自身进步和提升阶段必须付出的生命代价。图:古美洲文明遗迹——这里曾是玛雅人重要而又神圣的祭祀场所,有专用献牲祭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53:410000以科研创新守护“乡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阶段性成果发布
乡土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遗产,既是现代人望得见的“乡愁”,也是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27:120001浙江一小区挖出上万枚古钱币用不用上交?(挖掘古钱币)
浙江一小区挖出上万枚古钱币,百姓捡到古董应该主动上交。在前些年的时候,浙江金华的一个小区在进行改造的时候,突然发现挖掘出来了不少的地下古钱币,当时人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值不值钱,但是感觉这肯定是古董,就算不值钱,放在家里看着玩也好,所以有着不少的居民就来到这里开始捡钱。最后发现这些钱币都是来自于宋代,估计有这3万多枚,很多居民都拿到了不少。古代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3:28:430000国军大墓顶挖防空洞,考古人员坑底拾到玉衣片,得出重要考古发现
东汉灵帝文陵考古调查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个座皇帝陵。其陵主可以说既幸运,又倒霉。幸运的是生前,他不是皇子,却被选中当了皇帝。倒霉的是死后下葬不久,朝代还未灭亡呢,墓中随葬品就被盗出了。这位皇帝叫刘宏,是汉桓帝刘志的接班人。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庚子,刘宏即皇帝位,史称“汉灵帝”——东汉第11位、倒数第3位皇帝。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40:40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邯郸赵城遗址
战国中晚期赵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及其外围。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自中牟(今河南汤阴)迁都于此,前后历8世,前222年赵被秦灭后衰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于1940年作初步勘察和发掘。1972年以后,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已把全城的范围基本勘探清楚。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53: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