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帝国:霸主土耳其
1450年至1540年间,许多国家都在生产用于大炮的铜炮管;其产量之大、涉及地域之广,使有位历史学家称这段时间为“第二个青铜时代”。不仅是欧洲、奥斯曼帝国、印度和中国在大规模地铸铜,到1650年,朝鲜、日本、暹罗、波斯,以及许多其他地方也在间或生产枪支,特别是西非著名的青铜铸造中心贝宁。而又因为青铜合金即铜与少量锡的合金,这两种金属的开采量也大大增加。日本东部和瑞典西部都在出口铜,马来亚的锡矿开采也发展迅猛。
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1288年之前中国制造的小型手持枪,这种枪支先后推动了大型火炮在欧洲(1320年前)、伊斯兰世界(14世纪30年代)和中国本土的发展(1356年)。除此以外,朝鲜高丽在14世纪70年代拥有的枪支也值得关注,因为这是有据可查的来自中国的技术迁移。在不断受困于日本船只的袭击后,高丽人向开国不久的明朝政府寻求帮助,以期获得武器。起初中国人不愿意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日本船只也开始攻击他们,他们先提供了少量硝石和其他材料,然后允许一名中国技术人员前往高丽协助制造枪支。第一批高丽火枪安装在船上,用来向进攻的船只发射(而非瞄准射击)火焰箭。无论是发射火焰箭,还是使用更传统的弹药,这些武器都成效显著,而制造这些武器的兵工厂在1404年也得到了扩大。
同时,在中国的南部边境,与火器相关的技术对话正在展开。1406年,明朝军队侵入安南(越南)。最初,明朝军队靠装备的大量手持枪和大炮占据上风,但不久之后,安南人就缴获了足够多的火器来进行有效反击,而且很快他们就从明朝边疆省份云南走私进口铜矿,开始制造自己的火器。反过来,明朝人也将安南的一些更优的设计纳入自己的火器制造。在持续不停地争夺领土的过程中,明朝和安南也在一直相互借鉴和改进着对方的技术。很快,安南人就因其卓越的火器技术而闻名各地,而他们也开始用这种技术来获取地域霸权——入侵今柬埔寨、缅甸和暹罗的部分地区,甚至到达了马来半岛的马六甲港。在这些战争和侵犯的过程中,火器制造向南向西渗透到了整个东南亚。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领马六甲时,发现马六甲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暹罗大炮,这些大炮是用(可能)源自中国的铸造方法制造的。
中国曾尽力确保其火器技术不流入潜在的外部敌人手中。但从1500年左右开始,许多国家通过与葡萄牙人的接触,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枪支或制造枪支的知识。而另一个枪类技术的供应源头是土耳其或奥斯曼帝国——尤其是对伊斯兰诸国而言。彼时伊斯兰教正在东南亚崛起,许多穆斯林统治者,包括苏门答腊岛上亚齐苏丹国的苏丹,都与奥斯曼人签订了条约,为他们提供枪支以抵抗葡萄牙人,而作为交换,亚齐苏丹国则可以获得珍贵香料的托运权,奥斯曼帝国也会保证去往麦加的朝圣路线不受侵扰。奥斯曼帝国出口的火器也到达了中亚和非洲部分地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枪支出口贸易,而且其中一些枪支的质量也非常之高。
为了弄清楚这种专业技术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得记着伊斯兰世界长久以来对火药武器的关注和兴趣。从1280年开始,有好几本书都谈到了这类武器,很明显,它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从中国或欧洲获得的信息,而是不断反映着当地实际经验的更新。例如,尽管火箭弹是在中国发明的,但伊斯兰国家的技术人员却设计出了新的类型,包括一种携带半公斤弹头的火箭,以及另一种可以掠过海面、攻击船只的火箭。到14世纪60年代,埃及和土耳其军队拥有了大炮,并用测距装置进行了实验。如上,伊斯兰诸国在火枪领域有独特的技术来源,并对火枪(以及也有可能对其他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364年,土耳其人开始制造大炮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正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那一侧扩张,我们也听闻土耳其军队在1387年和1389年的战役中使用火炮。奥斯曼帝国利用火器取得的最著名的胜利,是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匈牙利火炮创始人奥班协助土耳其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其实在奥班出现之前,奥斯曼帝国早已配备了强力的大炮。不过,奥斯曼人确实一有机会就会招募欧洲火炮专家。此外,随着在东欧的统治地位的上升,他们有了新的机会来利用欧洲的火炮技术,特别是在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1526年起由奥斯曼帝国控制),以及在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的采矿中心(16世纪40年代并入奥斯曼帝国)。这些所得使奥斯曼帝国能更容易地获得制造大炮所需金属,以及银和金子。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强有力地证明了大炮业已成为一种高效的攻城武器。与此同时,法国正在开发更轻便、机动性更高的野战炮,而奥斯曼帝国以及更西边的国家都在制造改进过的手持枪。早期手持枪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需要用燃烧的木条或火柴在火门上点火。要同时瞄准和点火是非常困难的。到了1450年,人们开发出了各种装置,用于盛放缓慢燃烧的导火线或火柴,并使用扳机来使其与火药接触。重型火绳枪是在1470年左右以这种装置为雏形发展起来的,几乎同时出现在土耳其和西欧。奥斯曼帝国的枪械师们知道欧洲的武器,而他们自己也做出了一些关键性创新,具体说来是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蛇形管的扳机装置。到1500年,奥斯曼步兵部队普遍装备有重型火绳枪,并用它们在波斯和埃及打了许多胜仗。
火器的引入对那些长久以来以马匹为中心的军事传统发起了棘手的挑战,马匹在阿拉伯军队中至关重要,在土耳其人的游牧祖先中更是如此。马术在上层社会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各支军队中最负盛名的单位也都是骑兵。相比之下,负责火炮或手持枪的部队士兵往往来自社会的下层,甚至可能是奴隶。在14世纪,枪炮还不具备实际威力的时候,人们有时也会使用枪炮,因其象征着力量,可以通过噪声来恐吓敌人。现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枪炮成为强大的武器后,却会时常受到抵制,因为马背上的战士往往更能象征贵族的英勇和男子气概的美德。
奥斯曼王朝统治下的土耳其比其他伊斯兰国家更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困难。他们培养了一支特殊的步兵部队,这支部队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标志,并有着非常强力的纪律。这些被称为“耶尼切里”的队伍,最初主要是弓箭部队。部队中的男孩来自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家庭,这种身份强调了他们与伊斯兰统治阶级的区别。从法律上讲,他们是奴隶,但他们的地位和职业前景很好,以至于许多家庭乐于让儿子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和伊斯兰信仰——换言之,过一种耶尼切里军团式的生活。就这样,正是靠这些操作火炮、配备火绳枪的部队,16世纪的土耳其军队所向披靡。
1514年,奥斯曼帝国和波斯新崛起的萨法维王朝之间发生了一场关键性的交锋。两个帝国都在积极寻求扩大领土的机会,它们在东安纳托利亚发生了冲突。在查尔迪兰战役中,波斯人的大部分火炮都因距离太远而无法使用。持剑和弓的波斯骑兵被土耳其军队的大炮和火枪打得落花流水。1516年和1517年,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同样无法与土耳其的火力相抗衡,结果是埃及和叙利亚都被奥斯曼帝国吞并了。
本文整理摘编自《世界文明中的技术》,[英]阿诺德·佩西 [英]白馥兰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3.1
南阳出土天子大墓 出土大量兵器(天子墓葬)
南阳出土的一个墓葬下方埋藏着许多的兵器。从古至今我国经历过了许多的朝代更迭以及王朝变迁,还有许多的国家建立起来,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不少的君王级别的人物,这些人通常会称呼自己为天子,也就是天命之子的意思。在那个对于丧葬礼仪比较注重的年代,越是身份地位高的人越是有着比较高规格的墓葬。在前几年我国的河南南阳出现了一座天子墓葬。天子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9-23 20:50:580000丧俗中,寿衣的袖子为何必须长一截?老话的说法比较迷信
寿衣置办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有段时间未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民间丧葬风俗了,这篇文章来说说。生老病死,是人都躲不过的,所以没有必要忌讳死亡。中国人对这一点,其实看得很开的,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过去都会早早预办寿衣什么的,准备那一天的到来。寿衣,俗称“送老衣”,是人在世间穿的最后一套衣服,必须准备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48:430000施工队最害怕挖到古墓 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文物归属)
没有主人的文物,全部都是国有资产。我们可以知道现在发现的很多古墓以及文物,基本上全都是施工队在进行开凿的时候发现的,不过对于大多数的施工队来说,他们遇到古墓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特别在一些南方地带。毕竟那个时候在南方设立古都并不是很常有的事情,可即便如此,让不少的施工队表现得十分害怕。无主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3-05 13:46:200001叶舒宪:文化传播: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
草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意义,需要从文明发生期的文化传播现象入手,作出根源性的具体说明。传统的人文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拓展出非文字的文化研究,即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对文化研究格局带来深刻变化。比较神话学也给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研究带来交叉融合的学术新视角,本文由此论述,发端于草原文化的玉石之路和黄金之路,对华夏文明的发生,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4:140000揭秘殷墟甲骨三大造假手段!文物发现有功者原来是“造假第一人”
最牛的甲骨造假“天才”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的文章说了甲骨发现的事情,本文继续来说这话题。文物造假,是古今都存在的现象。为商必奸,古玩商更奸,在甲骨文发现和收藏史上,同样出现了造假现象。(河南南阳镇平县玉器市场上的玉器,无一不是仿品)有“贩卖甲骨第一人”之称的山东商人范春清,便曾率先干了这种事情。当初,他为了防止甲骨出土秘密被别人知道,为了多赚点钱,先后干了两件不厚道的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0: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