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69

何国俊;支艳杰:南海史前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14:521

南海,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东接菲律宾群岛,南邻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海域广袤,岛屿众多。自古以来,华南大陆就是南海的倚靠与屏障,南海先民来源于华南大陆。南海史前文化根植于华南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表现出强烈的华南文化特征,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华南本土石器传统和陶器传统的传承。

一、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传统

华南地区拥有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广西百色盆地旷野中的诸石器地点,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已在百色、田林、田阳、田东、平果等地发现了相关遗存和散布地点共100多处①。所发现旧石器的原料多为砾石,器形包括砍砸器、尖状器、手斧、刮削器、石片等,以大型砍砸器占多数,尖状器和手斧也较多。石器特点是形体硕大而厚重,以锤击法单向打击制作为主,少数碰砧法交互打击,极少有二次加工痕迹。百色石器地点的地质年代大多属于中更新世,有的甚至早到早更新世,绝对年代为距今80~70万年②。这种以砾石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与中国北方大陆的“小石器文化传统”相区别,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及越南北部地区,这是南海古代文明的源头。

旧石器时代中期,华南发现了较多洞穴遗址,出土了人类骨骼化石、打制砾石石器和伴生动物群。特别是在广东韶关马坝狮子山洞穴遗址中发现了人类化石及许多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③,以此命名的“马坝人”在体质特征上可归类于早期智人,代表了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2.95万年~13.5万年。广东封开渔捞镇垌中岩、封开罗沙岩、封开狮头岩、乐昌坪石镇石灰冲等洞穴遗址中,也发现了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动物群。上述洞穴中采集到的打制砾石石器,体现了华南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的传承。

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主要有广西柳州白莲洞第一、二期④、桂林宝积岩⑤等洞穴遗存。华南砾石打制石器传统仍然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内涵,石器用砾石或砾石石片制作,采用单向锤击打片,有大型砍砸器和石锤、刮削器、切割器以及各式石片、石核等。但在白莲洞第一、二期等个别遗存中出现了由燧石小石片制作而成的各类小型石器,体现了华北细小石器工艺的传入。

旧石器时代末期到中石器时代,华南地区存在大量洞穴文化遗存,包括广西柳州白莲洞第二期、柳州思多岩、崇左矮洞、来宾盖头洞、武鸣苞桥A洞、芭勋B洞、腾翔C洞、桂林D洞,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水石岩、乞丐岩、罗髻岩、罗定饭甑山等⑥。吴春明先生⑦将这些遗存归纳为三大类文化因素:一是砾石石器工业典型文化内涵的延续,制作工艺仍以单向打击为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雕刻器和石片、石核等;二是形态多样的细小石器工业群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各式燧石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等;三是穿孔、磨刃石器的初现,穿孔石器是在砾石打制石器的单面或双面钻孔,磨制石器是在砾石石器器身的局部(多为刃部)打磨,两者均是在传统砾石石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三类文化因素或单独出现,或不同程度地共同出现,但本土砾石打制石器传统一直是文化的主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新出现的穿孔、磨制石器,开启了华南新石器文化传统,同时也奠定了华南新石器时代的土著文化传统。

二、海南岛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在地质学上,已充分证明在玉木冰期,南海海面迅速下降,大陆架区全部或大部分出露成陆,台湾岛、海南岛与大陆相连。在冰后期,海面急速回升,在距今1万年左右,琼州海峡才由西向东完全断开,海南岛由此与岭南大陆相隔断,形成并保持现今这一独立的地理单元面貌⑧。在海南岛内陆昌化江下游信冲洞动物化石点⑨的洞穴内次生裂隙堆积中,发现一批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有的属于华南地区的绝灭种,这证明海南岛曾与大陆相连,华南地区的野生动物通过琼州海峡陆桥抵达海南岛这一事实。

距今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岛已出现人类的生产与活动。这些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集中在海南岛内陆的昌化江流域,是海南岛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在昌化江下游支流南阳河左岸第二级阶地上的混雅岭、燕窝岭两处旧石器旷野遗址的黄色粘土层中,采集到3件石制品,均为砾石打制石器,器形厚重,制作工艺简单,包括2件砍砸器和1件石核,经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其距今2万余年⑩。在昌化江下游支流钱铁河西岸的钱铁洞洞穴遗址中发现160余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石锤和石砧等,其中砍砸器、石锤、石砧占很大比例。石制品原料主要为凝灰岩、砂岩和灰岩。石核分单台、双台面和多台面。打片方法采用锤击法。石器加工比较规整,加工方式主要向背面。从打制技术和器型特征上,这些石制品均表现出明显的华南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特征,特别是仅有的1件手镐,属于典型的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与中期的重要石器类型,在海南属首次发现,可以初步确定遗址的地质学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11)。

三、新石器时代之交的滨海洞穴遗址

落笔洞洞穴遗址(12)是昌化江流域旧石器地点之后海南岛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骨、角、牙、蚌器等。石器以打制石器占据绝大多数,多为砾石石器,多采用单向打击,双向加工极少,个别有二次加工痕迹,器类包括砍砸器、敲砸器、石锤、刮削器、石核及石片等。此外,出土少量磨制穿孔石器,均在器身中部对钻一孔,磨制较粗糙。骨、角、牙、蚌器以骨器最多,角器其次,少量牙、蚌器,器形不规整,加工技术不精,除个别器物在器身磨制修理外,多数仅在刃部加工磨制,器类有骨铲、骨锥、骨镞、骨矛形器、骨尖状器、骨匕、骨管、角铲、角锤、角锥、角尖状器、蚌尖状器、牙制品及一些加工材料。遗址第二层螺壳的碳14测定年代为10890±100年。

落笔洞遗址出土石器仍以华南传统砾石打制石器为主,出现少量磨制不精的磨制穿孔石器,也与华南旧石器时代末期白莲洞第二期遗存的风格一致,但在年代上有着明显的滞后。落笔洞也未出现陶器,尚处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同时,遗址中存在较多贝壳类动物遗骸,多为食用种,如蚶、牡蛎和螺等,此类海生软体动物的存在,说明海洋捕捞在落笔洞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海南岛最早先民开发海洋的发端。

四、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沙丘)遗址

新石器时代,南海的广大滨海地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环海南岛地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贝丘(沙丘)遗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贝丘(沙丘)遗址分布集中、文化面貌清晰、年代分期明确,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贝丘(沙丘)遗址,从最早的大黄沙⑤层到咸头岭第一至三期,再到大黄沙②层,历经五期文化的发展,距今7000年至5000年(13)。土著文化传统一直是本阶段文化的主体内涵:陶器以圜底器为主,釜、罐是主要器形,石器以磨制的长方形、梯形的锛、斧为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陶器的制作水平、纹饰图案、器形种类,石器的制作工艺、器形种类等各方面,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均未脱离土著文化传统的范围。土著文化传统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外来文化因素——与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相似的文化因素。从最早的第一期开始,就出现了圈足器,打破了本地区文化中圜底器的垄断地位,并且不断发展。第二期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圈足盘这一特色圈足器形,还伴存有彩陶和白陶,圈足盘是彩陶和白陶最为常见和最具特色的器形。圈足盘、彩陶和白陶持续存在和发展,到第五期时方才衰落。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缺乏可靠的地层叠压关系,但通过比较各遗存文化内涵的差别,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年代范围在距今4900~4200年之间(14)。早期阶段包括涌浪上层(15)等遗存,文化面貌单一,石器以磨制为主,但存在较多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中未出现有段石器。陶器以圜底器和圈足器为主,少量平底器,不见三足器。陶器纹饰出现相当多的几何印纹。晚期阶段包括银洲早期(16)、圆洲一期(17)等遗存,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较之早期大大减少,出现了有段石器——锛。陶器仍以圜底器和圈足器为主,新出现了三足器。早期、晚期两个阶段体现出明显的土著文化传统,晚期阶段出现了三足器这一中原文化因素,这种外来文化因素通过赣鄱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间接而来,其影响程度较微弱。

环海南岛的贝丘遗址,其出现年代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晚。年代最早的东方新街贝丘遗址(18),距今5000年左右,较珠江三角洲最早的大黄沙⑤层晚2000年左右。该遗址发现的石器多为打制,出现少量磨制石斧;陶器均为夹粗砂陶,以灰褐陶为主,器形多为圜底的釜、罐类,多为素面,少量饰粗绳纹。此外,遗址中包含大量螺壳和贝壳残骸堆积。

海南新石器时代中期贝丘遗址以陵水石贡遗址(19)和移辇村遗址(20)为代表,距今4000多年。这一阶段,磨制石器制作工艺提高,器形增多,形制规整;陶器火候提高,除圜底外新出现圈足器形;出现了柱洞、居住面、灰坑、灶等遗迹。

海南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以东方荣村遗址(21)为代表,由于该地区文化上的滞后性,其绝对年代上已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对中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石器磨制技术愈发精制,器形增多;陶器火候提高,泥质陶增多,器形上出现平底器,器类大大增加,特别是纹饰增多。新出现较多数量几何印纹陶,有着中国东南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重要特征。

五、南海史前文化的内涵

从距今80~7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华南地区建立了以砾石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石器传统,与中原北方峙峪系小石器传统相并列。砾石打制石器传统是华南旧石器时代的主体文化内涵,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至末期一直发展并延续至新石器时代诸文化遗存中。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两广地区的洞穴遗址中出现了磨制和穿孔的新石器加工工艺。这种新工艺发展至新石器时代,在砾石打制石器传统上形成了磨制的石斧和石锛器形,这又成为了华南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传统,有别于中原北方的石器传统。同时,华南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以圜底的釜罐类器为特色器形,这一本土陶器文化传统,与中原北方的三足器陶器文化传统相并列。

广义范畴上,南海大部分地域属于华南的一部分。在考古学文化上,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南海一直属于华南文化大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器方面,华南砾石打制石器传统和磨制锛斧类器传统,是贯穿南海地区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涵。陶器方面,圜底的釜罐类器也是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传统。虽然,在不同阶段,包括南海在内的华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因素影响,但无论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细小石器因素、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圈足陶器和彩陶器因素,还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三足陶器因素,都是局部范围内的、阶段性的,其影响程度有限,并不能改变华南本土文化传统。从这一宏观角度来看,华南史前文化一直相对独立于中原北方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从宏观的考古聚落形态上看,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旷野遗址占绝大多数,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旷野遗址逐渐消失,洞穴遗址逐渐增多。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已占绝大多数,而到了旧、新石器时代之交的落笔洞遗址,在地理位置上已邻近海边。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几近消失,滨海地带广泛分布的贝丘(沙丘)遗址是主要的文化遗存。由此可见,南海先民最初由华南内陆的旷野迁入洞穴,再逐渐接近海洋,最后走出洞穴,傍海而居。也是从落笔洞遗址开始,鱼类和贝壳类等海生动物遗骸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而后,网坠等器物也开始出现,这充分说明渔捞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南海先民已经从接触海洋发展到开发海洋,并为将来征服海洋打下了基础。

六、余论——商周秦汉时期的南海古文化

商周时期,汉文史籍中开始出现关于南海先民的记载。《逸周书·商书·伊尹朝献》和《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的“瓯”“路”等族名,即南海“西瓯”“骆越”的先民。战国秦汉时期,南海大地百越杂处。当时的史籍中已明确记载了“南越、西瓯、骆越”,即岭南地区的越人。这一时期,秦、汉王朝曾多次强迁中原汉人入岭南,与百越先民共处。南海岛夷(岛屿先民)以卉服织贝(树皮布衣)、凿齿、断发纹身、珠贝装饰、善操舟楫等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在考古学上表现为树皮石拍、有段石锛、几何印纹陶、贝类装饰品、边架艇等遗物的出土,在民族学上表现为凿齿、断发、纹身等风俗的沿袭。

秦始皇南征百越后,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后秦南海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实际控制南海。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自此,南海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达到了统一。

①李炎贤,尤玉柱.广西百色发现的旧石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4);广西文物工作队.广西新州打制石器地点的调查[J].考古,1983,(10);曾祥旺.广西百色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J].史前研究,1983,(2);谢光茂,谢日万.右江上游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J].广西文物,1992,(1).

②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考古,2003,(10).

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马坝人类及其他动物化石地点调查简报[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2).

④易光远,杨群,黄云忠,等.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J].南方民族考古,1987,(1);广西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白莲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9~145.

⑤王玲红,彭书琳,陈远璋.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2,(1).

⑥Pei,Wen-chung.On a Mesolithic 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5,(3);邱立诚,宋方义,王令红.广东阳春独石仔洞穴文化遗址发掘简讯[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3);邱立诚,宋方义,王令红.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J].考古,1982,(5);宋方义,邱立诚,王令红.广东封开黄岩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简讯[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1);宋方义,邱立诚,王令红.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J].考古,1983,(1);宋方义,张镇洪,郭兴富,等.广东罗定饭甑山岩、下山洞洞穴遗址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9,(2);邱立诚.广东封开、怀集的几处洞穴人类化石遗存[J].考古与文物,1989,(4).

⑦吴春明.试析华南中石器时代文化的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C]//英德市博物馆等.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⑧杨树康.华南沿海第四纪地层划分和海岸升降[J].热带海洋,1982,1(7);姚衍桃,Jan Harff,Michael Meyer,等.南海西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海岸线重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6).

⑨王大新.昌江县混雅岭动物化石地点[J].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

⑩丘刚.海南古遗址[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224.

(11)黄兆雪,李超荣,李浩,等.海南省昌江县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C]//董为,主编.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12)郝思德,黄万波.三亚落笔洞遗址[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11~39.

(13)深圳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深圳市大黄沙沙丘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11);深圳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深圳市大鹏咸头岭沙丘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11);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07,(7).

(14)邹兴华.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分期[A].香港博物馆编制.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C].香港:香港市政局,1993.

(15)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涌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7,(6).

(16)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三水市博物馆.广东三水市银洲贝丘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6).

(17)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市圆洲贝丘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0,(6).

(18)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C]//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丘刚.海南古遗址[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24.

(19)陵水县石贡沙丘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冯永驱.陵水县石贡沙丘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王大新,王静.陵水县石贡新石器时代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郝思德,李钊.陵水县石贡新石器时代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丘刚.海南古遗址[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28~31.

(20)郝思德.陵水县移辇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

(21)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2003,(4).

来源:《南海学刊》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