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
一、术语
孢粉学(Palynology or Pollen Analysis)又称为孢粉分析,是通过对植物花粉的分析,帮助进行相对断代和重建古环境与气候变迁,以及了解农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部落(Tribe)一般指比游群或原始群稍大的社会群体,但是人口很少超过几千人。与游群不同,部落大多是定居的农人,同时也包括了游牧群体,有些部落倾向于通过联姻融合到更大的社会中去。
层位(Stratification)表现有上下叠压堆积序列的复合地层。
地层学(Stratigraphy)源自地质学原理,用来分析一处遗址垂直剖面上依次叠压的一系列层位。由于没有扰动的地层具有下部地层比上部地层古老的规律,因此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地层中文化遗存年代的相对早晚,并建立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
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or Archaeozoology)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鉴定和分析,以复原人类食谱和了解堆积时代的环境的考古学分支。
分子人类学(Molecular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从分子水平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以了解人类和灵长类的亲缘关系、人类进化、各人种和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等。
浮选法(Flotation)一种通过水来筛选发掘土壤的办法,以便分选和获取各种微小生态遗存与文化遗物。
工业(Industry)这一术语仅限于某种人工制品的范畴,例如打制石器工业或陶器工业,并常指由同一批人群或社群生产的产品,表现为重复出现的特定类型。
公共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是指政府出于公众利益对考古学进行管理,向公众宣传考古学为未来而保存过去的意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考古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其内容包括抢救性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等。
环境考古学(Environment Archaeology)一种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即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用以复原人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利用、农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了解古代社会是如何适应环境变迁、如何操纵周边环境而发展起来的。
金石学(Studies of Bronze and Stones)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青铜器和碑刻铭文,其基本方法偏重著录与考证,主要为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旧石器时代(the Paleolithic Period)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到一万年前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工具技术以打制石器为特点,生存方式和经济特点主要是狩猎采集,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游群。在美洲被称为“古印第安期”(the Paleo-Indian Period)。
聚落考古学(Settlement Archaeology)通过从个别遗址到整个区域的人类居址形态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人地关系、文化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y)根据测年技术如放射性碳方法或根据固定的年历来确定的年代,以直接的年龄长短来表述。
考古学(Archaeology)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过去的一门学科。
类型(Type)用共同特征来定义的器物种类。
历史考古学(Historical Archaeology)研究有文献记载的社会的考古领域,一般与历史学关系密切。
埋藏学(Taphonomy)研究从有机体死亡后到其被发现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和其他自然动力对其保存状态的改造过程。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是指一种用民族学观察来帮助考古学家解读考古发现的研究方法,它特别关注人类行为方式与物质材料废弃过程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物质文化能够保存和不能保存下来的原因,以便对考古材料做出更为客观的解释。
酋邦(Chiefdom)比部落更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虽然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社会的一种重要机制,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等级分化的社会。不同的家族或血缘世系根据其威望的高低,以及与酋长关系的密切程度来规定等级。酋邦一般拥有永久性的祭祀或礼仪中心,以神权统治为特点,并显示有手工业专门化的特点。
人工制品(Artifact)人类制作、使用或改造的任何可移动物品,如石器、骨器、装饰品、陶器或金属容器和武器。
三期论(Three Age System)利用不同材质的工具先后发展的次序来建立相对断代的方法,每个阶段分别以主要使用石器、铜器和铁器为特点。这一方法的确立被认为是科学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生态物(Ecofact)指遗址中遗留的非人工制品,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证据,包括有机和无机的物质遗存,如孢粉、植物种子、动物骨骼和土壤等。
石核(Stone Core)用来生产石片的母体,也能以此来制作重型工具如手斧。
石片(Stone Flake)从一件石核上剥离的石制品,它们或是废料,或被选用来制作工具。
石叶(Blade)通常从精心修整的柱状或锥状石核上剥离的两缘平行的长薄石片,一般是指长度在宽度的两倍以上的石片,常常截断后用来制作复合工具的刀刃或箭镞。
实验考古学(Experimental Archaeology)通过严格控制条件和操作来对古代器物和生活如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房屋乃至金字塔和农业生产进行实验复制,以了解这些器物、建筑和生产方式所采用的工艺、方法、能量投入甚至其功效,以便对考古材料做出科学的阐释。
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指对文字出现之前那段人类历史进行的考古学研究。
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用树木生长年轮来计算绝对年代长度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碳断代法(Radiocarbon Dating)一种绝对测年的方法,利用有机物内放射性同位素14C的衰变速率来确定年代。
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的生物学或体质特征以及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文物学(Study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文物。
相对年代(Relative Chronology)根据时代相对早晚所确定的年代序列,比如根据地层学、古生物学以及器物类型学的早晚次序排列所建立的年代学。相对年代并不知道某种器物或遗址的绝对年龄。
新石器时代(the Neolithic Period)旧大陆史前期较晚的一个阶段,以农业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特点,普遍采用磨光石器和陶器,定居村落的出现使得社会规模变大,社会形态出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和氏族。在美洲被称为“伍德兰期”(the Woodland Period)。
形成过程(Formation Process)它研究人类和自然动力对考古遗址的影响。文化形成过程是指人类活动的有意或偶然破坏,自然形成过程是指影响考古材料埋藏及保存的自然或环境状况。这些过程既影响遗存的埋藏方式,又影响到其埋藏后的情况。如果要从考古材料来复原人类的行为方式,分辨这些影响考古材料分布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形制(Style)器物生产和装饰品制作所体现的相同风格。
遗迹(Feature)指不可移动的人类活动迹象,如火塘、窖穴、房基、柱洞、建筑物等。
遗址(Site)发现有人工制品、遗迹、建筑、有机物及环境遗物等人类活动遗存的场所。一个遗址可以是一处临时营地,也可以是一片墓地、一座村庄、一处采石场和一处城址等。
铀系法(Uranium Series Dating)一种根据铀同位素放射性衰变进行测年的方法。它对早于5万年、处于14C测年范围之外的时段特别合适。
游群(Band)指小规模的狩猎采集社会,一般少于一百人。他们常作季节性的迁徙以利用野生食物资源,血缘关系在其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硅石(Phytolith)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极小硅质颗粒或蛋白石,在植物分解或燃烧后仍能留存,由于不同植物的植硅石形状有别,因此能够像孢粉那样判断不同的植物种类。它们常见于土壤、灰烬层和陶器中,甚至会留存在石器和动物牙齿上。
植物考古学(Archaeobotany)根据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植物遗存来复原古代生态环境和经济形态的考古学分支。
中石器时代(the Mesolithic Period)约一万年前起始的旧大陆史前文化阶段,是旧石器时代向以农业经济出现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而且在世界各地延续长短不一。在美洲,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期”(the Archaic Period)。
组合(Assemblage)特定时空中经常出现的一组共生的人工制品,代表同一批古代人群活动的遗存。
二、概念
传播论(Diffusionism)19与20世纪考古学界流行的一种阐释理论,重视文化的外部关系,用外来因素解释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极端传播论认为制陶、建筑到金属冶炼等所有文明因素都是从单一的世界中心传播开去的。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共同特征将器物或现象归组或归入一种分类框架之中。
共生(Association)指一件器物与其他考古遗存一起共存的关系和现象。
归纳法(Induction)由一系列特定观察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得到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
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 Explanation)源于自然科学的一种推理方法,用于阐释现象背后潜在的动因和探究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它需要提出各种可能性的假设,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考古学的证据来加以验证。
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认为岩石的沉积是基于一种目前仍在陆地、海洋、河流、湖泊持续进行的过程。换言之,过去在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状况在本质上是和现在相似的。
考古学文化(Archaeological Culture)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批遗存,这种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被称为“考古学文化”,并被认为反映了特定时空中一批人群的行为活动。
类型学(Typology)以共同特征为基础,按照类型将器物进行系统编组的方法,一般用来进行相对年代排序的分期或确定文化关系的分区。
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指一种文化历时的延续性。
文化历史学方法(Culture Historical Approach)运用传统历史学来进行考古学阐释的一种方法。即强调对特殊事件的描述,采用分类详述的归纳法,以建立人类文化的编年史。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分支,研究人类的非生物学的社会特征,如社会、语言、技术等。它有两个主要领域,民族志学和民族学,在欧洲它等同于社会人类学。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研究社会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文化变迁视为人地关系制约下的适应过程。
系统论(System Theory)一种考古学的动态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看成是由可供分析的不同子单元组成。其中,古代社会和文化被看成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即相当于系统中的因子。这些组成部分和系统因子可以是人口密度、聚落形态、粮食生产、技术、贸易和宗教信仰等,它们之间的协调互动保证了社会和文化的正常运转,而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变迁。
能动性(Agency)考古学中的能动性研究是要努力从考古遗存来解释人类的能动作用,并且系统地追溯它在过去社会中的意义。个人既是社会规范的遵循者,又是文化现象主动的创造者。社会文化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个人作用的合力,能动性研究就是要探究哪些个人或团体层次的能动作用在社会文化演变中发挥了作用。
相关背景(Context)通过对考古遗存共生关系、埋藏土质和原始出处的测量和评估,确立它的时空位置。它主要评估考古遗存是如何进入这个位置的:既要了解它们原来如何被制作和使用,也要了解它们如何被废弃,以及它们在废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在有明确问题导向的考古研究中,根据科学方法安排研究路径,从调查、发掘、采样一直到室内分析,引导整个研究过程向预期目标前进的一种系统计划。
灾变论(Catastrophe Theory)用突发事件来解释自然和文化变迁的理论。
中程理论(Middle Range Theory)由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他将这种理论比作材料解读的罗塞达碑,通过采用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等方法,试图在残缺不全的考古遗存与现代民族考古学观察和实验方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以了解考古遗存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和行为。
三、流派
过程考古学(Processual Archaeology)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唯物论观点来重建文化系统的互动,并对文化演变做出科学阐释。
后过程考古学(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意在探究考古材料中古代人类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对文化演变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一批不同的学术流派,如象征考古学、结构考古学、认知考古学、性别考古学、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等。
结构主义方法(Structuralist Approach)一种考古学阐释理论,强调信仰和象征的概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强调这些行为后面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因此,研究的适当目的是要揭示思想的结构,并研究它们对那些创造考古遗存的人类思维活动的影响。
进化考古学(Evolutional Archaeology)19世纪用进化论来研究和解释考古材料的方法,将人类技术、工具和文化看作是直线累进的过程。20世纪下半叶,它是指这样一种学派,即将文化演变看作是由类似于生物进化的一种过程所造就的。
历史特殊论(Historical Particularism)由博厄斯及其弟子所倡导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漠视通则研究,认为所有文化是其自身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产物。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Marxist Archaeology)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为主要依据,以唯物论立场考察社会变迁。认为社会发展是生产力(技术)和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强调从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来解释社会文化演变。
认知考古学(Cognitive Archaeology)通过物质遗存研究古代社会的思维方式。一部分是了解5万年前原始人类智力的演化过程,另一部分是研究智人出现以后人类世界观的发展。
新考古学(New Archaeology)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认为考古学不应该停留在材料的描述和编年上,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之间应该建立起明确的科学体系,像自然科学一样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考古研究来予以严格检验,并为社会文化演变做出通则性阐释。新考古学基本与过程考古学相当。
来源: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谁能体会刘邦晚年的心酸与无奈 汉高祖逢叛乱必亲征背后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是一位备受尊崇的伟大领袖,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经历了无数苦难,历经八年的战乱,最终成为了统一天下的皇帝。毛主席曾称赞他是封建史上最厉害的帝王。然而,我们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刘邦的军事决策,以及为何他常常亲征而不派他的大将。我要新鲜事2023-08-05 20:16:410000扁鹊被教科书移除?四川一座古墓出土9部医书,揭开他的身世之谜
“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扁鹊仓公列传》在以前的语文课本上存在这样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不过后来在某次教科书编写中,这篇文章便被国家教育局删掉了。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43:590001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讲话·致辞·总结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35:430000特朗普的卫冕行动,第二任期诅咒的新例子
老李今早一早上打开电视,没有再出现特朗普充满力量和标志性表情的讲话画面了,今后要适应特朗普淡出电视的新闻和政论节目。相反,拜登的演讲的镜头与日俱增。特朗普发的推,再次被标签,核心团队的人们观点已经分化,除了闺女、儿子等都劝他,认输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44:260000编者说 |《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一图载千言
李子裔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一书,自2017年春立项至今,历时四年,现已正式出版。作为一部规模巨大的彩印图籍,本书收录了欧洲著名中国古籍收藏家、研究家,英国伦敦木版教育信托(MET)创始人冯德保(ChristervonderBurg)先生近四十多年来苦心营求于世界各地所收藏的中国古籍善本影像。《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主编:翁连溪刘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33: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