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与文明”暑期学校开幕式暨第一场讲座整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历史、考古与文明”暑期学校开课啦!
7月16日上午,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主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中山大学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协办的“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正式拉开序幕。
开幕式

负责人桑佳旻主持

吕静教授致辞

学员代表张梓梁发言

郭立新教授致辞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重拾漆彩荣光
——中国古代漆器世界
主讲人:吕静 教授(复旦大学)
开幕式后,我们迎来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吕静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讲座,讲座主题为“重拾漆彩荣光——中国古代漆器世界”。

讲座开始,吕静教授从“我们对漆器有多少认识”入手,追忆逐渐淡出记忆的漆器,引出漆液制作的首创者:中国。
讲座主要分为五部分:
一、漆树、漆液与割漆的介绍
漆树是一种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地区。成熟后的漆树能分泌出液体,其主要成分为漆酚、漆酶、胶质、水分,这便是——漆液。通常5年~8年漆树可以割漆,温度达到30度,湿度75%-80%是生漆成漆膜的条件。
二、世俗万象、流光溢彩——战国秦汉漆器
中华漆器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奠定了世界漆器中独一无二的至高地位。第一个高峰: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3世纪)。从出土实物可窥探,漆器种类之繁、数量之巨、功能之广、心思之巧、工艺之精、使用之密。在青铜时代终结、制瓷烧窑尚未大规模开启的千年岁月中,战国秦汉漆器登上历史舞台,开创了叠彩流光之漆器时代。
三、富丽堂皇、惊艳华贵——唐代漆器
中华漆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唐朝(7世纪~9世纪)。唐代出土漆器相较战国较少,但在海外传世漆器数量较多。吕静教授主要介绍了嵌螺钿漆器、金银平脱漆器、夹纻造像。
四、纯雅精致、美仑美焕——宋元明漆器
中华漆器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宋元明(10世纪~17世纪)。作为古代中华漆艺的最后荣光,在这一时期,生漆精致技术得到了关键性突破,融髹涂、绘画、雕刻、金工、镶嵌于一体。文人情趣介入,使得漆器走向纯雅精致风格。吕静教授着重介绍了单色漆、雕漆、嵌螺钿、戗金、填漆。
五、极简漆工艺介绍
漆器制作工艺繁琐,材料分胎料、油料、腻子料、调和料、颜料,制作主要分为制胎与髹漆,装饰漆艺有描画、刻漆、镶嵌。其中镶嵌又分为螺钿、金银、金银平脱、宝石、蛋壳。
漆器是中国史前最早的一项发明创造,同时也是中华对世界物质文明的卓著贡献。由中国本土向周边传播形成的漆器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一大特色。从现在开始,认识中华漆器,重拾昔日辉煌和荣光,让我们重返漆器大国的世界!

晚上讨论课吕静老师与第2组学员交流中

讨论课上吕静老师与第4组学员交流中
整理人:吴凡(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编辑、配图:刘亚楠
迁葬打开墓室,发现棺上趴着一条一丈多长大黑蛇,移棺后将蛇放回
北魏孝文帝陵位置的考古确认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华多民族融合中的贡献,得到史家的一致肯定,那就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最被肯定、且有改革魄力皇帝并不是拓跋珪,而是拓跋宏,史称“孝文帝”。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40:490000张十庆:日本玉虫厨子与东亚早期建筑样式
日本小木作玉虫厨子,以其作为早期佛教遗物的重要性而闻名,日本美术史与建筑史学界对之有较多的分析研究,国内学界亦有刘敦桢译注的《玉虫厨子之建筑价值并补注》[4]一文,可借之对玉虫厨子背景及基本分析有大致了解。玉虫厨子在早期东亚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中国早期建筑的研究也尤具意义,本文从东亚背景及样式史的角度试作梳理和讨论。一性质与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24:080001考古发现被同伙谋害的最惨古代盗墓者,尸体悬于洞中,颅顶被砸裂
洞中盗墓者尸骨本文作者倪方六考古中,在盗洞里发现盗墓者的尸骨并不少见,但在古应国墓地上的发现盗墓者,死得特惨,非常罕见。这个盗洞,是在考古编号为第232号墓(M232)上发现的。古应国墓地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应河边上的滍阳岭上。从1986年开始,至2007年,前后历时21年,共掘了500多座古墓葬。其中除了古应国贵族墓葬外,还有一部分是两汉时期平民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22:170003山东发现的一座古墓 墓主人是位高材生(寒门学子)
古墓里埋葬的是一位寒门走出来的高材生。2010年,在山东济南一建筑工地上,挖掘机无意间挖出一座古墓,闻讯赶来的考古队立即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几天挖掘后,一口硕大漆黑的棺木显露出来,棺盖打开后,棺内一片积水,墓主人的尸骨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清理完棺内所有东西,考古队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发现棺材我要新鲜事2023-12-17 11:22:510009宋兆麟:我的民族考古之路
我是在东北农村长大的,受过日伪的气,经历过解放战争。在战乱岁月,农村小学是关门的,学校是停办的。我仅念过一、二年级初小,后来就辍学在家,放牛、砍柴、种地,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例外。当时我们家参加革命的人不少,是有名的“八路窝子”,家里只有我是年轻的男人,是个“小男子汉”,这时我才懂得“革命家庭孩子早当家”的含义。记得家里养着一头骡子,种地运货全靠它,但后来它得了“肠梗阻”,死了,我们全家人都很悲痛。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