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物:张建林:三十年踏遍雪域高原,揭秘藏区古文明
很幸运,跟随张建林先生几次去过考察现场。2006年,西藏萨迦,张老师和团队正在进行考古挖掘,海拔四千多米,雨季中的小镇,上山下山,等雨停了开工的间隙,做整理绘图。我找了拖拉机独自去泡温泉,张老师和团队的人不会舍得浪费这样的时间。
藏东,吐蕃时代的寺院里,张建林先生正在鉴定一幅清代的唐卡。
2009年,我跟着张老师的团队去藏东考察吐蕃时期石刻,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拉萨到盐井盐田,在察雅县去往深山古寺。雨中骑马,风中徒步,夜宿帐篷,幽暗的寺院大殿里组装散落的佛像,在古老的土司大院里拎着棍子防狗的偷袭。
也正是在这一次,我才真正的理解,“考古”不可能是一个浪漫的名词,甚至不仅仅是学识的累积,还必得有一种精神在。随时能安放身心,保持克制与求索。
凭着感性做一件事,总有所谓的努力坚持,但是要在一件事情上有所成就,需要的是恒定与热爱。
西藏阿里,海拔四千多米的山顶俯视穹隆银城,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2015年,西藏阿里的穹隆银城。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张老师要独自去山顶上看一看穹隆银城的全貌。
“你要去,我不会等你,也不会管你。”
于是,来回的路上,他就真的一句话也没跟我说。
他大步走在路上。他早已经习惯在荒野中的独自沉默,在沉默中洞悉天地。
我远远随着他翻过深沟,爬上山梁,高原的阳光在午后晒在石头上,石头闪着光,晃得人视线模糊。
到处都是大石头,并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在路上。稀薄的空气,让人一无所思。
在两侧悬崖的中间抱着经幡柱谨慎前行,转过乱石不断滑落的悬崖边窄窄一条土边,站在山的最高处。原本仰视在上的王宫,看下去缩小成为一个点。
狂风烈日中,他的身影遮住了光,成为一道剪影。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还有古老而神秘的故城,这是一座还没有人下过定论的城址。
他会是那个做出结论的人吗?
对于一个年届花甲的考古学者,这会是一个他期待中的荣耀吗?
张建林先生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村里炒菜。一个认真的学者,菜也做得不错,起码会非常细致。
“张老师,您怎么选择了考古专业的?”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当时我22岁,已经在宝鸡县化肥厂当了三年工人。我的第一志愿是图书馆专业,第二志愿是考古,第三志愿是中文,因为我喜欢看书,没想到被西北大学的考古专业录取了。”
“您第一次到西藏之前,对西藏有了解吗?”
“1984年到西藏做文物普查,当时关于西藏的了解非常有限,直观的感受就是看过一部关于西藏的电影——《农奴》,到了西藏,好像是进入了一个异域之邦。”
已经退休的张建林先生,却没有停止在西藏考古的脚步。
1985年,古格王国遗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调查。
“虽然之前,我们翻阅了几乎能搜集到的所有古格的资料,照片也看了很多遍,可是一旦站立在真正的古格故城面前,那种惊喜和兴奋还是难于自已,久久不能平静。
时近中午,阳光强烈,故城土山上的残垣断壁、佛殿、碉楼、洞窟无遮无拦,历历可数。偶有云团飘过,山上就出现迅速移动的阴影,山风吹起一阵尘土,远处象泉河的流水声隐约可闻。”
张建林先生等13人组成的古格王国遗址考察队,6月,从拉萨出发,在路上颠簸辗转半个月后,才终于站在了古格王国遗址的山脚下。
都正年轻,因为内心太过激动表面却格外保持平静,坐下来,吸上一根烟,静静地看着眼前这座凋敝之城。
考古队在古格断断续续工作了三年。他们统计故城遗址的宫殿的数量,为之编号,就像当年伯希和、张大千、史岩分别为敦煌莫高窟所做的工作那样。
红殿和白殿的外墙和土山色无异,寺顶上的女儿墙残毁,大殿的天窗进的雨水破坏了部分壁画,山坡上、石道旁比比皆是遗弃的箭杆、铠甲残片、破碎的藤编盾牌。一堆堆的卵石和大量的线刻玛尼石。洞窟式民居、宫殿、寺庙多数已成废墟。
在他们到来前的两年,县政府在这里安排了两位守护者,盖起了三间藏式平顶小土房和两米多宽的小院子,后来腾出了其中的一间给考古队用。这几间小屋经过30年的风吹日晒,已经与古格王国遗址融为一体,他们当时写的字还留在墙上。
长途舟车骑行劳顿,到了目的地,马上投入工作,是考古工作者的常态。
“张老师,很多人对考古都特别好奇,有些书把西藏考古写得异常传奇,近乎魔幻,您有没有经历过特别惊险的事情啊?”
“我没看过那些书,惊险?我没感觉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惊险的奇遇,就是在工作。每次野外考察,工作量都很大,总是想着可以从容一些,早点收工就是享受了。可是一干起活来就容易忘记时间,经常一干就超过十小时。”
“考古工作三十多年,回想起来,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遗憾!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每一次考察都尽量做细做完全,每次离开现场,又都感觉还应该再回来更加深入的做下去。可是一个接一个的工作,根本停不下来,大多数都再也没有时机重返。还有大量调研过的资料没来得及整理。”
“哈,可是就退休了。”
“我们考古界把退休的研究员叫核废料,正经发不了电了,辐射性还挺大。”
远远见到有人马穿过河谷,寺院里的阿尼啦(修行的女性)拎着茶等在路上。大家围坐,休息一下。
张建林先生在西藏三十年,我没有听到过他与人讨论佛法,多的是佛造像、遗址,是曾经存在并留下的痕迹。
我猜深藏在他心中的或许是儒家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又有老庄一样自由行走在天地间的心性,这样的心性是很能感染人的,郊野烈日或是无边星空下,只要有他在,总会让人感觉身心自在。这同时也是儒家的厚德以载物的美德吧,以自身的品德感染人。
人可以在宗教中寻找到安慰,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在生活中尽职责义务,为子,为夫,为父,为社会角色,尽做人的本份。
只要人道精神在,凭着理性上的克已自律一样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和谐。
当然,如果像张建林先生这样,再从一生学术上找到乐趣,不论是于普世,还是于精神世界,大约可以对自己有所交待了。
一辈子做考古,需吃得了苦,挨得住寂寞,专业更要务实。
虽说人生的瞬息之间,最终都不过是化为虚幻,远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甚至不如那些古老的城池,留下存在过的痕迹。
可是,最后谁真的能与日月同在呢?
真实完善的一生,还是最踏实自然的。这样的人生,张建林先生或可为典范。
对于考古的人,走在路上只是到达的方式,真正的工作是从抵达那一刻开始的。年复一年,张建林先生就这么在不同的路上,走了几十年。
生命本源与再生-石家河到盘龙城丧葬礼仪中的祖先牌位明器与陶缸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58:480000一场大雨冲出一座古墓 揭开狄仁杰一生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和名臣,他的人生经历和清廉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狄仁杰出生于公元630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普通官员。他最初在太府丞任职,之后被调到大理寺担任丞相。在这个位置上,他展示出了超群的才干和公正的判断力。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52:510000柴剑虹:对敦煌学百年回顾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如果从1900年6月22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之时算起,敦煌学已走过了近百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为了将学术推向前进,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似乎应该对20世纪敦煌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一番科学的回顾与总结。在此,本文想就敦煌学百年回顾中学术界所普遍关心而又众说纷纭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见,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藏经洞文物流散的历史因缘及其正、负面效应0000陕西出土的一个古墓 墓穴主人可能是巨人(龙山巨人)
所谓的龙山巨人很有可能不存在。在2006年陕西的一个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工人们没有想到自己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居然找到了一个墓葬,当时也是把这些工人们给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包工头就反应了过来,毕竟也是在陕西包工程的包工头,他在之前也是经历过一些古墓的,所以很快就传到了主管的部门那里。在很短的时间内,考古队就来到了这里。4000年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05 21:13:080008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概况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