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发现一大墓咋看都像船,与迷信有关,建筑专家破解了秘密
吴越王钱镠母亲墓发现和考古经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吴越王钱镠父亲钱宽的墓,于1978年被发现(详情见“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现代考古发现五代吴越国祖坟的风水密码,整个墓地如一把椅子》一文)。
考古发掘完成后,墓东侧封土完好,西侧钱宽墓只留下一个低矮的小土包。

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下面还会有墓,只以为旁边相同的大土丘,可能是钱镠母亲水邱氏的墓。
于是,窑厂继续取土。
不到两年,墓东侧封土被挖了。1980年7月12日,钱镠母亲水邱氏的墓就此被挖了出来,两墓相距仅6米,呈东西并排。
这样,自下葬后一直未被盗过、保存非常好的五代早期墓被发现了——这是当时浙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发现时,墓西边的封土已基本被挖平,但其墓穴上和东边的封土尚保存完好。由于有发现钱宽墓的经验和教训,水邱氏墓刚暴露出砖室西南一角,窑厂便立即停止取土,由大队干部上报上级。

这次省里比上次更重视,接到报告后,省里马上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队长由刚成立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瓷研究专家朱伯谦担任。
时临安县委县政府对此次发掘也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成的发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发掘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发掘工地的安全保卫与物资供应工作。
考古队打开墓门,发现墓室内灌满了水,深达1.65米,如果盗墓者不慎,掉进去便可能淹死。
在将最后一道石门——后室门打开时更有惊人一幕,里面的积水汹涌而出,涌向墓道,宛若开闸泄洪或决堤。
为了尽快排净积水,当时找来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泵,但水泵排水太慢。这时,临安县委宣传部牵头组成的发掘领导小组发挥作用了,调来了县消防队的消防车,水很快抽干。

但水干了,考古人员还是不能进入墓室。
千百年下来,墓室内淤了厚厚的稀泥,有三四十厘米厚,大部分随葬品都被淤泥所埋,仅几件大型器物露出头。
考古人员耐心地,如农村扒河一样,将淤泥一点一点向外清理,清出的淤泥放进筛子中,用水冲洗,滤出混入其中的随葬物。
据参与当年发掘的老人回忆,当时大家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
发掘工作自当年8月11日正式开始,至9月28日结束野外工作,历时49天。
当时着重清理了墓道与墓室两部分。

在将淤泥全部清理掉后,所有随葬器物都暴露了出来。由于水邱氏的墓未遭盗掘,随葬品一件不少,出土了包括金银釦、银细白瓷器、越窑秘色瓷器、银器、金器、铜器等在内的一大批稀罕文物,是当时浙江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晚唐墓葬。
这些随葬品多达100余件(套),基本都摆放在原位,对研究当时的随葬方式和葬俗意义重大,考古人员为此欣喜若狂。
还发现完整的彩绘天文图、壁画等,价值极高,有关考古发现和天文图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绍,这里不再赘言。

下面重点说一下钱宽墓神秘的墓型和反盗墓手段。
前面说了,水邱氏墓门打开,积水汹涌而出。为什么会这样?江南是水乡,水位高,墓室积水淹棺很常见。
钱镠在给父母造墓时,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为了不让墓内有积水,不是采取传统的下挖深坑造墓,而是平地起坟。
什么叫平地起坟?就是如造阳宅一样,将地面夯实平整后,在地面上砌筑墓室,然后再运来泥土,堆积于上,将墓室覆盖,形成一个如山丘一般的大坟头。

时间一长,坟头长满草木,与自然丘陵融为一体,人们便不会想到是一座坟墓。这样,既避免了坟墓遭水浸之忧,又有迷惑盗墓者的防盗功能。
平地起坟因为工程量巨大,非帝王和巨富之家不可为,钱镠有钱啊,富甲东南,所以才能给父母造了这么大的墓。
近代名人使用这种方式建造起来的最有名陵墓,是位于今河南安阳北关区洹水北岸太平庄的袁林——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陵墓。

袁林建造时,在平地上用钢筋水泥浇筑墓穴,坚固无比。所以,在20世纪那个特殊的“破四旧”年代,有革命群众和红卫兵小将想挖出“反动派”袁世凯的尸体批斗,使用炸药都未能得手,终因无法弄开而作罢,至今未被盗掘。
如果那个时候有钢筋水泥,钱镠在给父亲造墓时,一定也会使用。但他也使用了当时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最强反盗墓手段。
在造好墓后,又安排在旁边堆积了一座一般大小的土丘,足可以以假乱真,把考古人员都欺骗了,当时认为这也是一座与吴越王家族有关的墓葬。

因为窑场取土,这座假坟也只剩下了一个土包。在发掘钱宽墓后,考古队对土包进行了试和钻探,才确证不是墓葬。
除了这些,钱宽墓使用的反盗墓手段还有不少
基础招:加厚墓壁。
钱宽墓的使用专门烧制的砖来砌筑,如墓顶厚近1米。砖与砖之间用糯米汁粘连,比水泥浆还坚固。1978年窑厂工人发现后想挖开未遂,最后找到古代盗墓者留下的盗洞,才钻了进去。考古人员用尺子约了一下盗洞处的壁厚,达0.96米。

加强招:硬化封土。
紧贴墓顶使用一种青灰色的人工“水泥”,这是墓室的保护层,厚约30厘米上下,非常细密坚硬,与现代水泥硬度差不多,将墓砖紧密咬合包裹住。后经地质部门化验,这“水泥”由石灰、黏土、炭粒、碎萤石混合搅拌而成,比例恰到好处。
保护层之上,分为三层堆积,分层夯筑,考古发掘时能看到明显的夯窝。
夯土是从别处运来的人工合成土,每层成份不同。
由内而外,下层是质地最为坚硬的红色黏土,中层为掺杂卵石的白膏泥,上层(最外层)则是比较纯净的灰黄色黏土。
这几层土都很难挖掘,盗掘起来不容易。在白膏泥中掺杂石头,更是加大了挖掘的难度。而墓道的封土中,也都夹杂了大量的卵石 。

设障招:加装封门。
钱宽墓室由墓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五部分组成,共设三道封门,最外面是砖石封门,封门前砌有封门墙,想打开难度极大。即使打开外面封门,后面还有两道厚厚的木门,想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夜之内进入后室——随葬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可能性不大。
后来盗墓者并没有撬门进入,而是从后室东壁离地约1米5的地方,巧妙地凿出盗洞,以最省时省事的方式盗掘成功。

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盗洞是早期盗墓者所为,盗墓者很可能知道墓室结构。但就是这样,当时开凿盗洞时也不会太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钱宽墓依阳宅方式建筑方式而造,但平面并非像阳宅那样方正,而是异型,系神秘的多耳室券顶“船形砖室墓”,后室两壁斜向内弧收,空中俯视与浮在水面的舰船。
古人的葬具有“船形棺”,墓室平面和墓形做成船状,少见。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
原来,这是当年浙江地区一种上讲究的墓形,为贵族使用。

从迄今考古发现来看,此墓形最早在南朝齐梁时出现,到钱宽生活的年代成熟、定型,目前发现的吴越国贵族,都是船形墓。
这些船形墓,不论是平面不是立面都像船。
其共同特点是,分前后两室,除后室斜向内弧收、平面呈船形外,外观也像船。前室砌成穹隆顶,后室券顶砌成向后逐渐弧低的覆船形,使用大型砖块和多层砖交错砌筑拱顶。
此外还有众多的耳室、壁龛和壸[kǔn]门,显得既庞大又复杂,只有大富大贵才能造得起这样的墓。

这种墓形有典型的水乡特色,江南水网密布,船是古人主要出行工具。生活和生产方式自然影响了建筑审美。更重要的是其民俗学含义,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而是去了阴间,葬在船形墓中就如躺在船上,死后可以方便地渡去阴间,到地府报到。
后来有建筑专家从建筑原理上发现了秘密,船形墓并不仅仅是民俗学需要,还有建筑学要求。

以钱宽墓为例,其平地起坟,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墓室承受的压力很大。前室主要是来自顶上的封土压力,后室除顶上的封土压力外, 还有墓后山土随山坡滑动而形成的挤压。
船形墓可以增加结构负荷力,既可抵御墓室四周填土的挤压,又可承受顶上封土的下压,不易倒塌,比四壁方正平直的结构,抵抗力更强,更为牢固。
事实也是这样,在已发现的几座吴越大型船形砖室墓中,无一座倒塌。


伊希斯龙:最后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长18米/脖子较短)
伊希斯龙是一种蜥脚亚目下的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8米,主要以植物为食,最大的区别就是长有一种骨质鳞甲,并且脑袋较长,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亚洲的印度境内。伊希斯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4:470000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八年前,我曾在与今天同样的场合,就是在蔡孑民先生八十七岁的纪念日,讲《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今天,我又在蔡先生九十五岁诞辰纪念日,把这同样的题目再谈一次。0002读吉德炜《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
《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吉德炜所著,原标题为《EarlyCilivizationinChina:ReflectionsonHowItBecame》全文主要为了说明两个基本问题:中国成为中国的过程如何?如何界定“中国的”一词?为了说明这两个问题,作者概括了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的宗教、社会、艺术和政治习俗等方面,并穿插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解释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37:020001还有6天,暑校截止报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8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2018年6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2今天345678截止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还有6天截止报名后台回复"2018",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19:270000为什么至今不挖掘秦始皇陵:条件不成熟(秦始皇陵面积大)
秦始皇陵的发现已经有了许久,但是它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被全部挖掘,这是一个巨大的谜题,不少人对于这个著名的陵墓十分好奇,也有许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个有名的陵墓直到如今仍然没有被挖掘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跟着探秘志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谜题吧!为什么至今不挖掘秦始皇陵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54: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