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汉文帝独葬白鹿原之谜,传要“躲”吕雉,真实原因在感情之外
西汉文帝霸陵葬地之谜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热点过后,冷静下来说霸陵。
霸陵,是西汉孝文刘恒的陵墓,其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地位很特别,在西汉11座帝王陵中也与众不同。
据明人赵廷瑞修《陕西通志·圣神帝王遗迹·汉》记载:“文帝霸陵,在西安府城东四十里白鹿原上,凤凰嘴下。”
为什么会葬在这里?这几天关注江村大墓被认定为霸陵的网友,可能还不太明白,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结合史料的记载、当地的传说,来说这事。
《晋书·索綝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刘恒也不例外,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78年,他便开始选址造陵。
根据葬制,刘恒的陵址应该选在咸阳都城的北边,“葬者宜在国都之北”。
西汉皇帝遵循了这一制度。
从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到末代皇帝——平帝刘衎,共有11位皇帝,除了文帝刘恒、宣帝刘询外,其他9位皇帝死后均葬于西汉皇陵区——都城北边的咸阳原上。刘恒葬在白鹿原,曰“霸陵”;刘询葬在杜东原,曰“杜陵”。
整个陵区,西自今兴平市南位乡,东至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由西到东,依次是武帝刘彻茂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成帝刘骜延陵、平帝刘衎康陵、元帝刘奭渭陵、哀帝刘欣义陵、惠帝刘盈安陵、高祖刘邦长陵、景帝刘启阳陵。
这些帝王陵封土高大,一字斜线排开,只有最后下葬的康陵稍偏北,绵延百公里,蔚为壮观,如此布局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但刘恒的霸陵,在都城东南的白鹿原有悖礼制和传统。
刘恒为何要特立独行,违制“单飞”?这不应该是术士的建议,而是刘恒自己决定的。
也就是说葬在白鹿原,独处一方,是刘恒本人的意思。
刘恒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一种说法,受到了女人的影响。
具体说,与吕雉、薄太后、窦皇后、慎夫人4个女人有关。除吕雉外,其他3人都与刘恒关系密切。
第一层意思,远离吕雉。
第二层意思,考虑母亲薄太后的感受。
第三层意思,讨好窦皇后。
第四层意思,取悦慎夫人。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层意思,为何要远离吕雉?
吕雉是刘恒的父亲、高祖刘邦的原配皇后,但她不是刘恒的母亲。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此即“惠帝”,刘盈生性仁弱,吕雉实际独掌朝政大权。
孝惠七年(公元前188年)八月戊寅,刘盈病逝。吕雉立刘盈与宫女生的小孩子刘恭为帝,谎称是皇后张嫣所生。
不久吕雉杀害刘恭,干脆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权,直接走到前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后。
吕雉专政期间,保持了刘邦奠定的经济发展势头,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民族关系和谐,为之后到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其政绩是值得肯定的。
但她政治野心膨胀,为了把刘姓江山变为吕家天下,一边打击、诛杀刘姓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及刘邦的庞妃,一边大封娘家吕氏族人,其手段之狠,世间罕见,制造了很多恐怖事件,史称“女祸”。
刘恒因为其生母薄氏受到刘邦冷落,不是吕雉眼中的“情敌”,而躲过灾难,平安无事,但心底的恐惧是不抹不掉的。
择白鹿原另葬,离开刘邦长陵,实际上是想远离吕雉的心绪流露,在阴间摆脱其长臂管辖——惹不起,怕起,咱躲到一边去,主动疏远之。
第二层意思,为何要考虑母亲薄太后的感受?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中子),母亲是薄姬。儿子当了皇帝后,尊称“薄太后”。
薄姬是其母魏媪与一姓薄的苏州(吴郡)人的私生女。时有名的女相面师许负给薄姬看过面相,称“当生天子”。长大后,母亲作主,将薄姬送给秦末群雄之一、自立为魏王的魏豹。
魏豹是个骑墙派,先跟刘邦混,再跟项羽讲和。刘邦派手下大将曹参等人攻打魏豹,活捉之,包括薄姬等在内的魏豹家眷,都被罚进刘邦宫中服役。
薄姬分在织布工房。一次刘邦到工房看到了薄姬,觉得漂亮,遂纳入后宫。
进宫后很快刘邦将薄姬忘记了,一年多也没碰过她。薄姬想到了当初的管夫人、赵子儿等闺蜜,通过她们的枕边风,刘邦才想起了薄姬,幸了她。
仅幸一次,薄姬就怀上了龙种,生下了日后的皇帝刘恒。
虽然生了儿子,但薄姬仍没有得到刘邦的进一步宠爱,刘邦独宠戚夫人,不只忘了薄姬,把结发妻子、皇后吕雉都冷落了。
但是,薄姬因祸得福,在刘邦死后,大权在握的吕雉把刘邦宠爱过的妃子统统打进冷宫,生子或弄死或处罚,只有被刘邦冷落的薄姬得以幸免,吕雉放了她一马。
而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则双双被吕雉诛杀。戚夫人被剁成了“人彘”,扔进了茅厕——后世把戚夫人当厕神,就是这原因。
此即《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的——“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
否则,不会有后来的“汉文帝”,更不会有“薄太后”。
残酷的宫斗让已为太后的薄姬不寒而栗,她与儿子刘恒一样,从心底里是“怕”吕雉的,自然不想死后与她为邻。
更重要的原因是,儿子当了皇帝,薄姬被尊为太后,如果墓地安排在刘邦长陵那边,她只能是妃子的身份下葬,死后都得忍气吞声,薄太后心里当然是极不情愿的。
刘恒想到了母亲,如果自己的葬地远离长陵,那母亲就有另外择地建陵的条件和机会。
《汉书·外戚传上》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用(因)吕后不合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文帝。”意思是因为吕雉的原因,薄太后才不合葬长陵的,单独选址营建陵墓,离儿子刘恒的霸陵较近。
薄太后的陵墓叫“南陵”,在刘恒死了两年后,孙子刘启当年皇帝的前二年(公元前155年)才死,葬于南陵。
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有这样的说法:“在霸陵南十里,故谓之‘南陵’。”
南陵在长陵和霸陵之间,选址于此是薄太后的心愿——“东望吾子,西望吾夫是也。”
第三层意思,为何要讨好窦皇后?
刘恒的皇后窦氏,并是他的原配,刘恒还是代王时,王后已死了,未再立王后。
因为王后生的4个儿子相继病死,在刘恒当了皇帝后,排在第一继承位序的刘启,被立为太子。
与刘恒的母亲薄太后一样,母以子贵,由薄太后作主,窦氏被立为皇后。
窦皇后心里对吕雉也有阴影。
窦皇后是河北清河人,出身贫寒,吕雉当权时被选入宫服务。后来吕雉放一部分宫人出宫,赐给诸王,窦皇后被放了出去。
吕雉此举实是派遣耳目,有监视诸王之意。每个封王分给5个宫人。
窦皇后希望能分配去老家清河所在的赵国,她找到了负责分配的宦官,宦官也满口答应了她。
哪想在确定分配名单时,宦官竟然忘记了,误把窦皇后登记在去代国的名单中。
代国在今山西境内,是代王刘恒的封国。为此,从咸阳动身前,窦皇后大哭了一场,抱怨宦官说话不算数,结果却是大喜。
被迫到了代国的窦皇后时来运转,为刘恒独宠,生了一女二子。长子即刘启,次子就是墓被曹操盗了的梁孝王刘武。
虽然因“错”得福,但窦皇后对“狠女人”吕雉是看透了,不希望死后与她靠得太近,到了阴间还有瓜葛。刘恒别地建陵,正好迎合了窦皇后的心意。
第四层意思,为何要取悦慎夫人?
当了皇帝后,刘恒后宫军团人数大增,美妃多多,升级为国母的窦皇后不再受庞,特别是窦皇后双目失明后,刘恒移情慎夫人、尹姬等一班年轻美貌的女人身上。
人长得漂亮,又能歌善舞的慎夫人是刘恒的最爱。
慎夫人在后宫拥有超高地位,竟然与皇后平起平坐,出入成双。刘恒外巡,如果有窦皇后,旁边一定有慎夫人,同坐一辇。
《史记·袁盎传》记载,有一次,刘恒带着窦皇后和慎夫人同辇去长安郊外的御花园上林苑游玩。晚宴安排座位时,眼头很活的内侍让慎夫人和皇后同席并坐。当时的中郎将袁盎发现后,赶紧叫内侍将慎夫人的座位调于下席。
慎夫人和刘恒见了都很生气,拒绝入座,饭也不吃了,气得乘辇回宫。
之后袁盎劝谏,以戚夫人受高祖刘邦宠爱,被吕雉砍成“人彘”的事说服了刘恒和慎夫人。慎夫人也转怒为喜,还赐金重赏袁盎。
由此,可见刘恒多么喜欢慎夫人。
刘恒选陵址于白鹿原,就是为取悦慎夫人。
这话从何说起?原来慎夫人是邯郸人,与窦皇后一样娘家都在今河北境内。从白鹿原到邯郸,路途要比从咸阳原近,而且交通方便,刘恒选择葬在这边,慎夫人高兴,窦皇后也乐意。
从记载来看,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据《史记·张释之传》,刘恒曾带着慎夫人外出,行至霸陵所在的白鹿原北侧(今凤凰嘴附近)时,站在高处的崖上远望,用手指着一条道路说,这就是去你娘家的邯郸道。
在这里,刘恒让慎夫人鼓瑟伴奏,倚在瑟上,为她唱了歌。
当时张释之跟随,还讨论了如何反盗墓的话题。
上述说法有没有道理和可能?估计只是表面原因。
刘恒选择葬在白鹿原,原因不会简单。
皇帝葬地选择并不可以随便和任性,因墓地好坏不是皇帝的家事,关乎国运,影响国家和社稷的安定,所以历代都非常重视,由御用风水师“寻龙”和“点穴”。
白鹿原为黄土台地,系狄寨原的一部分。以鲸鱼沟为界,狄寨原一分这二,沟南是南原,俗称“炮里原”; 沟北是北原,即“白鹿原”。
白鹿原位于汉都城长安东边,因为霸陵位于其上,后世又称“霸陵原”。又因居灞水(灞河)之上,还有“灞上”的叫法。
“白鹿原”地名因鹿而来。
鹿,传为祥瑞之光的化身,白鹿则是上上吉祥之物,有“仙鹿”、“天禄”之称,与凤凰和麒麟同为尊贵瑞兽。如果一个地方出现白鹿必属宝地,必有喜事。
白鹿原正是这样。
传周平王姬宜臼东迁,在从镐京去新都洛邑途中经过此地时,看到有白鹿游弋,臣僚说这是大大吉兆,预示东迁是好事,连白鹿都来送行了,“白鹿原”就是这么得来的。
刘恒肯定听说过这个故事,他选择葬在这里,应该是图慕白鹿原的祥瑞,也就是后来说的风水。
刘恒生活的时代,“风水”和“龙脉”的概念尚未形成,但堪舆之风其实已很盛行,选择墓地都会请术士卜择。
刘恒在决定建陵时,应该派过精通卜择的术士去咸阳原一带找地,极可能没看地中咸阳原。
而霸陵这边,从后来形成的堪舆理论上来说,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风景优美、视野开阔,气象不凡,大有帝王气概。
但是,刘恒不想葬在刘邦、吕雉选好的“国都之北”咸阳原上,不论是因为女人,还是贪图祥瑞,都有其可能性,但最大的原因,当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刘恒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皇帝,他之所以单独出来,别葬白鹿原,是想通过葬地的选择诏告天下,己朝与前朝不同,与刘邦、吕雉都不一样,政治上要搞自己的一套。
事实上,刘恒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到了,不然就不会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刘恒以孝治天下,政绩卓著。
而他卓著的政绩,正是从葬地的“单飞”,选择白鹿原开始的!
林鹄:永不加赋的背后
一八九八年,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按照干支纪年又称戊戌,正当康有为上书要求变法的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刊行了著名的《劝学篇》,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导国人忠于朝廷。为此张之洞列举了大清超越历代王朝的十五项仁政,其中首屈一指的是“薄赋”—老百姓纳税少,主要证据就是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昭告天下的“永不加赋”国策。《劝学篇》(来源:nfpeople.com)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19:070002北大考古前三届毕业的老先生们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是我国最早的考古教学和研究机构,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培养的学生和一起参加北大、国家局和中科院考古所合办的培训班所培训的学员基本构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最主要的生力军。所以可以这样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考古出北大,连我这种边缘人上追三代到师爷辈都能和北大联系起来。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2:380000常青:美国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之来源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0:51:010000三国中的名人鲁肃 最后埋葬在那里(鲁肃墓)
鲁肃墓最大的可能是小独山。鲁肃在46岁时因病离世,不过正史中只明确记载了孙权厚葬的他,至于他到底埋葬在哪里却并没有明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传出鲁肃墓,现在已知的就有五处之多。那么第一处就是鲁肃的家乡江苏临淮,这里在三国志中就有记载,说是鲁肃死后被安葬在老家临淮,一直到明朝嘉靖皇帝时期,那里还有他的墓碑。鲁肃墓我要新鲜事2023-03-19 23:13:370003鸭绿江边,民族英雄邓世昌,北洋海军沉舰水下考古发现探秘之一
热播的《跨过鸭绿江》讲述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过程,今天,老李为您讲述的故事还是发生在鸭绿江边,与志愿军抗美援朝所不同的是:那是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英勇的我北洋海军致远舰和舰长(管带)邓世昌,邓大人及战友战斗的武器--致远舰被发现和确认的曲折过程。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47: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