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值班期间盗墓,知道有人报警后怕了,把盗出的东西扔进黄河
河南孟津的盗墓者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大家都说,在中国,过去洛阳的盗墓者最厉害。为此,我在研究盗墓史时,曾多次去调查,名不虚传。
当代的洛阳市下辖7县7区,哪个区(县)的盗墓又是洛阳最厉害的?我告诉你,是孟津。孟津以前是县,今年(2021年)3月才改为“孟津区”。
孟津地处邙山,北濒中华“第一大水龙”黄河,境内土壤纯净,生态优美,得风得雨,自古就是一块宝地,所谓“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就是这么来的。
孟津在“十三朝国都”洛城之北,正是帝王大臣最理想的葬地,所以孟津地面上在古代碑冢林立,阴木成片。帝王级陵墓有几十座,贵胄豪族的墓冢少说也在千座以上,现在还有大汉冢、原陵等好多大坟头。
至于民间墓葬,多不胜数。唐诗人王建当年经过孟津,为满眼坟头吃惊,写下了《北邙行》长诗:“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给孟津人带来了特殊的生存方式——盗墓,当年孟津有不少盗墓专业村、专业户,所谓“中国盗墓第一村”就在孟津,家家户户上山“找古董”。
孟津人并不说盗墓,而称“土活”,认为与做农活没有什么区别,至今都是这么说的。
为了让土活做得利索,孟津盗墓者发明和创造了在国内盗墓圈很流行的盗墓方式与工具,孟津才是“盗墓技术”输出地。
比如作为盗墓工具代表的“洛阳铲”,都说其发明人是今洛阳市瀍河回族区马坡村的李亚子(1950年代过世),其实这种铲子很早就在孟津出现了。
我在动手写作《民国盗墓史》前,曾到当地调查过,了解到几种关于李亚子发明洛阳铲的说法。
其中有一种就是当年李亚子到孟津赶集,在渡口边上的一个包子铺,见老板拿出窄头长筒的铁铲掏洞支遮阳棚,几下就掏好了一个洞。
李亚子很聪明,心中默默记下了,回家画了个样子,请村东的铁匠打制了一把,挖泥掘土果然好用,遂成邙山盗墓者的利器。其实现在仍是,并广泛使用在科学考古活动中,取名“探铲”。
孟津盗墓者也不说探墓,而称为“捣窝”。
孟津人把死人的墓穴称为“窝”。
捣窝,就是寻找墓穴,因为在使用洛阳铲时,得用力往地里捣(当地人又称“搡”),故有“捣窝”一说。这个词还是非常形象的,与抗金名将岳飞的壮语——“直捣黄龙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邙山陵墓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设有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上面捣窝不只犯法,难度也极大,极易被发现,盗墓活动比以前少多了。
那现在孟津没有人再做土活了?当然不是,总有人会钻空子。
2020年3月份,还是疫情期间,一伙孟津人竟然摸进当地原武警某部大院内盗墓。
这里曾是某部训练基地,系“军事重地”,部队被撤编后就空了,但还是部队的,有退役军人看管。
平时院内基本上没人,疫情期间更没人过来。
这让叫葛前锋的人,看到了机会。
葛前锋之前与章加祥、郭浩等一起承包过部队大院外的果园,后由章加祥一人承包,他们对部队大院的情况很熟悉。
部队大院建在邙山上,下面肯定有古墓。
葛前锋找到了章加祥,说现在部队院里没人,“一块去干点活”,还称已与看门的人说好了。
这“活”就是土活,盗墓。
章加祥点头同意,又找了三、四个人,搭成了盗墓班子。
葛前锋称与看门的人说好,是忽悠章加祥他们的,实际是从倒塌的围墙缺口处摸进部队大院的。
孟津人捣窝比较认真,几人排开,如考古勘探一样,齐头并进,地毯式找墓。如果发现地有可疑,再加密打点、卡边,一下子便搞清了墓葬的深度、朝向、大小、年代等信息。
邙山上哪里都可能有墓,跳开捣窝很可能就漏了大墓。掌握墓葬的地下信息,则是为了选择性盗墓。
过去孟津盗墓者根本看不上明清墓,随葬品少还不值钱,捣到了也不挖,至今孟津盗墓者对明清墓都没兴趣。
一伙人在部队大院里面捣了7天。
从原先士兵训练的操场草地开始捣。第一天没有捣到,第二天早上捣到了一座墓。此后几天都捣到了墓,他们对确定要挖的墓作上记号,在铲孔内插上喝空的矿泉水瓶。
捣窝使用的工具是洛阳铲,还有扎杆和探条。扎杆长,活节,可探较深的墓;探条细,较短,如果墓埋得不深,一下子就能捣到。
捣窝时,同伙轮流去围墙缺口处“抽烟”,或是到外面的树林里“挖野菜”,实际是望风,轮流歇息。
到第七天,决定开始挖捣出的墓。
捣墓活动基本上在白天,挖墓则放在晚上。
挖墓,孟津人称为“放大孔”,应该是对应探墓挖的小孔而言。他们挖了3座墓,就是放了3个“大孔”:一座唐早期古墓葬,一座东汉墓,一座西晋墓。
打洞挖墓有一套专用工具:大铲、大锨、小锨。大铲就是大号洛阳铲,如小圆桶一样;大锨呈扁平状,取土多。当然使用这些家伙,身体素质要好,臂膀得有力。
刚开始用大铲大锨,洞挖深了就改用小锨。这种小锨短子较短,便于在狭小的洞内作业。
同伙中的马涛下去,在盗洞内挖土,上面五个同伙则轮流拽土。
盛土工具是自制的,是用呢绒编制的桶,不大,装土量刚好够一个成年人能拽上来。
墓室清货工具是二齿耙和自制的“拐弯扁铲”(功能相当于考古用手铲)。
墓埋得不深,大概四、五米,仅用了一个小时,便将一座墓清理完了。墓被古人盗过,里面有一堆随葬品碎片,仅挖出一块烂成两半、约六、七公分大小的锈疙瘩铜镜。
继续挖第二座墓,结果也被古人盗过了,没有什么东西,也仅挖出了一个囫囵锈疙瘩铜镜。
几人将盗洞回填后,便回家睡觉了。
隔天晚上,一伙人再来再挖,仍由马涛下去。这座墓里有东西,但都是陶货,不少都碎了,是一些红胎陶器,有两个陶罐是好的。
从旁边墓室中,挖出了十几个红胎小人俑,两个稍微大些的红胎人俑,一个烂马俑,一个镇墓兽等,这些全都装进预备好的编织袋,弄走。
清空后就出来,将盗洞回填了。
回填盗洞,这是孟津盗墓者的“职业要求”,可避免捣窝过早被发现,也是为了保护死鬼阴宅,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回填,万一有老人小孩掉进洞中非死即伤。过去老盗墓者说,这是积阴德,弥补过失,少被骂“不得好死”。
但第二天出了没想到的事,多天没来的看管早上过来巡查,发现训练操场上有很多小孔,还有一个没掩盖好的盗洞。
“有人进部队大院盗墓!”赶紧报警。
葛前锋消息灵通,他闻讯后叫同伙不要再去了,让各自躲起来。
事发后,葛前锋不承认组织和参与盗墓,说自己在村里值班防疫,没时间捣窝。期间有几天,他确实因为疫情值班走不开没来。
为了防止警方查出“罪证”,他们最后把盗出的东西全部扔进了黄河——让“罪证”彻底消失。
但3个月后,还是被查了出来。
从这起新近发生的盗墓活动中,各位网友应该知道现在孟津盗墓者怎么捣窝了吧。
85年湖南挖出两具干尸 打开棺椁女尸动了起来 出土文物价值连城
在1985年,湖南阮陵的黄澄存墓的发掘就曾令元史研究者们狂欢。这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对于元史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不过,这座墓葬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墓葬中尸体的保存情况出奇,刚开棺时,两具尸体都保存良好,栩栩如生。更奇特的是,开棺之后不久,女尸居然突然动了起来。1.一支玉簪引出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8-03 20:31:270000考古队打开千年古墓 尸体突然动了(古墓尸体)
尸体因为外界空气进入,所以发生肿胀。在1985年湖南的一个村子里面发现了一个古墓,当时的考古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考古队在用了很大力气之后才终于进入到了墓穴当中,你在里面发现了一口棺材,当他们打开了棺材之后,发现里面有着十分浑浊的液体,液体当中有着一个女人的尸体,之所以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尸体是一个女人,是因为没根本没有腐烂,随后这个尸体发生了更加奇怪的事情。巨型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2:42:310000春秋时期的黑科技 远超西方科技(春秋古墓)
我要新鲜事2023-09-09 21:09:030000李东红: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随着中原地区以外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日益深入,“边疆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最具活力的学术领域之一。当面对广袤的空间及流动着的族群时,边疆考古研究的特殊性就凸显出来。考古学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成为边疆考古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中国边疆与民族政治、文化关联为基础,以边疆考古新发现与学术实践为背景,对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做一些思考。一、边疆考古与民族的相关性(一)历史视域中的边疆与民族0000中国“嬴族”:始于五帝时代,传承于夏商周,终于二世之手
距今8500年前后,在苍茫起伏的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东夷族群。在此后数千年,东夷纵横南北,尤其大汶口文化时,东夷势力急速扩张,东至海滨、北达渤海、西至中原、南至江淮,成为上古中国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在东夷族群之中,史书记载最多、传承时间悠久的是“嬴族”。根据文献记载,嬴族始于五帝时期,传承于夏商周三代,终于秦二世之手,至少明确传承了20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1:36: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