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和李零关于《丧家狗》一书的争论
2007-05-18 22:54:40 杨立华发文评价《丧家狗》。
题目:《丧家狗》与“哗众取辱”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34cc0100096u.html
现在,“哗众取辱”的人越来越多了。想在一个“自我媒介”的时代引起关注,最便捷的莫过于“哗众”。至于通过“哗众”取来的是宠是辱,就无足轻重了。
去年年底,在《读书》岁末的小聚上遇到李零先生。当时于丹正热,闲聊时不免谈及。自然也谈到李先生将要出版的《论语》注本。李先生说要以《丧家狗》为题,还以为是有激而发的玩笑话,一笑置之。不成想,竟真地以此为书名了。
我不怀疑李先生这样做的初衷:并非为了“哗众”,而是要给崇圣心态降温。但从实际的效果看,李先生此举不仅哗了众,而且取了辱。而真正能辱没李先生的,其实不是批判者或漫骂者,而是李先生的追捧者和辩护者。我不知道李先生在浏览那些追捧者和辩护者的文字时,是否会不安,进而“其颡有泚”。如果有,那一定如孟子所说:“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而达诸面目者也”。
身处异邦,无缘拜读李先生的大著。但从网上各种引证的文字及李先生的自辩中,可以看到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处颇多。比如,李先生认为孔子是靠学生出的名。孔子身后的名声与其弟子的阐扬有关,这无可否认。但说孔子靠学生出名,这从考据上怕也说不过去吧。若说孔子生前的名声靠学生赚得,那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十七岁时,孟釐子已于临终前嘱其子弟从学于孔子,那时他的弟子在哪儿?孔子五十仕于鲁,“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于孔子声名宣扬最力的子贡,当时只有十九岁,究竟谁靠谁出名(即使以最小人的心理度之)?孔子死后,弟子尊崇不衰,这是事实。《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但李先生为什么不想想其弟子如此推尊孔子的原因究竟何在。为名?为利?抑孔子实有盛德足以感之?以子贡为例。《论语·子张篇》载:“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又“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如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絶也,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以子贡之才德,当时已有人怀疑其贤于孔子。如欲求名,大可不必推尊孔子。而孔子死后,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图利更无从谈起了吧!要理解这中间的原由,恐怕还是得回到太史公的议论上来:“诗有之:‘髙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读过《史记·孔子世家》的人,对于“丧家之狗”一段应该都不陌生: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在这个语境里,任谁都该看得出其中的玩笑意味来。用师弟间的幽默来盖棺定论一个人,不仅学术上太不严谨,也显得殊无趣味。
当然,李先生可以用“精神家园”之类的“深刻”言论对“丧家狗”做有异于流俗的解释。
然而,“丧家狗”这个词一旦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开始为当下的日常语义所左右,则其中原有的意味即已荡然无存,徒见其狰狞、险恶了。用它来指称任何人,都将是一种侮辱。以此作为孔子一生的象征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恐怕是再“高明”的“过度诠释”,也无法消除和改变的。
《易》曰:“修辞立其诚”。先生如此著书,于己心安否?
2007年6月1日 李零做出回应。
题目: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跟立华谈心(后有网站更名为“乌烟瘴气的复古潮”,见http://pit.ifeng.com/a/20161005/50062535_0.shtml)
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816.html
杨立华,我认识,陈来的学生,北大哲学系的老师。陈来,跟我邻居,楼上楼下,电梯里常见。我们两个系,五院和六院,彼此挨着,都是老朋友了。
最近,立华突然破口大骂,跟陈明等人在海外呼应,骂我不敬孔子,辱了他的圣。陈来也表态了。他说,以他的立场,他更爱于丹。话还算客气(他不直接说我怎么样),说我讲错的问题,全被立华和陈明解决了。
想不到,如今的我们,又回到了站队划线的火红年代,亲不亲,一家人———只要为了孔子。孔子就是当年的“革命”,谁敢说个“不”字(不符合他们的文化诠释),跟你没完。
立华“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主要是“圣人”。这个问题,在他,主要是感情问题。感情压倒一切。对不起,我是学历史的。我和你不同,孔子只是历史研究的对象。
我在《丧家狗》中说,老师是靠学生出名,古代和现代一样,学生经常拍老师,孔子当圣人,是子贡他们捧起来的。有些崇圣卫道者,对我破口大骂,主要就是攻击这一条。他们说,墨子也有很多学生,他怎么没当圣人?还是孔子威望高。
我请他们注意,古书有两条,都是讲墨家管老师叫“圣人”。一条见《墨子·公孟》,有一次,墨子得病,他的学生跌鼻问,先生不是教我们,鬼神很灵,能为祸福,做了好事会奖励,做了坏事会惩罚,“今先生,圣人也”,怎么会得病?还有一条见《庄子·天下》,墨家的学生,彼此闹矛盾,但他们都诵读《墨经》,都“以巨子为圣人”。
事实上,孔子的学生既然可以把孔子捧成圣人,墨子的学生怎么不会?墨子的学生,脑筋很迷信,他们以为,得病都是不积德(东汉道教讲命算,就是这种想法)。老师既然是圣人,怎么会得病?老师不会得病。
我们要知道,孔子讲的圣人,不是自己,而是尧舜,他不会自比尧舜,更不会说自己比尧舜还强,他比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老实得多。子贡、宰我、有若树孔子,说孔子超过尧舜,自有生民,谁都比不了,当然有他们的政治考虑。但它无疑违反了孔子的意愿。他们的拍,或曰修正,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圣人的概念才乱了套。不但孔子的学生说孔子是圣人,孟子的学生说孟子是圣人,就连墨子的学生也不例外(庄子骂圣人,另当别论)。这是老师当圣人。
还有,是领导当,也别忘了。比如神农派的许行,他去拜见滕文公,就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孟子·滕文公上》),当面拍,一点不脸红。后世帝王都爱这个“圣”字,谁都往自己脸上贴,道理一模一样。
这是乱了套的“圣人”,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圣人”。事与孔子无关。
关于圣人的概念是怎么演变的,怎么从“巍巍乎尧舜”变成“人皆可以为尧舜”,怎么从孔子见不着的圣王变成孔子本人的头衔,即后世理解的圣人。除了书,我还另外写了篇东西,将来会和读者见面。这是学术问题,不是靠感情或骂人能解决的。
立华说,前不久,他在三联见过我,没错。当时,他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写《丧家狗》,话是一本正经,根本没跟他开玩笑。关于丧家狗的故事,我和你理解不同,咱们可以讨论嘛。我认为,这个故事很严肃,是孔子对圣人问题的表态,而绝非如你想象,是孔门师弟之间在玩幽默(刘东也这么曲解)。乱世盼圣人,孔子拒绝当,这是他的聪明;他引丧家狗自嘲,这是他的明白。丧家狗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古人的话,古人讲这个故事,不是骂孔子(他们对孔子很崇敬)。恶意的想象,恰恰来自你自己。孔子的话,你都骂,那还尊什么孔!
立华和我是熟人。我还记得他过去的话,许多令我感动的话,但他突然翻脸了———为他的感情问题。
翻就翻吧,你要能翻出个道理来给我看,我可以接受。可惜,他讲了三条,除第三条纯属骂人,没必要讨论,其他两条全是错的。
我说,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后才得大名,圣人之名是学生捧出来的。立华不同意,他反驳说,孔子出名,是他本人道德高,和学生无关。他说的名是一般的名,我说的名是圣人之名,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总不能硬说,孔子活着就当了圣人吧。
第一,立华说,孔子17岁,孟僖子(他引的是《史记》,作“孟矨子”)就让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当时,孔子没有学生,怎么靠学生出名?这和我说孔子死后当圣人毫不相关,无须辩。我的书,早就讲明,子贡树孔子是孔子晚年的事,孔子当圣人是他死后的事。这跟他出不出名,什么时候出名,全都毫无关系。孔子是30岁以知礼名,我在我的书里讲过了。你不读我的书,没关系,问题是,你把古人的书也读错了。立华讲这个故事,不读《左传》,光读《史记》。我想请你注意,你引《史记·孔子世家》,来源是《左传》昭公七年,司马迁读《左传》,恰好把原文读错了。孟僖子卒,根本不在这一年,而在17年后(见《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即孔子34岁时(古人算法不同,也有放在35岁的)。《左传》昭公七年讲这事,是因为讲孟僖子学礼,连类而及,干脆把后来的事提前叙述。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2.4),昭公七年,他17岁,刚过两年,就给人家当老师,早了点。更何况,此年,他在服丧,哪有心情当老师?前人早已指出,昭公七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还没出生,拜师是后来的事。司马迁误读《左传》,谁都知道,你不看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不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中华标点本《史记》,正文下边有注,你总该瞧一瞧吧?索隐早就指出这一点。
第二,立华说,孔子仕鲁定公,已出大名,子贡才19岁(案:应为20-23岁),不是孔子沾了子贡的光,而是子贡沾了老师的光。这都哪儿跟哪儿呀。他又是把出名和当圣人混为一谈。上面已经说过,我再强调一遍,子贡树孔子是在孔子晚年,孔子当圣人是在孔子死后,你讲这些,没有一点用。我们要知道,学《论语》,不能光当格言背,光当道德讲,还得有点历史眼光。我是拿《论语》当历史研究,不是当崇拜的道具。这类考据,有人说没用———对崇拜没用,我说有用,随便讲哪儿,你都躲不过去。比如这一条吧,孔子周游列国(孔子55-68岁)前,古书关于子贡,没有任何材料。学者多认为,子贡卫人,他是前497年孔子到达卫国后才收的学生(参看钱穆《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108页;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77-78页)。孔子当大司寇那阵儿,孔子还没收子贡作学生,你讲年代,又是开口即错。孔子当圣人,很清楚,那是孔子死后,你辩也徒劳,骂也无益。孔子死后,七大弟子,宰我最大,子贡次之,是四十出头的人,大师兄。其他五人,有若、子游、子夏、子张和曾参,是25-30岁左右的人,小师弟。这事他们搞出来的。我书里讲过,此事可能和“叔孙武叔毁仲尼”事件有关,子贡捍卫老师,是为张大师门,团结弟子。此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你不理,光在那儿扯敬不敬,有什么用(还有“不为名,不为利”,更是莫名其妙)。你说,孔子为什么当圣人,原因全在崇拜,即司马迁的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错,这话和司马迁的崇敬有关,他很崇拜,但和孔子当圣人扯不上关系。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当了圣人———当然是后世所谓的那种圣人。朱骏声说得好,“战国以后所谓圣人,则尊崇之虚名也”(《说文通训定声·鼎部第十七》)。你说圣人是从敬爱而来,这也太小瞧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立华,恕我直言,你的毛病是,爱孔子而不尊重原书,虽“读孔氏书”而不“想见其为人”(知人论世之谓也)。你读《论语》,连起码的年代都不知排一排,这怎么行?
近来,骂我的文章,大体都是出于崇圣的感情:《丧家狗》,不读,坚决不读,或只用鼻子读,逮着书名,立刻开骂,对自己的攻击对象,不惜恶意揣测,还自以为捍卫了什么。特别是那些热衷政治,大讲托古改制的人(甭管左的右的),一提传统,就魂不附体,惟恐别人剥夺了他的文化资源。这样的文章,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天大地大,不如传统文化大;爹亲娘亲,不如孔夫子亲。我所寓目,骂的理由,无不出于这两句话,鸡蛋里面挑骨头,也还是为了这两句话。骂就骂,兜那么大圈子,费那么多笔墨,有劲吗?
立华之文以“哗众取辱”为题,狂泻其辱。辱是来自你背后的众。其实,你说的“哗众取辱”,还不如改成“逆众取辱”,读起来,会更顺畅。正像某位于迷骂我时所说,我是丧家狗,她是宠物狗。立华,我还是我,丧又怎么样?逆又怎么样?我不会往领导、群众的怀里跳,也不会跟时下的风气跑,就像当年你夸我写《学校不是养鸡场》一样。什么叫顺,什么叫逆,你该明白吧?
看看现在的孔子热吧:“孔子上管5000年,下管5000年”(下管且不说,上管怎么管?都管到新石器时代去了,更何况,就连孔子当时,他都没管好)。
“1988年7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群聚巴黎,公选孔子为世界第一思想家”(借洋人之口自吹自擂的第一还有很多种,有人早在《读书》1997年1期辟谣,但蛊惑人心的说法还是层出不穷),孔子救世的福音更是满天飞。
全国各地,到处寻根问祖:官员率众,衣古衣冠,虚靡国帑,烟熏火燎,逮着个祖宗(很多都是子虚乌有)就拜。
小孩不上学,非关起来读经。
现在想当帝王师的,让我想起当年的大气功师,想起魏武十六方士的老故事。
还有想发或已发各种文化财的(从汉服唐装到抽文化遗产税)
……
你会赞同这样的孔子热吗?
中国当前的复古潮,已经闹到乌烟瘴气的地步,何人扫此阴霾?
中国的尊孔派,尚未立教,就如此专制,这确实让我想到了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必扯得太远,想得太玄,眼前的事是言论自由。信仰不是学术。学术自由,不讲也罢了,就算你们是个教,也得讲点信仰自由吧。
幸亏他们的教,还只在鼓噪之中。
2007年6月1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2007-06-20 00:51:47 杨立华回复。
标题:“下半身像狗”:我对李零先生的回复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34cc010009qe.html
上个月在博客上就李零先生的《丧家狗》写了一篇批评的短文,近来在网上看到了李先生的回应——发表在《南方周末》上。李先生在文中说我对他“突然破口大骂”、“翻脸了”,又说我“以‘哗众取辱’为题,狂泻其辱”。于是我知道,“破口大骂”这个词居然可以这样用,也就理解了李先生书中“孔子对宰予破口大骂”的确切意思。说实话,作为中文系的教授,李先生的语文水准可真让人不敢恭维(下面我还会详细论证这一点)。
李先生文章一开头,就兜了个大圈子,无非是要暗示出我跟陈明是一伙的,而且写文章批评他是受了老师的指使。这倒透出了李先生的病根儿:习惯用自己的阴暗心理揣度他人。我受中国固有道德浸染较深,对师长素怀恭敬之心。但做事为文一向直心而发。说得直白点儿,就是打架,也从来都是单挑。如果李先生认为一切批评您的人,都是合着伙儿来的,那也由得您!
李先生在文中指出了我那篇小文中的一处“硬伤”。承教!而实际上我却正希望您有此一驳:原来您也知道《史记》的记载不全靠得住!而且知道得远比我详细!那为什么您对“丧家狗”这一段记载的真实性就不加怀疑了呢?从您“自序”的引文看,您显然用的是《史记》里的记载。而实际上,这也正是您这一书名给人以不容质疑的印象的由来。如果您以《韩诗外传》为根据,恐怕相信的人就没这么多了吧。《史记·孔子世家》的很多处记载,其实都有西汉今文经学的味道。李先生写有关《论语》的书,却不以《论语》的记载为本,更在书名这样的重要环节上,依托于连自己也知道不可靠的材料,如此著书,用心安在?
说您语文不过关,其实是我前一篇文章里就想写的。就举您“自序”里的文字:“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既然是“下半身像丧家狗”,又从哪里垂得出“头”、丧得出“气”来?这样的文字,让任何一个语文老师读到了,怕是都要吐血了吧。而且,《史记》里的“丧家狗”一段,哪里能告诉您是“下半身像丧家狗”。为了清楚起见,我还是把那段文字整段引出: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我文中的这段文字,可是引自您的那篇《考丧家狗》。我现在手边还真没有中华书局版的《史记》(身在海外,确有诸多不便,比如不能在写博客文章时随手翻检资料),但我想您引用文字,总该是认真检核过的。您仔细看看,“不及禹三寸”后面可是个句号啊!“累累若丧家之狗”当然是指从“东门有人”到“不及禹三寸”这一整段话的,真不知道您是从哪里读出“下半身像狗”来的?就算靠常识也推得出来,谁有本事“下半身”像个狗来让我瞧瞧?
又,“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这话也不太通吧。有谁说过“圣人”不是“人”来着?还有,孔子哪里就“出身卑贱”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史记》里讲的可是“贫贱”。孔子的先世我们不讲,至少他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邹邑大夫”。何来“出身卑贱”之说?您不至于连这两个词都分不清楚吧。
再有,“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这话看起来深刻,其实也不通。请问有谁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过“精神家园”?这里,我真是要向您请教,究竟什么是“精神家园”?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
您说自己是“逆众”,说自己“不会往领导、群众的怀里跳,也不会跟时下的风气跑”。也许您曾经是的。别的我不说了,至少您这本书是在有意无意地迎合大众的娱乐心态了。
其实,严谨的学术品性的缺失,才是《丧家狗》一书的最大问题。
2007-06-20 21:38:05 杨立华随后又作补充。
标题:关于“下半身像狗”的几点补充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34cc010009qw.html
一、人在海外,却卷入到这场辩论,很多熟悉我的人,大概都有点儿不能理解。然而,僭用孟子当年的一句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何尝不珍惜那些曾经的温暖记忆呢?然而正如李零先生指出的那样,因为事涉孔子,事涉自己的价值信念。我不是一个儒者,因为我觉得自己还远远够不上。但作为一个以儒家信念为依归的学者,在这样的书面前,又安忍坐视。
二、我的位置的确有些尴尬。手边连最基本的参考书都没有。李先生的书也只能看各种网上的连载。当然,即使在国内,这样的书我也不会买。我的书架里没地方搁。
三、李零先生的“自序”,仅在网上流传的,就有多个版本。其中有关“丧家狗”的解释,更是变了又变。但遗憾的是,在错得离谱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四、我们先看“新浪·读书频道”的版本: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这段话显然是以《史记》为本。其荒谬可笑,我在前一篇文字中已经讲过了。
五、让我们再看看“天益网”的版本:
当年,公元前 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这一版本就不仅可笑,而且可恶了。他居然把《韩诗外传》的材料和《史记·孔子世家》的两段话掺合在一块儿了。
李零这一段话中的“姑布子卿”无疑出自《韩诗外传》:
孔子出(卫)〔郑〕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五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土〕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汙面而不恶,葭(貑)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累)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汙面而不恶,葭(貑)喙而不藉,赐以(已)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席〕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韩诗外传》卷九第十八章,引自李零“丧家狗考”)
在这段材料里,“上半身”“下半身”更无从谈起了。请李零先生自己再仔细看看,那可是“从前视之”、“从后视之”。至于“累乎若丧家之狗”那可是“远而望之”的结果呀。哪里就出来“下半身”了。更重要的是,不管对“丧家狗”一词的理解是什么,孔子在这段话里都没有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对“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狗”这句话的理解,李先生总不会再给我来一番“文化诠释”了吧。
把两段不可能合在一起的话,掺合在一块儿。请问李先生,哪家的考据工夫是这么做的?
六、在《韩诗外传》里,孔子并没有接受“丧家狗”这个比喻。也就是说,李零先生“丧家狗”这个标题的唯一证据就在《史记》(您总不会再拿《论衡》和《家语》来说事儿吧)。而《史记》有那么可信吗?李先生在反驳我的时候,不是详细的考证了其中的错误吗?用自己也知道不尽可靠的文本里的一条“孤证”,来盖棺定论一个像孔子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这又是哪家考据学的法门?
七、李先生在反驳我的文章里,说“翻就翻吧,你要能翻出个道理来给我看,我可以接受。”但李先生,您听得进道理吗?您的逻辑不就是:只要没有知识上的错误,谁又能奈我何?可您看看,您关于“丧家狗”那段话,那简直就不是知识性的错误,那是个大笑话。
八、您在反驳我的第二条里说:“这和我说孔子死后当圣人毫不相关,无须辩。我的书,早就讲明,子贡树孔子是孔子晚年的事,孔子当圣人是他死后的事。这跟他出不出名,什么时候出名,全都毫无关系。”但您看看您自己的书,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孔子是怎么变成圣人的?是靠学生。他是靠学生出名”。您再看看,咱俩倒底是谁把“变成圣人”和“出名”混为一谈的?
九、非让我把话说到这份儿上,有劲吗?明天要上课。恕不奉陪了。
2007-06-21 19:24:35 随后杨立华回应网友海峰(双方似为旧识),并回顾了事件过程。
标题:答海峰:兼谈“李零事件”中我的态度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34cc010009rd.html
海峰:
你的留言和评论我都看了,实在是很中肯的。如果李零先生也能看到就好了。
但恐怕也是一厢情愿。因为,从李先生对我的反驳可以看出他的心胸和气量。
“哗众取辱”那篇小文,我想你是仔细读过的了。其实,充其量只能算一般的批评,连尖锐都谈不上。至于以“哗众取辱”为题,完全用的是李先生本人的修辞术。
我写那篇文章的用意有三:第一,指出书名不对;第二,这个标题可能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第三,把李零先生的本来用意和实际造成的后果区别开来。这样一篇文章,在李零先生那里,却成了“破口大骂”,就可见其雅量了。
李零先生“自序”中闹的那几处笑话,我第一次在网上浏览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之所以隐而不发,仅仅是因为文章的作者是李零,那个曾经有过数次深谈的学者李零。
李先生拿我那篇小文里的一处“硬伤”大做文章,未免太轻率了。他也不想想,我批评他这样一位以考据名家的学者,焉能如此不慎。之所以不加辨析,直接引用《史记》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手边没书。连《史记》也只有电子版。而维尔茨堡大学图书馆的中文书数量和种类都少得可怜。其二,李零先生不也是以《史记·孔子世家》里的一条“孤证”为根据的吗(详见《关于“下半身像狗”的几点补充》第六条)?那我又何需考辨?而如果李先生自己跳出来说《史记》靠不住,这种自打耳光的举动,省我多少言语?
没想到李先生居然真地跳出来了。可见连《孙子兵法》也没学到家。当然,关键问题还是他的不厚道。由此可知,《孙子兵法》只对什么样的人有效。
很久没有见面了。想想当年在一块儿问学的日子,真是不胜感慨。
祝好!
立华
浙江挖出一带血的棺材 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奇迹(千年血棺)
棺材成为血红色只不过是一些病菌化合物。在2019年在我国浙江丽水的某个小县城,一家兄弟想着反省一下自己家的老宅院,结果地基还没有挖多远,一下子就看到了下面有一个大青石板,这很显然就是一个墓穴,等到挖的越来越多的之后,发现这居然是一个古墓,等到把考古专家找来挖开这个古墓一看,里面居然是一个血红色的棺材。恶鬼怨念我要新鲜事2023-02-21 16:37:0600015十分神秘的三星堆 到底是如何被发现(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文明在1929年的时候已经被发现。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朝代,也自然有着很多的地下文明。而中国人除了想要探寻秦始皇墓葬的秘密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想要探寻三星堆的秘密。三星对文明早在1929年已经被发现,但是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而在我国建国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到了1986年才终于对于三星对文明进行挖掘,而在当时就找到了非常多的文物。三星堆文明我要新鲜事2023-10-02 19:14:420000阿姬曼·芭奴还原图 阿姬曼芭奴长相如何是什么样的人
阿姬曼芭奴是古印度莫卧儿地区沙贾汗的爱妃,当人们将这位美丽的爱妃进行还原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个女子可谓当时最美的女人。阿姬曼芭奴有着一对俊俏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笑起来还带着两个酒窝,戴着一顶高高的皇冠帽子,显得地位十分高贵,一张小小的瓜子脸引来了沙贾汗的无限喜爱,这就是最美丽的莫卧儿皇妃姬曼芭奴。一、阿姬曼芭奴和沙贾汗的感情怎么样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0:42:2700010中国最可怕的王陵,墓主尸骸自动“尸解”,考古专家差点全军覆没
如果说长沙马王堆汉墓是推进中国近代考古发现的里程碑,那么虎溪山大墓就是继马王堆汉墓后,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一座横跨千年历史的古墓出现,墓室内到底隐藏着多少文物呢?一波三折的发掘过程,墓室内的陪葬品却让一众考古人员头晕目眩,更离奇的是,当专家打开棺椁后,墓主人的尸骨却不翼而飞,难不成这座古墓提前被盗墓贼光顾过?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40:410000“穷”与“丑”都是简化字,未简化前是什么意思?
年度汉字的背后都12月了,眼瞅着2018年即将过去。这几年,每到年底总会评选“年度汉字”,不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也都会评。今年会是什么字?到网上一看,2018年“年度汉字”已出来了,可根本认不识——在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从网上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是“穷”“丑”,网友还给出了读音,既不念qióng,也不念chǒu,而是各取一半,念qiou,秋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46:4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