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发掘往事,郭沫若当年秘书说出挖陵起因,与所传完全不一样
明定陵发掘往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个老话题,关于明十三陵中定陵的考古发掘。因为,现在网上所传、甚至一些书籍中,讹传多多,人云亦云。
说到明定陵,关注考古的网友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是1949年后国家主动发掘的第一座帝陵,也是迄今唯一一座主动发掘的帝陵。

当初怎么想起发掘明定陵的?
众所周知的说法是,原定发掘明十三陵之首陵——成祖朱棣的长陵,出于稳妥,决定先试掘一座规模小点的明陵,以摸索和积累经验,于是阴差阳错地选中了神宗朱翊均的定陵。
这个说法没错。但是,决定先试掘的明陵最初并不是定陵,而是世宗朱厚熜的永陵。在吴晗给国务院秘书长的信中,他给出了这样的理由:
“根据勘测结果和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先在永陵(规模比长陵小,一部分地下门道已露出地表)进行部分试掘,深入了解陵墓结构、地形和安全情况,取得经验,以便拟定开发长陵的详细计划和编制概算,经国务院批准后,再正式进行长陵的发掘工作。”

从吴晗的信中可以看出,试掘永陵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规模比长陵小,二是地下墓道已暴露。
实际上,永陵的规模很大的,并不小,且并没有暴露墓道。
尔后,改试掘定陵——定陵仿永陵而建。
而改掘定陵,也是吴晗的“误判”。
时北京市文化局组织考古人员,对长陵及整个十三陵区进行了一番调查。在勘测定陵时,发现封土围墙南侧外墙皮有几层砌砖塌落,里面有砖砌券门的迹象。这一重大发现,被误认为是定陵的墓道。

吴晗获悉后信以为真,决定试掘定陵,并于1956年4月2日写信给郭沫若,汇报了此事。
1956年3月28日,吴晗代表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召集有关部门会议,讨论了明十三陵开发的问题,指定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研究组先行调查,选定试掘对象。
调查组派人了3天,在进行了两天的调查后,北京市文化局给北京市政府出了份《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开发明十三陵的试掘意见》,报送时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王昆仑副市长。
“意见”并不支持试掘定陵。

理由归纳起来有这么三点:
一是定陵墓道并没有暴露,虽然定陵封土围墙西南隅露出有券门,但并不是墓道,很可能是运土的券门。
二是神宗统治最久,长达48年,其陵墓规模很大,不适于试掘。
三是定陵距长陵较远,又隔一道河滩,如果夏季山洪暴发,交通不便。
北京市文化局建议试掘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

理由也有这么三点:
一是献陵营建时间离长陵最近,陵墓内部建筑结构和祭祀制度变化较小,对长陵的开发可提供正确
的材料。
二是明仁宗在位时间很短,陵墓不大,便于发掘。
三是用工方便,献陵距长陵最近,便于和十三陵管理处联系,将来正式发掘长陵方便。
最后还特别强调 了一点——“十三陵中(长、景、永除外)明楼、方城、围墙的保存,献陵比较完整(定陵情况和献陵差不多),发掘后,修复开放,所费不大。”

这份“意见”当时抄送给吴晗办公室。
为什么不直接报送力主试掘定陵的吴晗?主要吴晗当时不是党员,系民主人士,按组织原则要先报给王昆仑。
但是,最后还是决定试掘定陵,这又是为什么?与周恩来的指示有关!
这里有个时间差,北京文化局的“意见”是1956年4月14日上报北京市政府的,而周恩来已在1956年4月11日批准试掘定陵。
周恩来为什么这么快就批了?这里又与郭沫若有关。

郭沫若收到吴晗4月2日的信后很激动,心急的郭沫若很快将吴晗的来信转交给了当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就试掘对象定为定陵一事,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签字同意了。
事已到此,没有人再提出异议,定陵被挖了,这就是所谓“阴阴差错”——改错献陵的意见与周恩来的批示仅相隔差天,如果周恩来晚批3天,大家现在看到就是献陵地宫了!
为了发掘长陵,定陵被试掘来。那么,又怎么想起发掘长陵的?
一直到40年后,这个谜团才揭开,与外界所传完全不一样!

在此之前,大家仅知道是吴晗和郭沫若两人提出来的,对事件的最初起因并不了解。直到1999年,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在当年第二期《文物天下》上撰文《郭沫若与定陵发掘》,外界才知道真相。
王廷芳为什么要写这篇回忆性文章,这里面又有原因了。
当年《北京晚报》连载杨仕、岳南的报告文学《风雪定陵》。因为《风雪定陵》有很多不实之处,甚至编造《关于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把当已改称国务院仍说成是“政务院”,引起了当年定陵发掘亲历者和知情者的反感。

王廷芳文章最后质问作者:“请教杨仕、岳南先生,你们的那份报告是从哪里来的?总不会是你们杜撰的吧?对于这样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你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加以说明。”
其实,王廷芳较真了,《风雪定陵》是“报告文学”,是文学作品,小说一样的,出现文学虚构和想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借纪实之名行文学之实,确实容易迷惑读者,至今很多网友信以为真。
正是因为带着这种情绪情绪,王廷芳把发掘定陵的最初起因交代了——这是一次秋游野餐引起的,最早口头同意的是最高领导是邓小平和李富春。

当时野餐聚会地点选在长陵边上,吃饭时,吴晗突然来了灵感,提议挖长陵。
这里原文抄录王廷芳《郭沫若与定陵发掘》部分内容——
1955年10月9日,星期天,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余心清局长,邀约了邓小平、李富春、郭沫若等同家人一起,到十三陵郊游。同时还邀约了其他一些人,我只记得有吴晗先生和新凤霞女士,大概连同工作人员有三四十人。
10月上旬的十三陵,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点缀在群山绿树中的一座座红墙黄瓦的明皇陵,景色宜人。国务院膳食科的科长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开来一辆大卡车,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野餐。
参加郊游的人先后到达长陵后,或一家人,或三五结伴,主要在长陵漫游参观;有些人还参观了附近的陵墓。中午所有的人都集中到长陵东侧的地上野餐。
这里遍地都是硕果累累的柿子树,柿子已开始泛黄。人们有坐有站,边吃边谈,欢声笑语,气氛很是热烈。大家自然地谈论起十三陵,尤其是长陵。
吴晗作为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谈得最多,情绪也十分激动。谈着谈着,他突然当着邓、李两位副总理的面,大声地和郭老说:“郭老,长陵这样雄伟,里面一定很宏大,肯定会有很多珍宝陪葬,说不定还会有很多壁画和绝版的古书,咱们把它发掘开,搞个地下博物馆好不好?”郭老表示完全赞成,两位副总理和在场的其他的人也都表示拥护。
郭对吴说,你就负责起草一份报告给总理请求批准吧。吴爽快地说:“好,好。”
……

上述便是考古发掘明帝陵的起因和背景。
从王廷芳的文章中可以知道,发掘明陵不过是吴晗的“一时兴起”。而吴晗这一时兴起,不只造成了发掘后巨大的无可挽回的文物损失,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不幸,留下人生重大而无限的遗憾。
对于发掘明陵,郑振铎、夏鼐等考古专家是坚决反对的。
郑振铎是时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夏鼐是副所长。听说吴晗要挖明陵,他们两人非常“震惊”。

当时共和国建国只有6年时间,发掘手段和文物保护技术非常落后,均不能承担发掘和发掘后的文物保护问题,郑振铎和夏鼎他们直接找到吴晗,希望能改变和放弃发掘明陵的主张。
但其时的吴晗“正是人生得意时”,风光无限,根本不认为有不妥。一直在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兴起以后,在明神和他的两皇后尸骨被当作批斗对象焚烧后,他才知道自己错了——严重地错了。

1968年,吴晗以极其悲伤的心情、含着泪对夏鼐说:“作铭(夏鼐的号),在定陵发掘这件事上,到现在我才明白,当初我们的论争,你和老郑(郑振铎)是对的,你比我看得更远!”
说了这话的第二年,即1969年10月11日,吴晗在狱中被迫害致死,死前头发都被拔光了,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可以想见,吴晗死前应该怀着无尽的悲愤和悔恨。




东亚城市革命与文明起源全图景——中国最早体系研究之六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六节。阅读相关历史背景,请戳这里:从稻作起源到中华文明成长的早期历史图景;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4:14:360000农村抬棺下葬必带两样东西,老话说哪一样都不能少
传统丧事出殡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已谈了不少有关过去丧葬风俗。这篇文章与前面一样,继续来说白事。出殡,是白事中最重要的程序。所谓“出殡”,就抬灵柩出去埋葬,俗称“出棺”,也叫“发丧”。只要亡人不死在“坏时辰”,出殡的时间一般都是正吊后次日上午完成。在将棺材从灵堂抬出大门时,杠夫要小心谨慎,棺材不能碰到门框、墙壁,否则对丧家不利,晦气。(出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52:360000朱元璋到底长啥样?日本人抢走朱元璋老家寺内古像,上绘真实相貌
朱元璋出生与修陵的传说本文作者倪方六有关朱元璋的故事,大概每个南京人都能韶上一大堆。一般人都认为朱元璋嗜杀成性,实际上开国皇帝谁没有两手?民国学者王焕鏕辑《明孝陵志》,是一本专门记述朱元璋死后事的书籍,从这本书中搜集到的史料里笔者发现,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坏人,倒是一位移风易俗的好皇帝。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样,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30:37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汉魏太学遗址
东汉、曹魏、西晋等朝代国立大学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岗上村东北与太学村西北一带。1974年~1975年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30:300000多智龙:蒙古国大型食草恐龙(长8.5米/距今6900万年前)
在七大洲中,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当属亚洲,而在亚洲,除了中国外,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是蒙古国。前面我们介绍了蒙古国的蜥鸟龙和佛舞龙,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个蒙古国的多智龙,一起去认识下吧!多智龙基本资料1、体型:多智龙是一种蒙古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居住于沙漠,它体长8-8.5米,比双庙龙稍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28位,生活在距今7800万年-69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2:5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