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墓早期被盗,墓道内发现不该有的东西,疑造墓者为盗墓留暗记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发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发掘过程中,在墓道填土内发现了两件摆放位置令人起疑的陶钵。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当年造墓民工悄悄留下的暗记——为日后盗墓指路。
这事蹊跷了。真相如何?至今是谜,没有定论。

狮子山墓主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刘戊参与吴王刘濞反叛,事败后自杀,去世时30岁左右。
狮子山在今徐州东郊,海拔仅61米,是个小山包。
造墓时,先从山顶往下竖凿17米,开出一个天井,然后再横向往两侧山体里开凿,分外墓道和墓室。狮子山楚王墓的地下空间达850多平方米,分出12个房间,几乎把狮子山掏空了。考古发掘时,动用现代化铲吊工具,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花了3个月。

现代推算,造如此大的陵墓,在当时的条件下,要20年才能建成。墓主最后被认定是刘戊,依据之一便是其在位20年。
1994年12月,正式开始发掘狮子山楚王墓。而在之前,考古人员花6年时间才找到这座墓。
狮子山楚王墓墓道呈南北向,其结构分为外墓道、天井、内墓道(甬道)、墓室四大部分。
天井处于内外墓道中间。考古队没有从外墓道挖起,而是打破常规,从中间开井开始——这里就当年农民家的山芋窖所在。当初造墓时,也是从这里先开凿的。

发掘时发现,墓早期被盗。
盗洞选择的位置极准,考古人员花了6年时间才找到墓,而他们一下子就知道从哪里盗最省事。
盗墓者选择在天井偏东南下铲,斜向西北方挖一“盗洞”,直指墓门。盗墓者将天井下部掏空,扩大作业空间。
通向墓室的内墓道,也可以看成是甬道,封门长、宽、高均为2米,用16块、4组巨沉的塞石封堵。每组4块、立面看起来是是一个“田”字。每块塞石均长2.5米,宽、高近1米,重有五六吨。

16块塞石将墓门堵得严严实实,一般手段根本打不开,除非用现代的炸药爆破。
但这伙古代盗墓者有大智慧,选择从右上角一块塞石动手,将塞石暴露在外顶端,凿出一个可穿绳索的大孔,俗称“牛鼻孔”,将塞石一块块拉出来,倒放在天井内。徐州发现的另一座楚王墓——刘注的龟山汉墓,盗墓手法与一模一样,说不准就是同一班盗墓者。
盗墓者通过封门上的盗洞,钻入内墓道,进而进入墓室,盗出随葬品。

在盗走随葬品后,又用土将挖开的天井填实,到了洞口上部,又推下一块大石头,再填土封好,外人一看,俨然没被盗过。
这些盗墓者盗的都是金银一类“硬货”,连铜钱、玉器都不要。墓室内第一耳室便是钱库,里面放满了铜钱,都是汉初“半两”钱,发掘时发现,四面墙壁上都粘满了铜钱。

但盗墓者最后竟然这些铜钱,全都扔在了天井内。为什么?应该是盗墓时“半两”钱已被废弃,改用“五铢”钱了,所以盗墓者不要了。据此判断,盗墓事件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或以后。
因为填土中全是铜钱,在现场分拣影响发掘进度,考古队将这些泥土运到天井上,花钱找来5名临时工分拣,最后清点,共有17.6万多枚铜钱。

除了铜钱,考古人员在天井、墓道等处还发现了很多玉衣片,塞石上有200片多玉衣片,在挪石塞石后,又在夹缝的泥中又找到200多片,有的玉片上还残留有缠绕金缕。
显然,这是一件金缕玉衣上掉下来的玉片——从楚王尸身上拖出来的,抽取金缕后,扔下了玉片。
狮子山楚王墓系早期被盗——刘戊死于公元前154年,墓被盗时间应该在他下葬后百年内。

有考古人员认为,极可能发生在宣帝地节元年至甘露三年(公元前69年)-公元51年)间,理由是此时第八代楚王刘延寿谋反被诛,楚国出现权力真空,盗墓者乘机行事。
也有的推测在西汉末或东汉末的乱世之秋,这时候民不聊生、饿孚遍野,盗墓取宝便成为活命的选择。
盗墓者会是谁?有一种说法,可能是楚王的“自家人”——王亲国戚或楚王的后代,因为别人不知情啊。

从盗洞挖的那么准情况来分析,盗墓者是知情人是可能的,对楚王墓的结构应该很了解。楚王的子孙也算是知情人,但不至于“盗祖坟”。真那样干的话,万一事发就惨了,盗祖坟是重罪,还要承担伦理上的风险,所以王亲国戚或楚王的后代不会这么做,除非穷疯了。
最有可能盗楚王墓的,应是当年参与造墓民工或其后人。
这么说并非无稽之谈。发掘中便发现了疑似当年造墓民工留下的“暗记”。

狮子山楚王墓内墓道宽2米,深5米,发掘人员向下挖到2米多时,在墓道两侧各发现一个不对称分布的陶钵,应该是吃饭用的。
按理说,这个位置不会放随葬品的,不应该发现东西。
当时考古人员记下位置后,也没有多想,但在墓道内泥土全部清理后,发现正下方各一个耳室。这两个耳室保存完好,从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
显然,陶钵是一种暗记——为日后盗墓指路。

进一步观察,发现两个耳室的封堵也反常,封门竟然是用一层层厚度约11厘米的石块封堵,很容易拆开。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如果盗墓者是造墓民工的话,为什么留下暗记的两个耳室没有被盗掉呢?
有的学者从陶钵的器型和年代上,作出了新的结论。
在狮子山楚王墓的内墓道及被盗墓室内,发现了多件陶器,多系小型生活实用器:陶罐 3 件、双系罐 1 件、盘口壶 1 件、陶钵 3 件、陶盘 1 件。

这些陶器质地有灰陶和红陶,很粗糙,有的都烧制变形了,与墓室非常讲究的随葬品明显是两样。对比徐州一带出土的陶器,除陶钵外,陶罐、红陶盘口壶以及带水波纹的双系罐时代,出土的这些陶器明显晚于下葬时间,相当于汉末至东汉时期。
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陶器应该是当年盗墓者留下的,而不是造墓民工。据此盗墓发生的时间,基本上也就确定了——应该在西汉末年。
但是,这一结论并不能否定那个陶钵不是造民工留下的暗记。

专家将2000年前楠木棺板放水里煮,浸出液做试验,证实了民间传说
楠木古棺的防腐性本文作者倪方六楠木,是主要生长在中国境内的珍贵树种。过去民间有条件的人家都会用楠木制作葬具,老人说,楠木棺“养尸”,而用槡槐一类杂木打的棺材则会“烧尸”。所谓“养尸”和“烧尸”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实际上是表示棺材的防腐效果。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9:300000成吉思汗每次出征前必做一事,做了后才敢行动,古人对此深信不疑
元朝的特殊祭祀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另类朝代,风俗明显异于中原。现有史料表明,至少在进入铁木真(成吉思汗)时代时,蒙古人的社会形态仍处于奴隶社会,比中原的封建社会要落后多了。兽骨占卜曾是奴隶社会流行的占卜方式,商王便是在甲骨上面进行。在当时,蒙古贵族热衷于兽骨占卜,称作“烧琵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9:180000慈禧墓被孙殿英盗 找到了什么宝贝(慈禧墓葬)
孙殿英在慈禧墓葬中找到了一颗巨大夜明珠。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墓葬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慈禧墓葬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殿英盗宝案。慈禧太后是中国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她在政治上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她生前奢华无比,死后葬礼更是盛大隆重。慈禧墓葬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布局最严谨的皇家陵寝之一。墓葬里的宝贝我要新鲜事2024-01-05 19:40:010005原来我国东部省份多数人的祖先都是东夷人
#走进博物馆#东夷人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要来源成分之一,齐地是东夷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东夷人最初分布在山东的两大山地丘陵区,即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半岛丘陵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后,活动范围扩展到鲁西北平原,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开始接触、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16:330000“中华第一陵”是哪个人的陵墓?很少题字的朱镕基为其留下墨宝
伏羲出生地与墓地考本文作者倪方六正月团圆不忘祭祖。家有祖,国有宗,中华第一祖宗是谁?伏羲也!伏羲即太昊,亦作大嗥、太皞、大皥、风姓,号伏羲氏,中华“三皇”之中的首皇。传是上古东夷部落首领,故后被道家称为“东方天帝”,东方天帝以木德王,木为春,故伏羲又是“春皇”。(伏羲真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05:1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