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唐朝盗墓者盗了同一座墓,哪个更厉害?盗洞开挖发现不同
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谈到长沙汉墓,估计网友第一反应会想到马王堆。其实从等级上讲,马王堆算不了第一,墓主同样是女性贵族的渔阳大墓,便远比马王堆显赫——墓主乃长沙王王后。

此墓座落在湘江西岸咸家湖西侧望城坡古坟垸一座小山包上,由主墓和三座外藏坑构成,属于西汉长沙王族墓地。
整个墓地占地20余亩,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布局非常完整。
此处地势高旷,墓葬南枕麓山,东临咸嘉湖,依山傍水,东北与陡壁山、象鼻嘴山隔湖相望。
按照古代堪舆标准,这附近都是风水宝地。
如在陡壁山,发现了疑似长沙王王后曹X(女 巽)墓,象鼻嘴山发现了某位长沙王墓,这两座已在1974年和1978年,被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和湖南省博物馆先后发掘了。

渔阳墓是1992年发现的。当年12月,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园的东北角基建施工,在推平小山包后发现了此墓。
1993年2月-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这座墓。
实际上,渔阳墓所在山包之前已被推测有古墓。1980年代在修建山脚下的长宁公路(今319国道一部分)时,从这里取土已挖到了大墓的外藏坑,并破坏了此坑。

发掘时,渔阳墓封土已被基建工程完全破坏了,未破坏前尚有5米高的馒头型大封土堆。
这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造墓时是先在风化的页岩上挖出墓坑,然后建造椁室。发掘时,由墓口向下深挖10米才到坑底,可见墓挖的不浅。
渔阳墓为当时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葬式。椁室是用一段段枋木心垒起来的,因常用的柏木心呈黄色,故称枋木为“黄肠”;枋木垒椁墙时都是端头向内,即所谓“题凑”。围好外椁墙后,再分隔出一个个房间,便形成了“椁室”。

椁室分外椁与内椁两部分。靠后正中间,是棺室。棺放入后,再用厚板将椁室盖上,然后覆土掩埋。
渔阳墓的覆土很特殊,将开凿墓坑时挖凿出来的岩石粉碎,搅拌到从外面运来的灰褐色湖泥中回填。填土时,每达一定厚度就要夯筑一次,这样层层夯打,非常结实。发掘时发现,夯打层每层在三四十厘米。
这样回填方式,很显然是出于反盗墓的考虑,泥土中掺杂碎石,可大大增加盗掘的难度,所以考古发掘时也费了不少事。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难也难不住盗墓者。在发掘回填土时,发现了3个古代盗洞,也就是说,有三批盗墓者光顾了此墓。
一号盗洞位于坑北偏西的位置,洞口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1.84米,南北宽1.46米,垂直打到椁顶板。在顶板上,凿一个长0.72、宽0.52米的方洞,进入墓室。

二号盗洞洞口也是椭圆形,但开口很大,东西长2.7米,南北宽2.3米。
盗墓者在挖到外椁室后,将题凑翻挪开,进入外椁顶部,然后将厚厚的盖板凿出洞,钻进墓室内。
三号盗洞口同样是椭圆形,与二号盗洞手法差不多,但比二号盗洞要小些,东西长2.6米,南北宽2米。

从盗洞开挖情况来看,一号盗洞与二号盗洞、三号盗洞的挖掘方法差别明显,应该不是同时代的盗墓者所为,而二号盗洞、三号盗洞差不多,盗墓时间相隔也应不远。
随后盗洞中的出土物,证实了这种分析。

从一号盗洞里,清理出盗墓者遗弃的青瓷罐、青瓷碗。
在二号盗洞里,清理出漆耳杯、漆盂等残件。
三号盗洞出土物特别,清理出盗墓者遗弃的草席残片,砍凿的碎木屑都很清楚。看来,盗墓者当时是连续干的,带着席子,累了困了就在盗洞里休息和睡觉。

从盗洞形制及出土的遗弃物分析,一号盗洞年代靠后,应该是唐朝盗墓者所为。二号盗洞和三号盗洞较早,应该是汉朝盗墓者挖的,他们比唐朝盗墓者厉害,更狠。
这三次盗墓活动,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汉朝盗墓者的破坏最糟糕。如果不是被盗,很可能从墓中再出土一具不腐女尸。因为密封层被完全破坏,空气、水进入,衣物、尸体均已腐烂,考古人员在棺材中连人骨头都没有看到。

渔阳墓下葬时在保护措施和处理手法上,比马王堆要弱一点,但也已非常讲究。
从考古报告所述来看,题凑四周及椁室顶、底先铺厚10-30厘米不等的青膏泥,以防水渗透;膏泥外再填塞木炭,以防潮。木炭厚35-50厘米不等,厚薄不均,但椁室顶部铺炭较均匀,厚约30厘米。椁顶木炭之上覆盖青膏泥,之上再塞填土。

决定尸体保存质量的葬具是一具套棺,为长方形两重棺,置于内椁室后部。
内外两棺紧密套合在一起。两棺内外壁用多层麻布衬底,外髹黑漆。外棺应该是彩棺,黑漆上施有朱红彩绘,但已经漫漶不清,大概能看纹饰为龙凤云气纹。
清理后看到,外棺盖已被盗墓者掀开了,翻倒在底板上(见下图)。

内棺板要比外棺板稍厚点,为0.14米,棺盖板要厚很多,0.24米,这样的内棺足可很好地保护尸体。但棺的盖板两端及侧板,已被盗墓者凿坏了,暴露出棺内情况,盗墓者将手伸进内棺寻宝。
考古人员在清理棺材后,发现下面还有下葬时运棺的輁轴,即柩车,是一长方形框架,下面放支枋、带滚轮组成,棺材就置放于上面,拉或推进墓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墓三次被盗,破坏严重,随葬品流失,但仍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总数超过3000件,有金器、玉器、石器、铁器、漆木器、骨角器、陶器和纺织品等。

其中漆木器种类繁多,有耳杯、盘、盒、盂、壶、卮、案、几、匕、磬、排箫、琴、瑟、筑、陆博、砚盒、奁盒、具杯盒、伞、杖、座器、俑以及木质象牙、犀角等。
这些器物,大多已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被盗墓者动过——是盗墓者不要或不便带走的。
在葬具和随葬器物上发现了刻写的题记,还清理出百余枚木楬。考古结论为什么认定这是长沙王王后“渔阳”的墓?就是靠这些题记和文字,再结合葬式和出土物,便不难知道墓主的真实身份了。

据“黄肠题凑”葬式和“长沙后府”封泥、写有“陛下赠物”与“王裞”木褐等出土物可知,墓主应为汉初吴氏长沙国的王后。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渔阳”并不是墓主的名字,可能是她生前所食封邑之称。照这样分析的话,女墓主则可能是皇家公主,下嫁长沙王的。

穆耶恩龙:阿根廷大型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8600万年前)
恐龙时代的阿根廷,因为环境适宜,生活着许多大型恐龙,对此,很多人只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所以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种叫穆耶恩龙的恐龙,它出土于阿根廷,体长约9米,生活在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穆耶恩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1:56:030000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意外挖出一个珍贵文物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处当下美好社会的我们,常常会回首往事。在回首往事中,往昔那一幕幕、一桩桩不堪的事迹会频频闪现在国人的眼中,毕竟我们如今的和平时代来之不易。从上学伊始,我们就开始从长辈、师长和书籍等渠道了解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中国有上百年的屈辱历史,有成千万、上亿的华夏儿女们因国仇家恨而饮恨西北。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3:46:250000陕西发现古墓近近4000座 最早距今4000多年(陕西古墓)
陕西在2021年一整年挖掘古墓一共3956座。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地下5000年看陕西。陕西就是我国的一个资源大省,毕竟陕西西安也是13朝古都,在整个2020年,陕西挖掘出来的古墓数量一共有着3956座。这些墓穴从隋唐时期到了更远的秦朝以及更加遥远的龙山时代都有,几乎都是今千年以外。陕西考古我要新鲜事2023-03-03 11:49:050003【考古词条】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位置图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鉴定为距今约10300-8700年)。▲磁山文化遗址出土器物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8:24: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