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墓时设反盗层活杀盗墓人,盗墓更有一套,墓室发现一批盗墓工具
中山怀王刘修墓的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提到金缕玉衣,不少网友可能就会想起河北满城汉墓,墓主中山靖王刘胜夫妻都穿着这种殓服。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首次发现,而且十分完好,所以引起轰动。
刘胜的金缕玉衣是1968年出土的,不可多得。谁想5年以后,刘胜的后代、中山怀王刘修墓被考古发掘,又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质地比刘胜的还好,是当时皇帝赐的,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刘修墓发掘于1973年。
因为封土被农民常年挖取,封土被挖平,墓口露了出来,只好发掘。时河北省文管处和刘修墓所在地定县博物馆成立了考古队,于当年5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同年12月结束。
刘修墓的考古编号是M40,故考古报告称为“定县40号汉墓”,又因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八角廊村西南部,又称“八角廊汉墓”。
但在发掘前,并不知道墓主是刘修。
刘修墓的营造非常讲究。
据当地人说,在1950年代封土堆尚有16米高,外面还有一圈围墙,将墓护围起来,这就是“墓域”,是“阴城”。
正式发掘前,考古队对墓域进行了钻探调查,发现城垣为长方形,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27米;墙基厚达11米左右(见下图)。

刘修墓座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分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
地下结构很大,圹内葬具为当年西汉皇族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用木枋垒成前室和后室。
很可惜,早年被盗墓者光顾了。这些盗墓者在盗掘后,还将木质墓室放了一把火,焚烧了墓室。
发掘时看到,墓室已完全坍塌。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造墓时已充分考虑到了日后盗墓问题。考古人员在清理时发现,整座墓从里到外的土都是人工夯筑的,墓壁、封土非常结实。


在封土中,特设“反盗墓层”。在盗墓者最常下手的墓室外,铺了一层黄沙和陶片,周围也堆积有较厚的陶片层。这些都是陶器和板瓦、筒瓦的碎片,应是当时从窑场专门收集来的。
这种反盗墓层设计非常管用,且一举两得,既能防盗,又能防水,有极好的吸水防潮功能,解决了渗透问题。
刘修墓这种防盗设计,是先秦时“积沙积石”反盗墓手段的变通。碎陶片可以大大增加盗墓过程中的挖掘难度,而黄沙呢具有极强的流动,容易坍塌,活杀盗墓人。如果盗墓者不明所以,下了盗洞、进入墓室后,很可能再也出不来,因为黄沙万一塌陷,会自动堵上盗洞,活埋盗墓者。
但,盗亦有道。

盗墓者更有一套。对付这种“流沙墓”只要在挖盗洞时,加固洞壁就可以了。如打井一样,边挖边放壁板支撑就OK了,如矿工地下挖煤一样。现代有的盗墓者,则直接用放预制圆筒,或自制简易装置放进去。
所以,刘修墓并没能保持不破之身,盗墓者成功进入了地下墓室。
刘修墓前室外线长18米、宽9.6米、原高约2.7米。前室又为分为左(东侧)中、右(西侧) 三室。盗墓者进来以后,乱找一通,所以发掘时看到,室内遗物大部分被扰乱过。
前室储存室,应该堆满了随葬品,前左室的前半部发现了四辆偶车的饰件,后半部则放有大量陶器,有鼎、豆、罐、壶、盘、匜、甗、盆、 碗、耳杯等十余种,计约300多件。

这些“陶货”,古代盗墓者是没兴趣的,他们最喜欢“黄货”,铜器、金器、金钱是盗墓者的盗取目标。
刘修的棺材放在后室的中央“房间”。发掘时发现,因木材腐朽,棺顶已塌陷,紧贴底部。
后室也分出左中右三个房间,在中央的中室后半部,置木棺。
刘修这副棺材超级豪华。
一般有内棺外椁两层,即棺椁组合,就相当不错了。而刘修的棺在最里面放尸体的内棺外,又套了6层棺。每一层棺都精心漆刷,除最内一层为绛红色漆外,其他各层是漆黑漆。
每一层棺上,还覆盖和包有丝织物;第五层棺上覆有较厚的红色织物。



这样的棺材,对盗墓者来是相当麻烦的。墓主最心爱、最值钱的随葬品,一般都随葬内棺,或放在尸身上。如何取出内棺里的宝物,考验盗墓者的智慧。
咋办?好办,凿洞啊!
我曾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介绍过,盗墓者盗取棺内随葬品时,一般从棺材两头凿洞,如果按照这个套路对付刘修的棺材,显然困难。于是盗墓者从三面下手,在棺材两侧和有操作空间的棺南侧,同时开凿盗洞。


盗墓者很卖力地凿棺,估计是挥汗如雨,但最并未能完全凿通内棺,虽然有的棺内遗物已被拉到外层棺旁,但最里层的内棺保存很好——棺套棺,其实也是一种反盗墓手段,刘修的7层大套棺,保护了内棺,把惊喜留给了现代考古专家。
内棺中放置一具男性尸骨,头北脚南,仰身直肢,身穿金缕玉衣。出土时,骨骸已严重槽朽。
尸体四周的放满了随葬品。这里我据考古报告,简单介绍如下——

头部,上下左右各置昭明铜镜一件;
头顶部,有铁削两件;
头两侧,各放银釦贴金箔饰漆奁一件;
尸身左侧,有铁剑和玉具铁剑各一件、五铢钱千枚;
尸身右侧,有石板砚和研磨器各一件,环首书刀三件、蟠螭纹柄铜剑一件、玉璧一 件、玉瑗一件、璧料六件、金饼四十块、掐丝贴花镶琉璃面大小马蹄金各二件、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麒趾金一件;

脚的左侧,放银釦贴金箔七子漆奁一 件;
脚下,置铜弩机一件;
颔下,有系璧一件;
两肩,各有玉佩一件;
两臂,各挟玉壁一件。

与玉衣有关的遗物有——
目、鼻、舌、口、耳七窍,玉眼盖二件、玉鼻塞二件、玉耳瑱二件、玉蝉形唅一件、玉屁塞一件、玉生殖器套一件;
两腋,各夹大金饼一件;
上身前部,有玛瑙和水晶串饰、玉佩四件、玉环四件、玉璜二件、玉X五件、玉人四件;
后背下,有玉佩二件、玉环二件;
双手,各提玉璜一件……
这些随葬玉器中,绝大部分质地纯细,光泽莹润,琢工精巧,纹饰生动,是难得的一批珍贵汉玉。


古代这伙盗墓者显然行盗时比较紧张,不然,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多宝物?特种黄金——麟趾金、褭蹏金都没能盗走呢。当然,不排除储存其他墓室内黄金被全盗走了,从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大量黄金情况看,便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汉朝贵族必陪葬黄金。
发掘大量珍贵随葬品的同时,考古人员工墓室内还发现了一批盗墓工具。
在后中室南部,盗墓者留下了4件铁鎚、2件铁凿、1把铁斧等;在后东室,发现盗墓者留下的铁凿和铁棍等,对付木质葬具最有用的工具全用上了!
看来,这个古代盗墓团伙成员不少,而且其中应该有木工和匠人。

中国夏文化考古文献初步计量分析
夏文化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关键节点,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有学者提出对夏文化的研究,以徐旭生先生偃师二里头遗址调查为肇始,考古学界开始了对夏文化的全面探索至今。近百年的长河中,发表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从探索夏文化的理论与方法到具体遗址的发掘实践,初步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态和夏文化的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48:150000韩茂莉: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西北、西南地区地处中国地形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这样的地形直接影响道路的走向,并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融入其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一、“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或政权将都城设在这里,其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道路对于政治、军事的支撑作用共同成就了历史的辉煌。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37:140000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森林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黄土地区根本不宜于森林的存在[1]。有的人说,黄土地区并不是没有森林,像中条、太岳、贺兰诸山和洮、湟、大夏诸河的下游也是曾经有过森林的,不过都是公元500年前后的事[2]。有的人则说,只有干旱地带才不能有森林。这些说法都未必与实际相符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58:120001这,就是中国!—故宫博物院开年大展“何以中国”开幕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晨禹迹而暮朝歌,泽丰镐而卫河洛。取九原之殊勇,舞南越之金戈。融南北之血脉,混东西为一科。“何以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之永恒命题。展厅之内,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这,就是中国!”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06:220000严耕望: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
问你说吕思勉先生也是一大家,可否提出一些评述的意见?答吕思勉先生字诚之(1884—1957),江苏常州(武进)人。他的治史与两位陈先生不同,他是宾四师的中学老师,但两人治学蹊径也不相同。综观他一生的治学成绩,可以称之为通贯的断代史家。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