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取暖五大高级方式,秦始皇已住“总统套房”,旁边住妃子
考古中发现的高级取暖方式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冬至到了,意味着数九寒冬的开始。在这样的天气,取暖是第一需求。
古人是如何做的?现代考古和史料中都有记载,我在以前《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独家专栏中,曾介绍过。总结起来,古人过冬取暖方式很多,但不外是焚烧增温、密封保暖等传统手段,不过,方式很巧妙,现代人完全可以借鉴,有的至今都在使用。

这里,说说五种较为高级的取暖方式。
1、设壁炉
在西安咸阳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室内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
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测为浴室。第8室附近的9-12室朝向良好,空间适度,内有壁画,且邻近盥洗室,推测是卧室。从8室出土的陶纺轮来看,似乎是宫中女性闲居消遣之物,进而推测这个卧室是女性用房——这些女性应该是妃子。

旁边另有一大,推测是供秦始皇专用的,设施一应俱全——秦始皇在两三千年前已住如今的“总统套房”了。
咸阳宫是秦帝国皇宫,位于西安市西、咸阳市东一片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秦始皇即王位后,在征伐、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扩建,形成庞大的规模。考古勘探发现,占地面积达3.72平方千米,是北京故宫的5倍。
在这么高级的宫殿中,取暖设施自然也特别讲究,壁炉便是。

壁炉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出烟孔放在室外,可避免炭烟中毒。这一方式为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欢迎。近来,不少中国家庭在装潢时也做一壁炉,当然这只是摆设,以显示气派和豪华。
2、砌火墙
在秦兴乐宫遗址考古中,发现发取暖用火墙。
兴乐宫也是秦帝国重要宫殿,遗址位于西安城西北10里。在刘邦灭秦后,兴乐宫成为汉家宫殿。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兴乐宫重修,易名为长乐宫,由栎阳迁都于此处理朝政。后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又建成未央宫。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兴建了城内的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城西的建章宫,并在城西修建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等……最终建成了汉长安城,城内建筑内取暖设施非常到位,如卧室用保暖椒房。

考古发现,秦火墙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火墙在中国有悠久历史。西安阎家村汉朝建筑遗址的炉灶,其排烟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户外,近似后世的火墙。
为火墙供暖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墙体供暖。
火墙还可兼作隔墙,但不允许作承重结构。

火墙取暖方式为明清皇家建筑采用。
明清宫殿的墙壁中,砌有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这个在北京故宫和沈阳皇宫建筑上都能看到。
3、铺地暖
地暖,现代不少家庭都有铺设,这在古代也流行的,至晚在魏晋时便开始使用,当然都是有条件之家。
当年,不少大寺大庙中,也会设地暖。不然,那么大的殿房,没有取暖设备,那些和尚怎么打坐,怎么念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提到了今河北观鸡寺大殿内的地暖:“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

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里面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在古代,供众人聚会的大建筑空间,会有地暖,否则冬天里人是没法呆的,即便今天也会考虑这一点。
北京故宫也使用了地暖,称为“火地取暖”。
考现代古人员维修、发掘时看到,在室内地面下,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

地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4、设火炕
在吉林省通化市发掘出的3座魏晋住宅遗址中,便发现了火炕的遗迹,看来东北人用火炕的历史由来已久。
东北人称火炕为“热炕”,俗称“大通铺”。它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接待人员的地方,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已出现了热炕。

火炕当然有高级和普通之差别,以前北方农村使用的火炕,都是土坯做的,后来用砖垒,现在则贴上瓷砖。另据了解,现在不少东北人家不用炕了,用取暖器、地暖等,这当然是现代化的表现,但放弃火炕这种经济实用的冬季取暖方式实在可惜。
要知道,在古代火炕一度是高级的取暖设计,普通人家用不起的。
5、隔暖阁
考古中发现,古人的房间相比现代要小很多,原来,这种古人冬天取暖的需要。房间大,需要的热量也多,所以即便皇家,供个人使用的私房、卧室也不大。

如果房间过大,古人会有意将之间隔、围挡起来,清朝称之为“暖阁”。
在北京故宫内,就设有多个暖 阁。一般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用木板隔断,把这区域包围起来,内设床铺。
出于保暖需要,还有一种办法,就在砖墙内壁在贴上一层木板,裱糊上若干层墙纸,不露缝隙,这样不只冬天可保温,夏天还可防潮。如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储秀宫,寝室是明清妃子的寝室,后檐墙及山墙都有木板墙。

最后说说取暖用的高级能源。
中国古人取暖用的高级能源,也就是高级燃料,一是石炭,一是木灰。
利用煤炭取暖,是中国人的发明,系世界上最早。而煤炭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古人称煤炭为“燃石”,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晋人王嘉《拾遗记》(卷四)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此说不虚,为现代考古发现证实。1973年,在吉林沈阳新乐遗址上便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人工加工过的煤雕。
唐朝皇家还有用进口煤炭取暖的记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瑞炭”条:“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
古代有条件、比较讲究的人家,多用木炭取暖。


木炭是人工燃料,就是将木材装进窑洞内,点火燃烧,使木材在窑内炭化。唐朝诗人白居易《卖炭翁》一诗,写的就是唐代人从加工木炭到卖木炭的情形:“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木炭发热量高、室内污染小。中国人炼制木炭,并用之取火取暖的时间,同样十分悠久,考古发现,商代冶炼青铜器便是便是木炭做燃料。

白鹿洞书院石刻浅谈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五老峰山脚下,东邻鄱阳湖,四面环山,贯道溪从院前流过,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它肇基于唐、定名于北宋、盛于南宋、绍隆于明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4:27:230000民间打棺材就是穷死也不用这种木料,至今如此,老话说会“烧尸”
过去预办葬具风俗:材料的选择本文作者倪方六上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过去女子嫁妆中陪送棺材风俗(见《过去有钱人家嫁女儿,陪送嫁妆中必有一样东西,此物死时才能用上》一文)。这篇继续,来说民间预办葬具——打棺材之风俗。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4:250000湖北当阳关羽墓出现盗洞,有人钻进去,看到一口用铁链吊着的棺材
关羽的死与关羽墓本文作者倪方六刘备“五虎将”的墓葬问题,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已说了4个,分别是张飞、黄忠、马超、赵云,还有一位没有说,是谁呢?当然是排在第一的关羽了。关羽的墓,在全国有多处。比较有名的,一是湖北当阳关羽墓(关陵),一是河南洛阳关羽墓(关林),一是四川成都关羽墓,一是山西解州关羽墓。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墓,这就得慢慢说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51:280000探源中华文明,夯实自信根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地位,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显著成绩,指明了未来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根本目标,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