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附近有条霸王沟,传项羽盗墓时留下,最新考古是另外一种结论
项羽盗秦陵与霸王沟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盗墓史上,有很多疑案。
以秦朝始皇帝嬴政的陵墓来说,都说最早是西楚霸王项羽盗的,还留下了一条霸王沟。但又有一种说法,说项羽盗秦陵是当初汉王刘邦抹黑,有意搞臭对手。
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当年楚汉相争,难决胜负,项羽要和刘邦单挑。如果这样,刘邦肯定不是对手,刘邦于是玩起了心理战,数落项羽人品不行,不守信用,大逆不道,杀过人,还坐过牢……列出“十大罪状”,将项羽说得连狗屁都不是,目的就一个,我刘邦不与项羽你这种小人单挑——实是不敢。项羽哪受到了这番气,大怒,箭射向刘邦胸口。
“十大罪状”中的第四条,就是指责羽盗秦陵的事:“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坟,私收其财物。”意思是,当初楚怀王约定好,攻入秦地后不许残杀掳掠,结果呢你项羽把秦宫都放火放了,又将秦始皇帝的陵墓给挖了,私吞了墓里的随葬品。
盗墓即使在今天都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所以,仅凭这一条便将项羽推向了社会舆论中心,失去了民心!
项羽到底是怎么盗掘秦陵的?刘邦没有说,《中国盗墓史·古代人物卷》就此作了考证。
《水经注·渭水》中具体提到了项羽盗墓情况,是这样说的:“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动物不见穷。”
《水经注》的作者是病逝于公元六世纪初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从郦道元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中分析,项羽当年盗秦陵动了自己的大部队,至少有30万士兵参与盗掘。对于这一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我想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不会胡编的 ,不是道听途说,我相信是可靠的。
项羽盗秦陵,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相对于史书太过简直的文字,项羽盗秦陵在民间的说法,则形象生动许多。
项羽进入关中地区后,派英布前去盗秦陵。
英布是何许人?初为项羽手下的“五大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站到刘邦这一边,被封为“淮南王”,又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将”。但后来英布反叛刘邦,为其老丈人吴芮派伏兵所杀。
英布执行项羽的命令,率几十万士兵前去掘陵。费大事了,挖了老半天,才挖开了墓道。但当启打开墓门时,里面反盗机弩起了作用:万箭齐发,箭雨一般,好多士兵因为没有防备,遭乱箭射杀。
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怪异现象:墓道内飞出了无数怪鸟,见人就啄,不少士兵被啄伤啄瞎。接着又跑出好多怪兽,追吃士兵。
英布本人根本不敢进入墓道,他立即把意外向项羽作了报告。
项羽不信邪,亲率士兵进入。进入地下墓室后,项羽也惊呆了,原来墓内竟然出现了关中军事要塞《函谷关》。项羽继续往里面走,冷不丁又射出一通乱箭,吓得项羽再也不敢轻举妄动,退出墓道。
上面的传说,源于汉人赵岐写的地理著作《三辅故事》。在《三辅故事》所记基础上,有人又演绎出了一段“后项羽盗秦陵”故事——
英布把秦陵地宫掘开后,有无数怪鸟从中飞出,其中就有金凫。金凫就是金野鸭子。当时,野外有行人看到了,金凫向南方飞去,一直飞到了一个叫“淫泉”的地方。
对于《三辅故事》所记述的项羽盗秦陵故事,以前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盗墓小说”,但是随着近些年考古的深入,发现此说并非空穴来风。从秦陵园内发现了珍禽坑,出土了铜雁、铜凫,证明“金凫”确是存在的。
还有,秦陵附近有一条濠沟,当地人都称“霸王沟”,说是项羽当年盗挖秦陵时留下的大坑。
真的吗?近年考古人员对霸王沟进行了调查勘测,试图揭开真相。
霸王沟又称“岳沟”,在陵园西南内、外城之间,是一条壕沟,呈不规则状,周边深浅不一,有的地方深达十米,有的地方浅至三四米。壕沟的西侧紧依外城西垣,北侧靠近内城西南角的外侧,部分壕沟已将城垣外侧冲蚀剥离。
据《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霸王沟穿过外城南垣进入陵园。进入陵园后,靠近内、外城间的北部时,因地面平缓又呈扇状分布,大小不一的沙石块随着壕沟中的洪水堆积于陵园内,沙石块由南向北分布,与水流方向一致。
考古人员选择外城西门外、外城西门内、内城西南角和内外城南门之间等四处霸王沟,进行断面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壕沟形状、冲积程度以及后世堆积现象,其中的黄褐色土层,为秦汉时的地层。
报告称,霸王沟的形成与项羽无关,认为横挡在大水沟前的五岭防洪堤被水冲毁后,原来东西向的洪水改变了方向,从外城南门处涌入陵园内,冲出来一条沟,即霸王沟。在秦朝时,霸王沟尚未形成,依据之一是在现今壕沟内发现了陪葬坑,陪葬坑的局部被破坏,露出了坑体。
报告认为霸王沟不是项羽盗掘所致,那怎么形成的?除了水流冲刷主要成因外,还与后世人类生产生活取土、挖掘等活动有关,以前附近农家在霸王沟崖处大都挖有窑洞。
但这一考古结论即使可以证明霸王沟的形成并不是项羽盗挖出来的,也不能证明项羽没有盗过秦陵。《史记》记载项羽盗挖秦陵是不容怀疑的,毕竟司马迁死时距离嬴政下葬不过百年,如果乱写,时人或后世学者一定会指出来。但古人没有怀疑项羽“掘始皇帝坟”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有陕西考古专家称,秦陵地宫仍完好保存,没被盗过。不知道此说从何谈起,我查了历年秦陵考古勘探资料,只有地宫多大多深的勘探数据——地宫底部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15米,底部距地表约30米,并没有“未被盗过”的表述。
2023年游学:泱泱齐风的史前基础
#走进博物馆#产生于海岱之间的齐文化,以其辉煌的历程和非凡的业绩,曾在中华文明史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它奠基于东夷古文明,肇始于太公封齐,发展于西周,繁荣于春秋、战国,延至秦汉,仍气象浩然。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56:280000考古新知 |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火种炉刍议
作者:于中胜官士刚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开展,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的文化面貌日渐清晰。火种炉作为该地区的“地方特产”(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已被学界公认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最富特征性的器物,但对于其功能和源流,学界却仍有争论,笔者拟结合相关的考古资料,对这一特殊器类作一简要分析。火种炉的命名与形制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31:240000考古专家在江苏挖出兵马俑,此后蹲守7年,在地窖下探清墓主身份
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2:52:360000大鼻角龙:北美中型恐龙(长5米/鼻骨硕大隆起)
大鼻角龙是一种角龙类恐龙,诞生于7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平均体长普遍可以达到4.5-5米左右,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颈盾非常简单,上面只有半圆形的锯齿状,鼻骨硕大且隆起,第一批化石是在美国发现的。大鼻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4:41:410000双冠龙:会喷毒液的食肉恐龙(长6米/出土于中国云南)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目前中国已掘出了174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而这在其中,有些恐龙很特殊,比如双冠龙,它是一种会喷毒液的食肉恐龙,一起去了解看看。双冠龙基本资料体型:双冠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肉恐龙,它体长6米,与禄丰龙、蓝尾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12位,生活在距今1.95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2:49: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