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不要的棺材,专家看到后赶紧收进博物馆,上绘房中私密图像
莒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特别画像石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国内文博圈,有“全国汉碑半山东”一说,《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总共8卷,前面3卷都是山东的,可见山东出土汉朝碑石之丰富。
山东画像石,不只山东省博物馆有大量精美而珍贵的碑石藏品,就是县域博物馆也有这一类珍物。如嘉祥、莒县、东平、沂南、章丘等很多地方,都曾出土了大量画像石,如嘉祥县,武梁祠石刻名气很大,当地还专门建了“武氏祠博物馆”。

不久前,我们2019年“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国内段嘉宾到了日照,特地参观了莒县博物馆。
莒县出土的汉朝碑石,有不少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精品之作。比如莒县东莞镇出土的多批画像石,便引起了国内碑石专家的注意。其中有一块东汉画像石最有意思,为山东惟一,上有特殊图案,一对男女正在“接吻”。
进入莒县博物馆,第一展厅就是碑石馆。
在该展厅中,最显眼位置复制了一座汉画像石墓。边上石柱旁边挂的一副石画拓片特别惹眼,画面内容令人眼前一亮(见下图)——

图中,四周旁栏各一道,画面由界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王母娘娘正面端坐像,头部缠一毛尾形物;下层为《接吻图》。
此拓片的看点,就在下层:男女二人引臂拥抱,作接吻状。有意思的是,女子身后站着一个侍女,她举手推着接吻女子的头部——这与现代新婚现场来宾闹喜,要求新娘与新郎“来一个”,是不是一样的场景?由此可见,新婚闹喜风俗在东汉时就已很流行了。

凭什么这么说?画面上有明显的提示,上面有垂帐,表明这是在内室,应该是新婚男女行吻礼的现场。由于是初吻,新娘子有点害羞,不好意思,所以她的侍女才推了她一把,让她胆子大一点。
有人说,吻礼是西方人的礼节,仅凭莒县这块画像石,就足以推翻此说。
此画拓于莒县沈刘庄墓中出土的一块画像石,此墓是1985年发掘的,系前室东面中间方立柱石正面画像。画面纵79厘米,横33厘米,剔地浅浮雕。
此画像石现为莒县博物馆的“镇物”之一。

对于这幅画,不少人对上部出现“王母娘娘”有点不理解。为什么男女行吻礼,她要出现?这不是当电灯泡么!错,她的出现非常重要,相当于证婚人和媒婆的角度,很神圣的。
而画像上的王母娘娘,本身就代表婚姻和男女欢爱。
她脖子缠着一物,向两侧翘出尾巴。这是什意思?是充满性暗示的交尾写意。

在汉画像石中,男女交尾图题材很多,在山东、四川、河南等地汉墓中都有发现。学界认为,画中的男女分别是女娲和伏羲,也就是说,是《女娲与伏羲交尾图》,反映的是兄妹婚时代的夫妻关系。
图中的女娲与伏羲人首蛇身,两人下身如蛇般交在一起。




莒县《接吻图》同石上层的王母娘娘脖子上所交之物,正是蛇——交尾蛇,象征男女结合、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王母娘娘是晚于女娲出现的女神,其原型便源于女娲。所以,在男女接吻画像上出现王母娘娘并非闲笔,更非败笔,而是有意为之。
汉画石像上出现《接吻图》,并非只有山东莒县孤例,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现。
如在四川荥经县出土东汉石棺上,便曾发现了《接吻图》。据报告,类似画像石在四川至少已发现了三起。

在《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七卷)中,便录有荥经东汉石棺上的《接吻图》。
该石棺出土于荥经城郊,藏于荥经县岩道古城博物馆。《接吻图》位于该石棺左侧,画面上有四个大斗拱,中设一门,分隔为两组图案。
看点在左侧的一男一女身上:两人盘腿而坐,十分亲密,男的右手抚着女的下颌,正在接吻。

在门庭两侧各有一朱雀。中间有一道半开启的门,门边有一女子以手执门,似正在开门,此女当是侍女。右端帷幔之下,坐着一人,头戴秦汉时流行的女性头饰——花胜,身前一几,捧一圆形物。
这是什么人?学界释为王母娘娘。

与莒县《接吻图》元素差不多,地点都在房内,主角是一对接吻的男女,还有一位侍女,和“证婚人”王母娘娘。
不同的是,莒县的《接吻图》是竖的,而荥经的《接吻图》是横的,画像更为丰富饱满,人物的地位更好更优越,不是一般的贵族。

荥经这个石棺并不是正规考古发现的,而是征集而来,但出处比较可靠,不是假的。
据介绍,当年荥经县严道镇新南村附近有一机砖厂,砖厂取土时挖到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墓。墓已经被盗过,盗墓者丢下了“没用”或“运不走”的的石棺,棺内还有一些盗墓者不要的东西。石棺不错,还能当石槽喂牛呢,生产队派人将石棺抬回去后,很长时间也没人当回事情。
1969年时荥经县文化馆馆长刘继铭,到下面了解情况,听说这里有一口石棺,便去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原来发现了好东西,文物呢,赶紧收回博物馆,这才有了《接吻图》的发现。

石棺上出现男女房中私密图案——《接吻图》,四川省博物馆文物专家也是第一次看到,经鉴定,是东汉时石棺。
对《接吻图》的定性,当时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是《秘戏图》,一种认为是《戏食图》,还有说是《反哺图》。但反哺是子女嚼食饲母,结合男女年龄和场景,否定这种解释;《戏食图》倒有可能,男女嘴对嘴喂好吃的,但男女新欢,洞房花烛,春宵一刻值千金啊,还能有那份闲情?
最后认定是《秘戏图》。

何谓秘戏?《汉书·周仁传》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以是得幸,入卧内,于后宫秘戏。”显然,秘戏的内涵太广,不只接吻,其他诸如搂、抱、摸等私秘行为皆为“秘戏”。如此定义不确切,还是称《接吻图》或《亲吻图》更准确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接吻图》虽然写实,但并不低俗。鉴于画中出现了王母娘娘这位在中国至今家喻户晓的女神,这种画像应该是一种“仙画”——托仙喻人,借吻言情!
神仙也是人(化身),也有七情六欲。莒县和荥经两幅《接吻图》,皆反映了汉朝人对待男女感情生活的态度!


中国钱姓有近20个来源,姓钱与姓彭真是一家吗?家谱上记载很传奇
中国钱姓源流——以吴越王钱镠支脉为中心本文作者倪方六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浙江杭州临安锦城镇太庙山南麓的钱王陵被盗(有关钱王陵被盗经过,详见之前文章《钱镠墓怎么被盗的?封土上打洞直达墓室,传盗出文物打包价要6亿》),一年后事发。2022年年初,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盗墓案件已判决,二盗墓者被判无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24:010000博古观物:百年国博(二)
上文已经讲述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的历史博古观物:百年国博(一),接下来我们继续回顾国博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30:480000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的精品文物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1:510000朱凤瀚:试论中国早期文明诸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
经过近年来热烈的讨论,大家对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要学术课题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仍有较大的分歧。这其中,我以为如何科学地认识与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按:这里指社会已进入文明阶段,但处于早期)的物化表现可能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本文仅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34:100000日享一书ZZe01《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今天分享的是刘庆柱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记得不知道在哪看的,这个书也是考研必读书目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9:27: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