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早出村捡大粪,发现村头大坟边有新土,细看还有虚掩的盗洞
西晋盗墓的重要文化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盗墓史上,有不少文化发现传奇故事,西晋农民不准盗墓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失传已久的珍贵史料填补了部分先秦历史空白,特别是魏国国史的空白。

不准生活在西晋初年,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史书上记载他是“耕人”,即种地的农民。
咸宁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里,不准盗掘了魏王墓。
不准老家所在的汲郡,历史相当悠久,地处于中原腹地,当年曾是迁客骚人会萃,商贾富豪云集之所。据当地县志记载,汲郡在商纣王时期为京畿牧野地,战国时称汲邑。汉高祖刘邦二年开始设汲县,西晋泰始二年设郡。1988年,汲县易名“卫辉”。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资源都是相当丰富的,魏国的王家墓地便选葬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很多。
一般认为,不准盗墓发生在咸宁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晋书·武帝纪》(卷三)上记载,这一月,西晋发生了两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阴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人率领本部人马归顺晋国;再一件就是不准盗掘魏襄王的墓。

从节气上来说,不准盗墓时已过了“大雪”,中原地区已是冬天了,应该很冷。就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夜,不准带着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后,月亮是下玄月,九十点以后会升起来。出发时“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国;行动时“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线。
不准挖好盗洞,进入墓穴。当时也没有手电筒,里面漆黑一片。

墓室不小,却让不准很失望,里面并没有他期望中的金银财宝,各个厢室塞满的是竹片子(竹简)。由于灯具的亮光太弱,里面又阴暗,不准就地取材,随手拿起竹简,插在墓壁上,点燃照明,还能取暖。
但搜寻了大半夜,把竹简胡乱地翻一遍,甚至连魏王的尸骨都翻了,最后也没有找到多少值钱的随葬品。

这时候天快亮了,不准赶紧爬出了盗洞,背上摸出的随葬品,赶回家睡觉。
过去北方冬天农民有捡粪积肥的习惯,次日一大早,一早起出村捡大粪的农民,走到村头的大坟前,发现地面上散落不少从未见过的竹简,还有新土的痕迹,顿时起疑,是不是夜里有人盗墓了?再一细看,旁边还有一个虚掩的盗洞。

这下,有人盗墓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
官府闻讯后,立即派人前来调查,不准盗墓事发。
当时,汲郡的太守叫王宏,这人很有政绩,在任上曾得到了晋武帝的重用和奖励。官府派人来到现场,一眼看出散落在地上的竹简是古籍,但当时也未意识到它有多大价值,没有当成宝贝。随便叫来附近的村民帮忙,把散落的竹简收集起来,堆在一旁。村民都不识字,不把竹简当好的,收拾时毁坏了一部分竹简。

查清了墓外,调查官员又带人一起进入墓穴,进行清理(这算不算“抢救性考古”?)。除了清理出大量竹简外,在墓穴内还发现了钟、磬、玉律、铜剑等文物。全部结束后,调查官员把地上和墓内的竹简全部集中起来运走。
地方将一部分送到京城洛阳,古文字专家一看不得了,这竟然是久已失传的史书。

皇帝司马炎这才赶紧要求,把这批竹简全部运来京城,总共运了几十车。由于当时战事未息,这批竹简暂时收藏在一处秘密安全的宫室里,过了两三年,西晋全国统一了,才安排学者们着手整理。
整理后统计,这篇古籍总共75篇,有7篇简书折毁,看不清上面的题名。这些古籍,学术界如今统一将之命名为《汲冢书》。

《汲冢书》中好多篇目在现代历史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事发生1970年后,国家启动“九五”夏商周断代文化工程,不准盗墓出土的《竹书纪年》,便作为重要的历史典籍,成为断代辅证。
农、畜原初驯化相分不相合(“蓝色革命”之二)
【说明】本文为郭静云、郭立新所著《“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东亚视角)》(原刊于《中国农史》2019年第4-5期),因全文内容较长,现分节摘发。二、农、畜原初驯化相分不相合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49:410000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公布实施的几个问题——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例
作者:王芳张玉敏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是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手段。文物保护规划由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作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0000盗墓者“埋地雷”,一转眼同伙挖出了“随葬品”,被文物贩子买走
盗墓中的“埋地雷”本文作者倪方六假文物,圈内通称“赝品”。制造赝品古今不绝,方法五花八门。比如玉器造假,因为有“玉中有血,价值万金”一说,造假者往往采取“叩锈法”,往玉中沁血。其中以南方制假水平最高,流入市场后即使专家一时也难辨识。清末人王心尧《玉纪补》中提到的阿叩,就是这样的一位制假高手。阿叩具体叫什么名字,不见江湖,只知道他是清乾隆年间江苏无锡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8:130004盔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7200万年前)
因为环境因素,恐龙时代的恐龙都比较大,特别是食草恐龙,因为食物充分,可以长的很大很大,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最高的恐龙腕龙,以及今天要介绍的盔龙,它长着像鸭子一样的脸,头顶上有一个高高的盔状突起,体长可达9米,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盔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2:56: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