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冒“宝气”,找宝人顺气找来,有一墓,墓下有洞,洞内有人骨
神秘的冒“宝气”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曾在中国南方流行的崖洞葬风俗,现在已经消失,但关于崖墓的传说依然存在。说法最广的是,这些崖墓有宝物,是藏宝洞。

崖墓太高,又很少有人能上去,“藏宝洞”的传说有鼻子有眼的。有经验的找宝人,还能通过观察“宝气”,寻找到藏宝洞。
真有“宝气”?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一座冒“宝气”的崖墓——广西岜旺山崖墓。
岜旺山崖墓很神秘。此墓在武鸣县两江镇英俊村岜旺屯东约20米,西南山脚有一个天然的崖洞,洞口离地面仅6米。
人们起初并不知道这里有崖墓,只因洞口会冒出“宝气”,才引起了当地寻宝人的注意。

一年有四季,这处崖墓每到秋冬两时节,崖墓所在处山体就会往外冒雾气,大家都觉得蹊跷。有识气的找宝人看出来了,这是“宝气”——山里有藏宝洞。
2000年10月,当地的找宝人顺着宝气,找到这里。
巧的是,冒气的地方原来确有一墓。
此墓刚好埋在崖墓的洞口上,将崖墓的洞口全部堵住。而崖墓的洞口也不大,洞径仅有0.8米左右。洞口不是正常的横向平行往内走,而是从洞口往下,再内走。洞口既小又特殊,葬毕后又用大石块封堵,伪装得很好。不明所以的后人,又在洞口上埋了一座墓,所以,人们长期不知道这里有崖墓。

寻宝人贼精,他们将堵在崖墓洞口上的墓给挖了,但没有发现想找的“宝物”和“藏宝洞”。那“宝气”是从哪冒出来的?
墓底下的一块大石头后引起了注意,搬掉石头发现了真相,出现了洞口——冒“宝气”的藏宝洞找到了。
于是寻宝人组织人手,前来挖宝,将封堵洞口的石块全部取出。进入洞内看到,地面上有人骨和一些陶器。但挖了一通也没有什么惊喜,没有找到金银财富,大家歇手了。
当时,南宁市博物馆接到报告后,便派人来到岜旺山实地调查,确认这是一处古代的崖墓。

2001年2月,南宁市博物馆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对岜旺山崖墓进行考古发掘。
也难怪岜旺山崖墓长期未被人发现。据发掘简报,该崖墓所在地貌小型属岩溶峰丛平原,山周边都是农田。此墓从洞口垂直往下约6米,才可到达洞室。
洞室略呈不规则长方形,洞长约20米,宽约1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
但洞内空间低矮,大多需蹲伏行走,只有西北部较为宽敞,最高约3.5米。洞内地面较平,地势自洞口向里逐渐倾斜。

考古人员进入洞内看到,此墓已被找宝人挖掘过,但破坏并不严重,可能知道没有什么宝不想再花力气了,地上有少量的陶片和较完整的陶器。
因为空间狭窄,考古人员也只是有选择地进行布方发掘,大部分随葬品和人骨被厚约40厘米的泥土所覆盖。
此洞内有暗河。在洞的西南有一支洞,进去不远就有一与地下河相通的水潭。

可能是地下河水上涨漂移作用,人骨和陶器较为分散。分散的陶器大部分靠近洞壁处,而水退后,少数陶器被搁置在高出洞底的石缝处,因为已钙化板胶结,而无法取出。
经对洞内采集到的人骨鉴定分析,此处崖墓当初约葬有12个人,6男5女,多是中老年人。
出土30余件随葬品,主要是陶器、石器、玉器,以陶器为主。
玉器有3件,都是饰品(见下图),质地是灰绿色玉石,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其中,两件坠饰,一块玦。

两件坠饰玉器形状相同,但大小有别。
玦很有特点。玦是古人佩戴的一种玉器,一般半环形,有缺口。岜旺山崖墓出土的这块玦特别,工艺原始,呈不规则扁平长方形,一面微鼓,一侧的中部有单圆孔。
这件玉器制作时,用单向管钻成,孔径由大到小。从近孔的侧边到孔部开一长方形缺口,缺口是从两面分别按不同的方向切割而成,工艺精准。

经考证,这是一处先秦人崖墓。
最后有一个问题要交代一下,为什么崖墓的洞中会冒“宝气”?这其实是很自然的物理现象。
岜旺山崖墓洞穴内有暗河,水气大,而崖洞内外温差、干湿不同,到了秋冬两季会更明显,水气从封闭不严的洞口冒出后,就形成了雾气,即找宝人所说的“宝气”。
“宝气”虽然说得很玄乎,但据此可以发现墓葬和隐藏洞穴是肯定的,被精明的找宝人利用了!

阿拉果龙:西班牙巨型食草恐龙(长18米/距今1.2亿年前)
在恐龙世界中,因为植株茂盛,大型、巨型食草恐龙数不胜数,其中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比如腕龙、剑龙等,还有许多是我们所不知的,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阿拉果龙,它体长可达18米,是种巨型食草恐龙,生活在1.2亿年前的欧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阿拉果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32:210000郭静云:中国上古文明的历史脉络
2016-09-23郭静云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笔者经过多年搜集、对照考古、文献以及其它学科所提供的资料,对中国上古史,尤其是“商文明”的历史得出新的理解。此研究成果较详细见于拙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中。因为对精神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的认识,在着重于讨论古人信仰之前,下面拟简略描述笔者对于上古史基本框架的认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03:040001慈禧口中价值8亿的夜明珠已找到,在约翰·洛克菲勒家族手中
“慈禧口里含的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我将这颗夜明珠托雨农赠给蒋夫人。”1928年东陵盗墓案事发,多年后,此案的始作俑者,民国著名的盗墓军阀孙殿英透露了墓中出土的诸多宝物的下落,也就有了以上这段自述。而在诸多宝物中,除了九龙宝剑、翡翠西瓜外,最具传奇性质的,当属这颗据说可保尸体不腐,价值8亿人民币的夜明珠。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7:58:030000古人“身长九尺六寸”没夸大,山东发现的古墓,男性身高超过两米
近日考古学家在山东发掘了一些属于新时期晚期的古墓,出土的遗骨长达1.85米,他们生前的身高应该在2米以上,这大大颠覆了人们对古人的认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身高这种东西,绝非是一方人就一模一样的,即使是一起长大的一群人,高矮不一也是很正常的。山东人为全国人均身高最高的省份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0:54:480000编者说 |《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一图载千言
李子裔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一书,自2017年春立项至今,历时四年,现已正式出版。作为一部规模巨大的彩印图籍,本书收录了欧洲著名中国古籍收藏家、研究家,英国伦敦木版教育信托(MET)创始人冯德保(ChristervonderBurg)先生近四十多年来苦心营求于世界各地所收藏的中国古籍善本影像。《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主编:翁连溪刘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33:340000